索引号: 11500383009336512R/2021-00146 发文字号: 永川府办发〔2021〕66号
发布机构: 永川区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06-30 发布日期: 2021-07-02
标题: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主题分类: 科技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383009336512R/2021-00146
发文字号: 永川府办发〔2021〕66号
发布机构: 永川区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06-30
发布日期: 2021-07-02
标题: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主题分类: 科技
有效性:

永川府办发〔2021〕66号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科技创新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永川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630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永川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4 -

(一)发展基础·································- 4 -

(二)发展形势·································- 7 -

二、总体思路··································- 9 -

(一)指导思想································- 9 -

(二)基本原则································- 10 -

(三)空间布局································- 11 -

三、一个目标··································- 13-

四、三大定位··································- 16 -

(一)成果转化示范区··························- 16 -

(二)协同创新先行区··························- 16 -

(三)创新生态样板区··························- 17 -

五、五大工程··································- 17 -

(一)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18 -

(二)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24 -

(三)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33 -

(四)区域协同创新工程·······················- 40 -

(五)创新生态营造工程························- 42 -

六、保障措施··································- 47 -

(一)强化组织保障····························- 47 -

(二)加大政策支持····························- 47 -

(三)加强科技招商····························- 48 -

(四)加大资金投入····························- 48 -

(五)建立监测机制····························- 49 -

(六)完善容错机制····························- 50 -

附件 重点项目表·······························- 50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永川区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重要时期。高标准高质量编制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深入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主要方向,提出“十四五”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对提升永川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永川区科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主攻方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转型的新常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科技服务体系,抓招商、搭平台、壮主体、出成果、聚人才、建生态,提前完成“十三五”主要科技指标。

表1 “十三五”永川区科技创新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三五”

目标值

2020年完成值

完成情况

1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

2.2

2.6

超额完成

2

规上企业投入强度(%)

1.2

1.6

超额完成

3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

6

10.4

超额完成

4

科技型企业(家)

400

719

超额完成

5

高新技术企业(家)

100

163

超额完成

建成三大国家级平台。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三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全市唯一拥有三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区县。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评“中国十佳优质营商环境产业园区”;2019年,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以优异成绩在全国82家园区排名第九,基本建成丘陵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样板示范区;2017年,获国务院批示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是全市唯一入选区县。

高新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形成汽摩及零部件、特色轻工、先进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6亿元。初步建成集高端数控机床整机、关键零部件、数控系统、公共检测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产业基地,其机床总销量占全市三分之一。基本建成西南大数据处理基地,打造重庆单体规模最大的大数据及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永川大数据产业园,2020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399家,从业人员达1.5万人,实现产值282亿元。。

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增强。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全社会R&D投入达26亿元,较“十二五”末期的5.85亿元增长20.15亿元,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值;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113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4件,接近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0.46件的平均水平,共有33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包括3项一等奖);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区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达到71.55%,进入全市科技创新第一梯队。

科创资源加速集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集聚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96人,人才资源总量达22.43万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建成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92个(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0个);科技创新载体加速集聚,累计建成众创空间18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市级众创空间10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星创天地2家);创新型企业加快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163家,科技型企业达719家,较“十二五”末期分别增长61.11%67.81%,科技型企业新产品(技术)收入达89.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556.7亿元。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了“创新驱动30条”“职教发展24条”“数控机床17条”“大数据发展20条”等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创新构建“科技金融示范银行+担保基金+产业基金+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了总规模为1亿元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累计为254家企业贷款5.1亿元;大力营造创新氛围,重点开展“创响中国永川站”、全国双创活动周永川分会场、创业星物种、创之星、季度双创大赛、双创论坛等活动,成功打造“周有培训、月有沙龙、季有大赛、年有节会”的“永创汇”双创品牌;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构建“178”医疗卫生信息体系,打造智慧停车系统,累计建成1800个智能停车位,付费方式结合“服务公社APP”真正做到“无感”支付。

尽管“十三五”时期,永川科技创新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但仍然面临科技创新后劲不足、科技创新主体活力不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能力不强、高端平台载体建设不优等问题,严重制约永川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亟须提高永川发展内生发展动力。

(二)发展形势

1.我国对科技创新新需求更为迫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成为引发国际格局和治理体系调整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正经历深度调整,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均发布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十四五”时期,永川区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科技有效支撑经济发展的机制,推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跨主体协同成为科技创新新趋势

随着科技复杂程度地增加,多主体协同、跨领域、跨区域合作对于科技创新将会愈发重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颠覆性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产业新业态相继涌现,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的特征越来越显现。另外,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一区两群”等战略背景下,今后一段时间区域协同发展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立足重庆“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以及永川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肩负引领区域突破发展的历史使命。永川应顺势而为,坚持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加强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深入开展与国外、国内、成渝先进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以开放的姿态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科技合作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资源。

3.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使命

2020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中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重庆着力推动建设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重点围绕“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新型基础设施,着力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启动建设重庆实验室,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永川应紧抓机遇,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4.永川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作支撑

永川正处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攻坚期、高质量发展转变期。永川区基础优势较好,拥有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大平台,探索构建了“产业+科技+职教+金融”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是全国知名的“西部职教名城”,拥有17所大中专职业院校,且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集聚人才、平台、企业等创新要素资源,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当前,永川区委明确“一二三”发展思路,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一大目标,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重庆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两大定位,突出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三大任务,需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积蓄创新发展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积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新发展特征,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坚持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创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实施“一三五”发展思路,以建设成渝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为目标,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先行区、成果转化示范区、创新生态样板区,强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融入建设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自立自强。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四个面向”,按照“一三五”发展思路,重点围绕“双链融合、科技资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创新生态”五个方面开展项目谋划,提升区内科技创新能力,积极高效融入全市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以创新为引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和模式。

二是坚持市场主导。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创新、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健全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四新经济”发展,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同时,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三是坚持开放引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合作,加快构建东向、西联的协同发展开放格局,强化各类创新主体和区域之间的创新协同,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序流动、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

四是坚持智慧驱动。聚焦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与民生服务,以科技创新赋能数字化发展和科技惠及民生为本质要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点科技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不断拓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创新应用场景。

(三)空间布局

以推动永川区科技高质量发展、打造成渝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为落脚点,凝心聚力推动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创新协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生态优化,构建“一城一圈两点”格局。

1.“一城”引领:聚力打造城东科技生态城

高水平建设永川科技生态城。突出“科技兴业、生态兴城”核心理念,加强规划引领,统筹片区开发,强化高端资源要素配置,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西部智慧产业新高地、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新支点、山水园林城市新典范。加大科技创新企业引进力度,加快培育以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智慧健康、数字创意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性现代科技产业高地。着力引进和承接科研机构落地,鼓励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高校、龙头企业创设特色学院、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提升科技原创力,建设全国一流的科技策源地。积极承担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核心区。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试点,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不断提升持续创新能力、产业生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经济产出能力。推进西部职教基地10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设立大学科技园区,推进科研科教与创新创业互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打造知识溢出效益明显的创新园区,增强永川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产业人才支撑。推动产、学、研、商、居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科技生态城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10万人,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覆盖。到203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40万人,全面建成西部高质量科技生态示范城。

2.“一圈”辐射:促进重庆文理学院生态圈建设

充分发挥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辐射示范作用,深化产城职创职教发展模式,聚焦产教融合、校地企联动、人才培养、双创服务,构建以永川科技大厦为核心,永川双创大街轴线,联合其他职业院校、产业园区形成的廊道,以“一核一街一廊”为基础,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通过集聚各种创新要素,建设创新载体,提升生态圈创新服务水平。

3.“两点”支撑:打造国家高新区升级版和加快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着力打造国家高新区升级版,推动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优化永川高新区凤凰湖产业促进中心、港桥产业促进中心、三教产业促进中心等园区产业功能布局,加快推进园区智能化、生态化改造力度,整合各园区的企业、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着力推进长城汽车西南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围绕智能装备、汽摩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特色轻工、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精准发力,通过招大引强、引资引智,汇聚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重点,促进各重点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成为全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区。

发挥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资源优势,围绕茶叶、食用菌、豆豉、名优水果和花椒等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行动”“智慧农业行动”,发挥茶研所、特作所、豆豉产业技术研究院、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引领作用,加强“政产学研”合作,融合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品牌价值提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推动永川秀芽、永川豆豉、永川香珍等产品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三、一个目标

即谋划打造成渝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以永川国家高新区、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主战场,聚焦高质量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配置效率,着力增强持续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产业创新能力、经济产出能力,形成科技竞争力突出,协同创新势能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开花,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新格局。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万人,技术合同成交总数达50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亿元以上。

测算依据: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测算依据:2015-2019年永川区R&D经费支出占全区GDP比重的年均增长率为43.8%,由于2017年较2016年的R&D经费支出增幅较大,故影响五年间的年均增长率科学性。而2017-2019R&D经费支出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8%2.4%2.75%,增幅较为稳定,故选择2017-2019年永川区R&D经费支出占全区GDP比重的年均同比增长率进行测算,近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2%,以此指标依次测算2020-2025年的R&D经费支出占全区GDP比重,2025年可达4.82%。考虑到十四五是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相比十三五期间,应该追求的提升,保守估计到2025年,R&D经费支出占全区GDP比重超过3%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测算依据:2015-2019永川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速达50.65%,考虑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据此保守估计到2025年达到15/万人。

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到2025年,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总数达1200家以上,吸引(类)独角兽企业2-3家落户,重庆OTC科创板挂牌企业13家、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13家。

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到2025年,培育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8家;新培育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达2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以上,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量达110个以上;建设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个;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共30个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50%;打造形成1个市级创新创业集聚区,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到2025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10000人以上,培育职业化技术经理人300人以上,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优势不断加强,建成西部技能人才新高地。

科技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到2025年,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科学文化素养持续提升,创新成果保护更加有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健全,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表2永川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2年

2025年

预期值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

%

2.6

2.8

3

预期值

高新技术企业数

163

200

300

预期值

科技型企业数

719

830

1200

预期值

新型研发机构

14

22

28

预期值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万人

10.4

≥12

≥15

预期值

技术合同成交额

亿元

-

3.5

5

预期值

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

18

22

30

预期值

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92

100

110

预期值

建设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

2

5

预期值

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

%

-

30%

50%

预期值

博士后工作站

8

9

11

预期值

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

亿元

23

30

40

预期值

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

%

1.6

1.8

2.2

预期值

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

%

27

35

55

预期值

开展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

%

46

65

90

预期值

企业牵头的高端创新平台数量

1

2

3

预期值

四、三大定位

(一)成果转化示范区

依托永川国家高新区和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紧紧抓住“技术、资本、人才”三大科技创新“牛鼻子”,借力成渝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承接西部科学城技术溢出,系统梳理应用场景,提供机会清单,建设技术交易大市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鼓励产业技术研究院转化科技成果,配套建设专业化中试基地、产业孵化器、创投基金等成果转化基础条件,培养一大批技术经纪人、专业化创业导师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队伍,深入企业挖掘技术需求,争创永川智能装备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先导区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的背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为破解科技经济的深度融合,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科技部推动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这有助于完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2020年6月9日,科技部官网公布《关于加快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通知》。根据文件要求,科技部未来五年再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引领、特色鲜明的示范区。

(二)协同创新先行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着力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以完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和流动;推进政产学研介用深度合作,实施一大批企业与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联合承担相关科技项目、协同推进共性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合作平台和创新园区载体协同共建,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绿色生产能力,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

1.区域协同创新是顺应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的适时之举。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题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虽然成渝两地虽建立了一些协作机制,开展了一些合作,但协同创新还要从健全机制、完善体系、集中资源、共享信息、共建平台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另外,随着科技复杂程度的增加,多主体协同、跨领域、跨区域合作对于科技创新将会愈发重要,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抱团发展,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和更大话语权。

2.区域协同创新是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内在支撑和核心应力。以多中心全球超大城市为骨干,形成的“极核城市齐头并进+外围城市主动融入”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城市之间以创新链上的横向协同和合作为主,城市在创新链的某一环节上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创新过程中的某一关键活动,这类城市群大都由一组临近的、规模相差不大且连通性较好的城市相互联系形成,如德国莱茵鲁尔城市群、英格兰东北部城市群。

3.区域协同创新是促进创新资源最大化运用、组织模式一体化协同的关键。推动区域协同能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聚力不够,有效利用区域内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基础研究资源,增强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和人才支持力度,能够有效整合集聚区域创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增强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塑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需要跨区域政策。

(三)创新生态样板区

依托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利用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西部职教基地等资源优势和城东科技生态城空间优势,以街区化方式探索打造年轻知识人群消费和产业人群就业青睐区域,打造创新创业全流程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企业全成长周期政策支持体系,以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人才,从而通过人才聚集推动产业发展。

五、五大工程

(一)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1.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发展

围绕基础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核心产品研发、行业标准定制、垂直应用融合创新等方向,推进永川在大数据、VR/AR显示技术、软件开发应用、物联网等领域的升级发展,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诸如电子商务、医疗健康、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金融、物流供应链等行业领域中的应用。

大数据。重点围绕大数据及软件服务、智能驾驶,以全球交付中心、自动驾驶等为支撑,推动数据存储、挖掘和安全等关键技术发展。

VR/AR显示技术。以大数据智能影像研究院和大数据智能影像中心为核心,重点突破3D内容制作及研发、VR沉浸式人机智能交互技术、VR可视计算技术,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影像产业。

软件开发应用。重点发展通信、新型人机交互等技术,突破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软件核心技术,开发信息安全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面向感知、控制、桥接和网关等设备的嵌入式软件和面向电子商务、智能终端、汽车、数字内容等重点领域的应用软件。

物联网。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重点推动物联网传感技术、网络安全设备,突破物联网芯片、RFID、光纤传感、传感器融合、嵌入式智能装备、大数据管理等共性技术,加快产业化发展,推动物联网在工业、农业、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发应用,打造一个集窄带蜂窝物联网基础网络运营、传感设备生产和交易、物联网解决方案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2.提升汽车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聚焦汽车、摩托车产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打造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高端整车产品,自主研发生产核心零部件为重点抓手,不断完善产业链,持续补强创新链,推动传统汽车摩托车迈向中高端,新能源、智能汽车摩托车提质增产。

汽车核心零部件。依托国内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领域领军企业,鼓励共性技术研发和项目交流合作。优先发展飞轮总成、凸轮轴等传统动力汽车发动系统零部件,前瞻布局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动力电池系统、增程式发动机、机电耦合装置、燃料电池堆及系统、高压总成、整车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增强永川区汽车产业集群综合实力。

新能源汽车。围绕新能源汽车“大小三电”、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氢气循环泵、空压机等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布局方向,聚焦高效发动机领域、先进变速器领域、48V混动系统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攻关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突破整车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轻量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提升电池管理、充电连接、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性能。

自动驾驶。聚力自动驾驶产业生态平台,围绕自动驾驶研发、测试、验证等应用需求,建设覆盖城市立交、主干道、行政区道路等山地城市典型道路测试场景,形成未来汽车车载信息服务、数据服务、安全与能效应用等综合服务体系。

3.提高智能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智能化、绿色化、精密化、服务化为技术创新方向,按照关键技术、重点产品及生产线协同攻关的思路,开发一批新技术、新产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构建较完备的高端装备产业链。

高精尖数控机床。以中德智能产业园为核心,大力培育以高端数控机床为主导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聚焦高端数控机床,融合新技术,发展高效精准的立式、卧式、龙门式等智能数控加工中心、减材制造与增材制造融为一体的高精尖复合加工机床和智能柔性车床系统,延伸发展精度高、智能化的数控车床、数控钻床、数控镗床、数控铣床、数控滚齿机、数控电加工机床等。

工业机器人。加大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加快完善减速器、伺服电机、视觉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突破人机协同、运动控制、精确参数辨识补偿等核心技术,发展电子行业专用机器人、双臂机器人、抛光打磨机器人等。

3D打印。支持技术研究院采用航天技术提升3D打印机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及精度等。加快推动3D打印技术研发,打造涵盖增材制造装备、原材料、软件、设计服务的增材制造技术装备产业基地。

4.推进能源及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

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以打造创新产品和培育领军企业为重点,以平台和载体建设为抓手,部署重大科技项目,整合优质科技资源,建立有利于技术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协调发展的能源及新材料创新体系。

页岩气。依托中石油和中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推动全区页岩气资源高效有序开发利用,开展页岩气压裂返排水达标排放处理工艺技术研究,开发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盐分、钻井岩屑有价组分资源化利用,钻井岩屑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原/燃料替代关键技术。

新型涂料。重点发展环境友好的水性涂料、高固体涂料、粉末涂料、高性能防腐涂料等新型涂料产品,带动环保新型材料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积极打造水性建筑漆、水性工业漆、水性木器漆、水性汽车漆、水性防水漆重大生产基地。

特种材料。推进重庆文理学院在特种玻璃纤维及绿色制造、高强韧微纳米β-Co系金属陶瓷材料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推进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高分子复合材料设计合成技术研究。

再生铝。推进再生铝生产线技改,提高二次铝灰综合利用率,填补我国在再生铝循环利用领域的空白。

5.推动特色轻工业升级发展

重点发展纸及纸制品、陶瓷及智能家居、木及木制品。不断壮大纸浆、牛皮箱板纸、高档生活用纸、包装纸箱等系列产品,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效应。开发陶瓷保温板、陶瓷绝热涂料等新产品,打造“中国建陶工业2025”示范基地。依托智能家居产业园,着力引进智能卫浴、智能门锁等智能产品企业,鼓励现有卫生洁具生产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快推进永川港区建设,全力打造进口木材、集散、木材深加工、家居配套等木制品全产业链。围绕全屋定制、智能家居、健康床垫沙发、高端实木家具等产业补链建群,大力承建木材交易市场,实现木材企业就地取材。快速集聚企业、做强产业链、做大产业群,建成西南木材加工、制造和集散基地 。

纸业。按照提升产品品质、做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完善综合配套总体思路,巩固纸浆、牛皮箱板纸、高档生活用纸,重点发展厨房纸、书画纸、热敏纸、包装纸箱、特种纸等系列产品。研究新工艺解决制浆过程中胶粘物的问题,研究高品质低克重卫生纸、高克重擦手纸 。打造全国最大的卫生纸生产基地。

智能家居。鼓励家居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创造新的消费市场空间。支持智能家居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在家庭安全、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等领域开展应用服务创新示范,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

6.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现代特色高效农业技术需求及宜居村镇建设,实施良种创新、现代种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解决制约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聚焦茶叶、食用菌、名优水果、特色粮油、豆豉等特色产业,实施农业科技重点工程。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整合提升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特色作物研究所,强化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快建设西南大学现代蚕业基地、食用菌研究院、豆豉研究院。推进农业大数据和智能化应用,建设智慧茶园、数字农品、 田园综合体,提高园区科技水平。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力度,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强化信息惠农、科技助农、服务三农。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和土地宜机化整治建设。聚焦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整治等开展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智慧+”农业。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应用,优先推广应用农产品溯源信息化,积极发展智能农业、感知农业、精准农业。运用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围绕茶叶标准化种植、肥药施用、采摘、生产加工等产业各环节,实施茶叶全程数字化、机械化和智能化。加大物联网技术在果蔬智能管控、质量追溯等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应用研究和示范。研发并搭建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优先开展名特优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茶叶、豆豉、香珍的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开展特色农产品功能成分提取、纯化及应用研究。

农产品品牌。努力做大做强“永川秀芽”地理标志产品,夯实自主品牌发展的基础。推动有条件企业与全国知名企业合作,以信用许可方式租用或公用品牌,以一流标准为引领,倒逼自身技术、质量、管理和服务的不断提升。围绕豆豉加工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永川豆豉”品牌化发展,依托永川豆豉食品、君意食品厂等豆豉企业组建永川豆豉创新联盟。

专栏1 现代农业重点技术领域

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新加工环节延伸,加快塑造农业品牌,对“永川秀芽”品牌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和统一宣传,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争创全国驰名商标;充分开发永川豆豉、川菜复合调料、酱油等调味料优势,拓展永川秀芽产业类别,引导和鼓励区内食品企业举办“斗茶会”“食品博览会”等展会,不断提升“永川造”食品区域影响力。

(二)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1.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

聚焦永川区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特色轻工、能源及新材料等产业,以培养“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为抓手,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建成完善的科技型企业链式培育体系,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型企业。完善科技型企业服务机制,做好在永科技型企业在创业辅导服务、投融资服务、空间载体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提升和财税政策支持等方面培育工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科技型“小巨人”。支持科技型企业建设高效研发体系,推动大中型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重点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和行业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重视对高成长性企业的识别和规划,健全完善遴选、孵化、培育种子企业的体制机制,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科学合理的风险共担体系。充分发挥“创新30条”激励引导作用,构建分层分类的支持保障体系,鼓励引导企业主体加大创新投入,对开展研发活动、设备购置以及经认定研发服务外包等研发投入的科技型企业进行研发补助。2025年,科技型企业总数达1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

专栏2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计划

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支持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聚焦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进一步推动科技型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联合,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研发,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改造升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标准认证等公共服务。到2025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40家。

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开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绿色通道,发挥好高企认定奖励政策,激发企业申报积极性,挖掘、遴选、储备一批创新意识强、企业管理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产学研合作基础好、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各产业重点选择2040家本土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对选定的扶持企业,实行滚动竞争、动态监控,支持其成长为引领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鼓励科技咨询、知识产权代理、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组织专家提前进行高企预评把关,提高申报通过率。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5年内增长一倍以上。

(类)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依托永川国家高新区、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整合生产用地、高端人才、科技成果、金融资本等要素,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通,逐步形成符合独角兽企业培育和发展规律的、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实时跟踪北京、杭州、深圳等独角兽企业发展态势,开展资源对接,建立独角兽企业对接交流渠道,吸引独角兽企业落户。到2025年,吸引2-3家(类)独角兽企业落户。

重庆OTC科创板挂牌企业培育计划。筛选证监会、上交易所等权威证券资源、邀请优质中介机构对有挂牌上市潜力的科技型企业进行辅导,采用“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定制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改制设立股份制公司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交易所、证券公司专家帮扶企业制定上市挂牌思路和计划。及时跟踪企业挂牌上市进展和存在问题,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建立永川拟上市科技型企业储备库,支持科技型企业申报拟上市重点培育企业。到2025年,培育重庆OTC科创板挂牌企业13家。

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培育计划。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特色轻工、能源及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等主导产业,支持重点产业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到2025年,培育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13家。

2.打造旗舰型新型研发机构

依托城东科技生态城、环文理创新生态圈建设,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技术需求,以技术成果为纽带,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或高层次人才团队、国家级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和地方大型国有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和外资研发型企业来永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与在永高校、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推进华为(永川)联合技术创新中心、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西南大学永川生物技术研究院等建设。以学科融合发展、产业链补链强链为着力点,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协同联动为支撑,以“科技重大项目”为牵引,优化提升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新建10个新型高端研发机构。

专栏3新型研发机构引培计划

鼓励独立法人机构申报新型研发机构。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特色轻工、能源及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以及永川特色农业等重点产业和技术创新需求,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育升级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独立法人机构申报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动重大科研成果和市场服务能力。

引进培育一批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以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主要目标,聚焦创新链中下游的科技转化、资源对接等,重庆文理学院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和核心技术产业化等功能;对接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交大、重庆理工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方创新主体,依托其自身的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共建数控机床智能化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长城汽车西南研究中心、西南大学生物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一批新型(高端)研究机构。

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的必要性:积极贯彻响应重庆培育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方针,根据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发布的《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打造旗舰型、标新型研发机构,有利于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为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有利于聚集人才、提升产业服务支撑能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对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

实施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升行动,争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聚焦重点领域,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基础能力提升,加强与国家产业创新平台的有机衔接与合作,积极争取提升和培育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紧紧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特色轻工、能源及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等主导产业,在财政资金引导下,采用多种组织模式,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培育一批战略定位高端、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集聚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市级工程研究中心,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2025年,建成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

专栏4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升行动

国家地方联合重点实验室建设。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主体,围绕生物医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加强与国家产业创新平台的有机衔接与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地方联合重点实验室命名,争取建成激酶类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重点实验室、经济植物生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重点实验室、环境材料与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重点实验室等。

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加快推动粉末冶金、工业机器人、生姜资源利用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3个。

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聚焦材料科学与工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重点学科,谋划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

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和引领产业技术发展为目标,依托有较强研发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依托长城汽车,建设长城汽车西南研发中心; 依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永信科技,建设市级水库安全及水环境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减薄镀膜加工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岩棉生产企业,建设市级岩棉工程研究中心。

布局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重庆医学中心副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强与重庆医科大学深度合作,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疾病人群队列研究,开发疾病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普及推广一批医学科技成果。

4.构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以促进永川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特色轻工、能源及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建设永川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优化整合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创新资源,有重点地建设专业性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向平台分享内部优质的创新资源,降低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成本,缓解公共服务资源短缺等问题,合力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重点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探索多种各具特色的综合体建设模式,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整合区内创新资源,协同多部门共同推进综合体建设;依托行业内龙头企业,提供全产业链公共创新服务;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服务”相结合,多个创新主体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以联盟的模式共同推进综合体建设;以现有“机器人产业众创空间”“百川兴邦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基础,结合行业特点,引进创意设计、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交易等专业化服务模块,整合提升发展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积极推进互联网+创新服务,结合永川大数据中心 、城市数字底座建设以及工业设备联网上云等计划,强化网络驱动、数字驱动,加快公共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大力推动跨区域创新要素对接。实施“亩均论英雄”和服务排名为主的考核制度,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专栏5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计划

永川汽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式”发展模式,依托永川区行业内龙头企业,整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提供汽车全产业链公共创新服务,推动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摩托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

永川特色农产品创新服务综合体。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西南大学、重庆农业科学院特作所、茶研所、四川农业大学等区域内建立合作,支持国内知名涉农高校、科研院所落地永川建设专业研究机构,聚焦园区茶叶、南方早熟梨、食用菌和莲藕等主要农产品,建立“研发+转化+服务为一体的特色农产品创新服务综合体,以科技创新助力永川农产品建立“品种、品质、品牌”优势。

构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必要性:可以为永川经济发展拉长板,也可以为修复传统动能补短板,进一步拉高标杆、提升内涵、加快建设,打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对于企业主体、产业领域、创新生态都有重要意义。平台服务主体方面,永川区中小企业由于实力所限,亟须平台化的公共服务支撑来弥补自身创新资源不足的劣势。通过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精准、更经济的服务,从而降低区域性总体创新成本,切实增强企业纵向流动性。平台服务领域方面,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有利于打破传统创新平台面向所有产业领域“大呼隆”服务的模式,充分顺应块状经济、战略新兴产业和专业市场的特色,聚焦产业链源头到末端,实现从创意设计、创业孵化到市场营销、品牌经营的全面部署,形成完整的服务链,从整体上推动价值链高端化。创新生态圈营造方面,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搭建了一个桥梁,切实提升了要素整合能力,有利于拓展创新资源社会化供给与需求的对接通道,推进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服务链“四链”的整体部署,强化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配置,形成创新导向型的要素配置结构和社会报酬结构,营造多方协同、利益共享、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圈。

5.着力培引“塔尖塔基”人才

1)加强塔基塔尖人才引进

牢固树立人才强区的战略,以重庆市科技领军人才支持计划、“英才计划”等相关人才计划实施为契机,大力实施“永川英才计划”,聚焦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重庆英才计划”“重庆百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等市级各类人才计划(项目、奖项),鼓励引导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具有一流水平、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参与申报,对成功入选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支持。依托“数字经济专家服务团”培育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深度参与重庆英才大会,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引才主体作用,大力引进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国内外一流“塔尖”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中青年储备“塔基”人才。制定吸引高端人才的“塔尖”政策和青年人才的“塔基”的政策,发布全新人才分类目录、人才安居保障、人才专项奖励、高层次招引政策等。完善科技创新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的激励机制,鼓励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市场化的绩效考核和收入机制。引进培育重庆高层次人才30人以上。

专栏6实施永川英才培育引进计划

实施“永川英才”归巢计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从区内走出去学子教育与就业状况等信息,建立永川在外人才信息库;通过大数据分析,采用网络、电视、报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新方式进行定向推广,并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领域,联合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专项招聘活动,支持区内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重点发展产业和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高技能人才。

实施“塔尖”人才柔性引进计划。鼓励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开发、科技咨询、学术交流等方式,支持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在区内设立以研发孵化为重点的人才飞地,构筑“工作生活在外地,创业贡献为永川”的柔性用才模式。

实施“招商揽才”计划。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招才引智,把招商引资和招人引智工作结合起来,聚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永川创新人才队伍。

2)强化技能人才培育体系

紧抓产教融合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永川“西部职教基地”的资源优势,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育体系。以培养壮大“塔基”人才队伍为导向,构建技能人才需求导向机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支持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等。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双导师制”“双元制”职业教育,支持企业工程师兼职当教师、教师到企业兼职当工程师,完善职业教育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鼓励建设技能实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技能竞赛、就业创业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实现园区、企业、院校互利共赢。

专栏7高职高专技能人才提质培优计划

促进职业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推进职业教育“双高”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产教协同育人效果,围绕全区重点产业规划和企业发展需求,在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等院校强化机器人工程、大数据、数控技术应用等特色专业的建设,鼓励企业与院校共建开放式、兼具生产和教学功能的共享实训中心、行业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最大限度保持教学实训与产业发展基本同步。

职业教育提升计划。培育市级以上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群),推进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支持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

10000名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重点依托“西部职教基地”,加快打造“职教学生+创业导师+众创空间+创投基金”四位一体的职教学生创业路径,培育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依托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及新建研发机构为载体,大力引进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国内外一流人才及团队。

3)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商务服务设施,依托重庆文理学院生态圈等重点片区开发,探索建设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居民社区融合的人才集聚地,筹建技能人才公寓、专家公寓、教师公寓,高标准配套休闲娱乐、文化餐饮、健身运动等商务服务设施。建立健全人才需求信息动态管理台账和重点企业、项目紧缺人才库,引导用人单位制定引才规划,大力组织面向重点产业专业人才的定向招聘、人才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快建设永川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区,支持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永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人才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打造高素质人才服务团队,加快成立专业化人才服务队伍,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个性化、精细化、资讯化“一站式”服务,为永川人才提供“上管老、下管小”全时段服务。设立“人才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引进、培养、扶持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咨询服务,通过定期走访、电话联系、网络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和反馈相关人才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落实人才服务证制度和人才安居工程,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畅通人才交流成长通道,满足人才在安家落户、购房买车、居留签证、配偶就业、父母养老、子女入学等需求,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1.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措施

健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联结机制,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平台,每年发布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和城市机会清单。落实国家、市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整合制定永川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发现和支持机制,推进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特色轻工、能源及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示范项目。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鼓励在永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经认定的转化项目,可按照一定比例,在政策享受有效期内申请财政扶持资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对入库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方便区科技、财政和税务部门协同做好扶持资金管理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转移转化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设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多样化发展,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技术转移”新模式,以“直播带货”形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

专栏8 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

统筹出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为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参照《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主要从资金来源、支持对象、管理部门、扶持政策、项目管理、资金申请、监督管理等维度做好政策制定。

开展科技成果云推介会。积极对接高校院所、企业,组织开展“高校科技成果云推介”“企业科技成果云推介”等活动,探索开展“一周一场、一场一高校(院所、企业)”新型科技成果“直播卖”模式。

2.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积极创建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构建创新数据平台,培养一批技术经纪人。鼓励引进和培育创办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交易提供交易场所、信息平台以及信息加工与分析、评估、经纪等服务;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基地,加强产学研协同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研发中心、科研院校共同参与的,以协同、合作、共建等战略性联盟式组建的市场化、企业化中试共享基地。探索“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构建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网络,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成果共享,逐步构建覆盖全国、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的中试平台和网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新型研发机构成立的专业技术转移机构与高新区、产业园区建立合作机制,开展面向需求的“定制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探索“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创业孵化模式,谋划建设“科研、办公、孵化、生活”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创业孵化集聚区等。

专栏9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行动计划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永川)示范基地。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永川)示范基地,引进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来永建立分中心,围绕重点产业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究机构建设发展一批中试基地、孵化基地,同时,集聚科学家、实验室、创业与技术转移、中小企业、专利律师咨询、孵化加速等中间组织,以及创投资金、龙头企业、终端市场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工程化。

泸永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依托重庆交大永川研究院、西南大学生物技术研究院以及川大泸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搭建一站式产业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共同搭建常态化、系统化合作平台,在科研成果解读分析、孵化、估值、市场对接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深化合作。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线上综合服务平台。重点立足于科技成果集聚、创新成果挖掘、转移转化服务对接、科技人才培养和信息咨询推广等,具有全方位资源整合、创新孵化、项目筛选储备、成果展示推介、产学研合作、IP金融、咨询服务等多项功能,定期发布技术需求清单和新技术应用场景清单。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需要经历“概念验证——实验室小试——中试——产业化”四个阶段。永川区“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成果转化示范区,需要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战略,积极承接成渝地区产业溢出,瞄准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化中试薄弱环节,吸引大量科技成果在永中试,推动科技成果在永转化或催生新经济、新产业。

中试熟化概念: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28号)中,第十一条提到“强化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在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中,提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政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中试是上承科研院所、下接生产企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中间环节。熟化是指技术熟化。以市场和政策为导向,将来自科研机构的成果进行技术熟悉认识、二次开发,然后让经过中试的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样板市场检验,使之成为市场化的成果,再转移给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

中试熟化基地建设必要性:一是中试熟化基地作为技术创新的载体,是实践技术、工艺的商业化必经过程,也是创新成果向生产领域转移的技术经济重要抓手。二是中试熟化基地是一个鉴定和评价科技成果知识价值的最好手段,承担了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应用性开发的技术链向产品延伸的关键环节。三是中试成为技术换资本的前提,中试熟化基地就是科技产业化的“造血机”。中试熟化基地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同时,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进一步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促进技术落地,同时资本推动市场,效益促进新的科技研发和创业,推动科研人员创造更多成果和更好的高技术产品。

3.打造双创升级版

依托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以加速产学研创新链融通、大中小企业产业链融通和“新双创”生态链融通抓手,推进区域、产业、企业等协同创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商业成功”创新创业创造全链条。拓展双创空间,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孵化载体,推动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升级建设环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深化职教院校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支持采用作价入股、拍卖、协议转让等权益分配方式,实行弹性学分制度,鼓励职教师生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参与项目合作,促进科研人员兼职创新或在职创业,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依托“永创汇”区域特色双创品牌,组织涵盖高峰论坛、权威发布、双创大赛、巅峰路演、科技展览、项目签约、成果发布等一系列融通创新活动,不断提升品牌价值,营造良好“双创”生态。

4.发展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

组建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运营管理公司,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规范,运营管理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完善科技政策咨询、科技金融、科技项目转化交易、科技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体系,促进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创新资源的高校对接与服务。着力建设集孵化培育、转化落地、教育培训、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文理创谷;依托重庆文理学院科技大楼,吸引国内外知名机构、项目、专业服务机构落地,构建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孵化中心;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创基地。

专栏10 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行动计划

运营管理。按照“政府指导、市场运作、要素聚集、服务创新”的原则,坚持整体规划、校地联动、产业引领、市场运作、开放共享、金融支持,区政府成立建设管理协调机构,引进专业机构运营,建设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

空间拓展。以文理学院为圆点,向外辐射,打造形成文理创谷,科技大厦装修投用,拓展生态圈创新创业空间5万平方米以上,为师生早期创新创业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利用众筹、众扶、众包等新手段,以社会化、专业化、便利化、网络化为服务特色,积极开展广泛孵化、择优培育、重点加速,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运营的创新创业载体。引进培育高端研发机构2个以上,号召有产学研合作基础的科研人员,在文理创谷设立专家工作室20个以上,到2025年,师生共创、校友返校创业100家以上,亮出与企业协同创新招牌,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大趋势。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兴产业,以“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为依托,面向行业发展需求,聚合大学创新研发和技术成果资源,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健康大数据、智能制造、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建立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倡导逆向创新,引导技术创新从需求端、市场端立题,强化产业应用,健全技术成果引进验证、适地创新、中试优化等全链条技术研发服务,嵌入式支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3年内服务3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为行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5.加快构建全链条育成体系

以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载体,继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加快提升创新创业能级,创新新型科技孵化模式,使孵化载体等级上新台阶、孵化服务水平上新台阶、孵化服务效果上新台阶。建设市场化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整合区内现有孵化平台资源,着力提升一批众创空间,以大数据产业园等园区为依托,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市级众创空间升级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提升永川区众创空间品牌形象;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交通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遴选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创业氛围浓厚、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探索“产业链+双创”的发展模式,引导长城汽车、雅迪电动车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特色产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重点围绕5G+AI+IOT+区块链等新技术,数字内容、智能零售等新的共享经济模式,加速推动永川区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e创星空、互联网青创云众创空间等市级孵化平台扩宽孵化领域,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的孵化平台。

6.培育成果转化示范企业

支持鼓励企业围绕自身产业发展方向开展技术突破,在新工艺、新原理、新方法上积极进取,强化高新技术储备。定期发布技术需求清单和新技术应用场景清单,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与研究工作,对实际可行、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技术研发给予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培育,按照择优资助、重点资助、不重复资助的原则,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科技成果奖励、开展技术交易以及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考核,考核通过的企业给予财政资助。对申报备案企业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精准指导,努力提高申报质量。引导升科精锻与重庆大学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引导锋盈汽配、科美模具等企业与重庆文理学院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

7.打造技术经纪人才队伍

大力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设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通过项目、基地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定期组织开展技术转移公共政策及实务操作、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等。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优势,从技术转移人才招生、培养、职业化及从业支持等角度开展课程体系和人才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将技术转移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推动落实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引进培育具备知识产权资本化、高价值专利运营、国际技术转移等更深入、更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能力的高级技术经理人。探索制定技术经纪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办法,完善激励机制,拓展技术转移转化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增派科技特派员,让技术和成果在一线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目前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转化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也并非泾渭分明,经常是相互包含的。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途径,一是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二是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或合同研究;三是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人才交流。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途径,一是通过专门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二是通过高校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施转化;三是通过科技咨询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四)区域协同创新工程

1.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推动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拓展国际科技合作领域,深度引进国际创新资源,加快推动与俄罗斯、新加坡、法国、以色列等国在重点技术领域的联合研究、外包服务、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合作,扩大与意大利国际友好城市的科技合作,深化中德(重庆)智能产业园等重点国际产业载体建设,加快建设国际性创业孵化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展多边科技合作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技术合作,依托永川在智能制造、新材料、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政府多边科技合作项目,推动德国利勃海尔齿轮机床、广数机器人(二期)、恒拓高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等项目投产。增强永川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融入国际产业链和区域产业链,加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举办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平台作用,邀请“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的相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专家等进行交流合作,加强科技创新项目合作,加强人才合作培养,增强技术交流,促进先进技术及成果的引进。

2.推动国内跨区域创新合作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应用型技术,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合作,推进高端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机构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合作交流,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建立“飞地型”园区,对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园区,创新合作、共建、共享、共管的模式,建设“区中园”“园中园”。搭建产业链上下游间沟通与交流平台,推进与主城都市区之间产业协作,建立产业协调制度,在原材料、知识产权、土地、资金、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互惠互利。

3.深化成渝区域协同创新

建立成渝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发挥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各基地间互联互访,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公开发布双创生态地图、举办创新创业系列活动。积极融入成渝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形成专业化、网络化的科研设施与仪器服务机构群,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券的作用,鼓励支持科技型企业向入驻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购买设备使用、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服务。加强创新园区交流合作,依托泸内荣永四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永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与泸州、内江、宜宾、荣昌在机制、产业、人才、科技、物流各方面的合作交流,建立泸州—内江—荣昌—永川产业联盟,探索制定互惠互促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四地在先进制造、生物(食品)医药等产业协作,共同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家居、白酒、茶叶、豆豉产业,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地域产业品牌。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联盟和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协同发展中心,打通人才共引共育共用渠道,建立科研交流合作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实习实训设施、信息资源等共享与共建。推进成渝轴线智慧教育联盟建设,依托永川区“西部职教基地”资源,加强与大足区、隆昌市、龙泉驿区、荣昌区等成渝轴线城市合作,实现基础教育的交流合作以及优质教育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创新生态营造工程

1.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完善多元化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产业引导基金+种子基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风险补偿基金”金融投资链条,鼓励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推动金融服务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在永川国家高新区建立科技支行,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租赁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扩大债权融资对科技型企业的覆盖面。成立政府引导基金,引进专业基金管理机构,积极组建天使基金和风投基金,持续做大种子基金、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全生长期进行金融支持。引进科技保险公司,推出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损失保险和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减少科技型企业前期投入和成果转化风险。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和担保、创投、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共控机制,加快构建全过程的科技金融服务链。

2.健全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紧抓西部职教基地建设契机,推动职教综合改革,充分调动职教师生参加“双创”的积极性,鼓励职教师生创新创业,允许院校科研工作者离岗创业和在岗创业,支持单位内部研发机构法人化,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科技服务。创新项目招标评审机制,围绕基础前沿、社会公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采用结果导向的评审机制,探索开展“揭榜挂帅”“赛马争先”“非共识项目”“直通车项目”等项目新型组织方式。深化经费使用“包干制+负面清单”改革,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机制,以转化应用为导向做好专利布局,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科技型企业建立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机制,加大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拟准备科技板上市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

3.强化科普服务能力建设

加大科普专项经费投入,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普经费增长机制,支持科技作品创作、科普产品开发、科技活动举办、科普设施建设等。适应公众需求精准科普,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把握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社会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的科普需求和接受方式,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创新科学传播渠道和方式,强化“互联网+科普思维,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科学知识,支持加快建设电子科普橱窗、农村e站、社区e站、校园e站等科普信息化载体,拓展社会公众参与、互动、体验渠道,实现科普效果的最大化。举办科普宣传活动,依托区内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年度和季度科技展览、科技文化节、科普表演等活动,鼓励辖区大学、社区、农村特色种养大户、镇街部门、学会(协会)等积极参与。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紧扣“科学教育+科技潮流+永川产业主题,打造永川科技馆等一批适应需求、各具特色的科普场所,加强对各类科普基地的分级管理、指导和监督评估,提升科普基地的服务能力。加强科普信息化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科普人员自身的信息化科普服务能力,培养一批策划、设计、制作、传播能力强的信息化科普传媒人才。

4.推动科技创新服务民生

加快推动永川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深度开发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应用场景,加快构建“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大力实施上线上云、互联互通、数据治理、算能提升、融合应用等重大项目,聚焦“住业游乐购”,深化应用和升级建设数字政府、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旅游、智慧消防、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食品药品安全等智慧应用,不断提升城市服务管理和智能化水平。面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依托城东科技生态城重庆医学副中心和西部康养城建设目标,加强与重庆中心城区医疗等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在康养、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零碳示范区、低碳交通、零碳建筑、生态修复等应用场景,推动永川国家高新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园区,降低园区污染物排放和能耗,增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壮大绿色产业,强化自然生态和谐、环境友好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培育一批绿色技术领先企业。

5.夯实乡村振兴科技支撑

着力开展农产品关键技术创新、生态循环模式创建、典型示范引领、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和体制机制创新,显著提升科技对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强化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实施种源新产品和育种新材料创制、重大新品种(系)培育等联合攻关。构建耕地质量保育技术体系,调控耕地质量、提升土壤有机质、“宜机化”改造耕作田(地)块与机械化配套、综合配套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等。构建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积极开展“智慧茶园”、“智慧果园”、“智慧食用菌生产线”建设等,构建面向生产、生活、经营、管理和服务多领域、全过程、全环节的智慧服务技术及平台体系。构筑乡村建设技术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成立食用菌、豆豉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茶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

6.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开展“讲好永川故事”活动,开展先进典型交流宣讲活动,通过拍摄宣传片、制作各类宣传画册、H5页面、专题微信等方式,大力宣传永川创新创业优惠政策、领军人才和先进人物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双创重点特色活动、重点特色项目成果、公共平台建设等,在全社会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形成人人崇尚创新、希望创新、皆可创新的良好氛围。举办成渝地区创新创业高峰会,充分发挥“全国双创活动周”“创响中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活动平台,联合成渝地区主要城市,加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小企业创业培训班”“微企创业培训班”“创业青年与金融机构面对面”及创业沙龙、创业论坛、路演等创新创业活动举办力度,提升“永创汇”双创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积极组织创新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和专家学者等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宣讲各地创新创业政策,吸引各地人才来永川创新创业。举办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平台作用,邀请“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的相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专家等进行交流合作,加强科技创新项目合作,加强人才合作培养,增强技术交流,促进先进技术及成果的引进。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强化统筹协调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区委对科技创新的统筹领导,调整充实区科技领导小组,研究推进全区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安排、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建立区级科技创新联席会议机制,推进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推动创新发展的能力水平,尊重规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善于调动各类创新要素,充分发挥各方主动性创造性,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加大政策支持

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机制。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完善规则制度,强化联动监管,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探索创新监管标准和模式,包容审慎监管新产业新业态,充分发挥平台监管和行业自律作用。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推广“在研一批、开发一批、上市一批”新产品滚动开发模式,落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支持政策,促进创新成果与成业链供应链无缝衔接。建立精准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明确科技创新责任分工,细化年度工作任务和中长期目标,分解科技创新工作成效考核指标和重大科技创新工作任务,抓好项目化、事项化、政策化落实。加强跟踪问效,适时组织开展督促检查,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构建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完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创新激励考核机制。

(三)加强科技招商

借力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重庆英才大会等平台,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研发中心,加大创新资源引进力度,提升我区创新主体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永川大数据产业园、凤凰湖产业促进中心为载体,吸引文化创意设计、大数据分析及采集、游戏运营、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企业入驻园区,以三教产业促进中心、港桥产业促进中心等为载体,瞄准智能家居建材、新型建材、纸业龙头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产业招商,储备更多更优质的智能项目。依托城东科技生态城,大力引进重要产业关键环节项目、关键共性技术项目和产业前沿技术项目,大力招引院校所高新技术科研成果、最新国际科研成果和企业高端研发成果,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优化科技投入结构,落实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绩效。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政策,积极支持全区重点项目争取上级相关专项,加强制造业研究院和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资金支持,落实制造业企业税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比例,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增加研究支出。鼓励企业实施期权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组建科技创新投资平台。探索科技创新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培育壮大风投机构,推动更多科技资本、金融资本有效转化为现实产业资本。

(五)建立监测机制

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市经济社会需求新变化,对规划指标、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及时、动态调整。对科技创新工作有成效的单位、集体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落实科技创新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分类防范和应对处置机制,完善风险防控应急预案,落实重大科技项目调整、变更、终止机制。充分发挥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增信分险作用,用好转贷应急周转金、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风险补偿贷款基金等增信分险资金,优化完善风险代偿补偿机制、担保费补贴机制。加强创新伦理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项目负面清单管理。落实科技创新领域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将部门、科技协会、行业协会等纳入风险防控工作体系。

(六)完善容错机制

研究科技创新容错纠错评价办法,对基础研究开展中长期评估,对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综合算账,对重大科研项目、重要转移转化项目开展专业化评估。建立健全创新试错的政策体系,引入试错保险机制,提高国有创投机构风险容忍度。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澄清保护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附件:重点项目表


附件

表3 永川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1

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挖掘、遴选、储备一批创新意识强、企业管理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产学研合作基础好、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各产业重点选择2040家本土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对选定的扶持企业,实行滚动竞争、动态监控,支持其成长为引领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

区科技局

区财政局

区新城建管委

永川高新区管委会

永川高新区各产业促进中心

2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项目

进一步推动科技型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联合,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研发,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改造升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标准认证等公共服务。到2025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40家。

区经济信息委

区科技局

永川高新区管委会

永川高新区各产业促进中心

3

中试基地

在城东科技生态城、高新区各产业促进中心,重点建设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铸造等专业中试基地,面积5万平方米,配套相关设备,方便科研机构开展中间试验。

区新城建管委

永川高新区各产业促进中心

区科技局

区招商投资促进局

4

产业技术研究院

按照研究院标准,在城东科技生态城建设楼宇3万平方米。

区新城建管委

区发展改革委

区科技局

5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豆豉等产业,采用龙头企业带动、高校院所引领、专业机构运营等模式,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个以上,引进知名高校院所来永建设研究院,引进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建设科技要素资源大数据平台,引进创投机构建立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系统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帮助企业对接科技资源,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区新城建管委

永川高新区各产业促进中心

区科技局

区招商投资促进局

区农业农村委

永川高新区管委会

6

“永川英才”计划

重点依托西部职教基地、在永科研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大力引进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国内外一流人才及团队30人以上。

区人力社保局

区委人才办

区科技局

7

10000名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领域,联合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专项招聘活动,支持区内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重点发展产业和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高技能人才。加快打造“职教学生+创业导师+众创空间+创投基金”四位一体的职教学生创业路径,培育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

永川高新区管委会

区科技局

区人力社保局

8

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

科技大厦装修投用,拓展生态圈创新创业空间10平方米以上。引进专业机构运营管理,引进培育高端研发机构2个以上,设立专家工作室20个以上,师生共创、校友返校创业100家以上。

区科技局

区新城建管委

永川高新区管委会

9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依托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市场化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整合区内现有孵化平台资源,打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以上。

区新城建管委

区科技局

永川高新区管委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便民地图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