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日期:2021-08-05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阶段性成效

永川区“十三五”期间,在研发投入、创新资源集聚、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形成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超额完成“十三五”永川区科技创新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三五

目标

2020年

完成值

完成情况

1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

2.2

2.6

超额完成

2

规上企业投入强度(%)

1.2

1.6

超额完成

3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

6

10.4

超额完成

4

科技型企业(家)

400

719

超额完成

5

高新技术企业(家)

100

163

超额完成

二、“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总体思路

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坚持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创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实施“一三五”发展思路,以建设成渝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为目标,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先行区、成果转化示范区、创新生态样板区,强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融入建设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三、空间布局

1.一城引领:聚力打造城东科技生态城

2.一圈辐射:促进重庆文理学院生态圈建设

3.两点支撑:打造国家高新区升级版和加快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四、一个目标

即谋划打造成渝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以永川国家高新区、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主战场,聚焦高质量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配置效率,着力增强持续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产业创新能力、经济产出能力,形成科技竞争力突出,协同创新势能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开花,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新格局。

五、三大定位

1.成果转化示范区:依托永川国家高新区和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紧紧抓住“技术、资本、人才”三大科技创新“牛鼻子”,借力成渝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承接西部科学城技术溢出,系统梳理应用场景,提供机会清单,建设技术交易大市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鼓励产业技术研究院转化科技成果,配套建设专业化中试基地、产业孵化器、创投基金等成果转化基础条件,培养一大批技术经纪人、专业化创业导师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队伍,深入企业挖掘技术需求,争创永川智能装备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先导区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2.协同创新先行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着力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以完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和流动;推进政产学研介用深度合作,实施一大批企业与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联合承担相关科技项目、协同推进共性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合作平台和创新园区载体协同共建,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绿色生产能力,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3.创新生态样板区:依托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利用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西部职教基地等资源优势和城东科技生态城空间优势,以街区化方式探索打造年轻知识人群消费和产业人群就业青睐区域,打造创新创业全流程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企业全成长周期政策支持体系,以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人才,从而通过人才聚集推动产业发展。

六、五大工程

1.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一是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二是提升汽车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三是提高智能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推进能源及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五是推动特色轻工业升级发展;六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2.创新主体培育工程:一是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二是打造旗舰型新型研发机构;三是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四是构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五是着力培引“塔尖塔基”人才。

3.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一是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措施;二是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三是打造双创升级版;四是发展环文理创新生态圈;五是加快构建全链条育成体系;六是培育成果转化示范企业;七是打造技术经纪人才队伍。

4.区域协同创新工程:一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二是推动国内跨区域创新合作;三是深化成渝区域协同创新。

5.创新生态营造工程:一是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二是健全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三是强化科普服务能力建设;五是推动科技创新服务民生;六是夯实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七是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七、重点项目

1.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2.“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项目

3.中试基地建设

4.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5.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6.“永川英才”计划

7.10000名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

8.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

9.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八、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保障

2.加大政策支持

3.加强科技招商

4.加大资金投入

5.建立监测机制

6.完善容错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便民地图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