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500383009336512R/2022-00098 发文字号: 永川府办发〔2022〕39号
发布机构: 永川区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4-12 发布日期: 2022-04-22
标题: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主题分类: 社会保障;人事工作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383009336512R/2022-00098
发文字号: 永川府办发〔2022〕39号
发布机构: 永川区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4-12
发布日期: 2022-04-22
标题: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主题分类: 社会保障;人事工作
有效性:



永川府办发〔202239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第17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412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3

(一)发展基础 3

(二)面临形势 6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要求 9

(三)发展目标 10

(四)重点项目 13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工作举措 15

(一)实施就业促进工程,稳定社会发展大局 15

(二)实施创业带动工程,不断释放创新效能 19

(三)实施保障提升工程,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 20

(四)实施人才引育工程,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23

(五)实施制度优化工程,健全人事管理体系 25

(六)实施和谐构建工程,深化法治人社建设 27

四、“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工作保障 29

(一)加强组织保障29

(二)加强政策保障29

)加强政策保障30

(四)加强法治保障30



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永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恢复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期的政策机遇和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等战略机遇,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节点、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两点定位,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总体目标,在更高层次、更高起点、更高目标上推动永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一、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市人力社保局的精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实施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三五规划,坚持人才优先、民生为本、稳定为根、服务为魂工作主基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就业与民生保障、人才智力支撑、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1.城乡就业工作成效明显。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扎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能力不断提升,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成效明显,促进就业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十三五时期,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平台26家,其中国家级2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8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数量居全市区县前列;城镇新增就业1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规划目标以内,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2.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加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人人享有、保障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日益健全,基本实现养老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十三五时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参保人数保持在年均90万人次以上,社保卡持卡人数110万人;在全市率先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超龄贫困人员养老待遇应发尽发两个100%;连续16年调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连续5年同步调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待遇,养老待遇100%按时足额发放,累计发放养老保险待遇145.76亿元、失业保险待遇3.66亿元、工伤保险待遇7亿元。

3.人才优先战略初显成效。实施人才强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将政策引才、品牌纳才、载体聚才、资本助才、环境留才有机结合,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3个、世界技能大赛重庆市级集训项目基地2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2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永川区的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6.7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4.15万人、高技能人才2.62万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4人,市级高层次人才132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超过规划目标1.22%4.38%

4.和谐劳动关系持续向好。大力推进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的创建,创建侨立水务、乐和乐都旅游等重庆市AA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11家、永川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示范点33家,推荐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渝西片区唯一获得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的企业。积极参加重庆市和谐同行企业培育暨示范点提升行动,倾力为我区培育用工管理规范、民主制度健全、企业文化融合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多层次、广覆盖调解体系基本建成,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现实体化运行,调解仲裁力量不断提升,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占结案总数的60%以上。健全劳动保障体系,完善行政执法制度体系,案件处理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95%以上。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实施快速联动机制,有效处理欠薪案件,确保根治欠薪取得明显实效,有力促进了全区劳动关系和谐及社会稳定发展。

5.治理效能与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经办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坚持管理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均等公共服务,重点推动了进城务工人员平等享受城镇各项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助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强宣传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了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建立企业劳动保障的诚信评价制度。深入推进人力社保行风建设,开展人社业务练兵比武活动,有效提升业务经办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改革,打通为民为企服务最后一公里

专栏1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15年

“十三五”

规划目标

2020年

超过规划目标值

一、就业创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个)

【21.7】

【15】

【16.9】

1.9

2.城镇调查失业率(%)

≤6

≤5.5

0.5

3.城镇登记失业率(%)

≤2.49

≤3.5

≤3.5

0

4.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90.3

≥93

≥99.3

6.3

5.新增创业人数(万人)

【2.2】

【5】

【6.6】

1.6

6.发放扶持创业贷款(亿元)

【2.5】

【6】

【6.6】

0.6

7.创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家)

【3】

【5】

【10】

5

8.就业技能培训人数(万人)

【3.9】

【3.6】

【6.2】

2.6

二、社会保障

9.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

﹥95

0

10.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58.61

64

68.72

4.72

11.社保基金总收入(亿元)

28.4

45

56.7

11.7

三、人才队伍建设

12.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4.04

4.1

3.5

-0.6

13.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1:5:4

1.5:4.5:4

1.5:4.5:4

0

14.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2.3

2.51

2.62

0.11

四、劳动关系

15.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91

﹥90

96

16.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100

﹥95

98.39

17.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60.36

﹥60

61.54

18.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100

﹥95

100

五、公共服务

19.社会保障卡应用功能实现率(%)

>95

99

注:【】内为五年累计数。

(二)面临形势

1.发展有利条件和战略机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持续加大。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18年中央政治会议上提出了六稳,把稳就业放在首位。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市场主体保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将稳就业、保民生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和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重大机遇,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建设,带动新增产业和人口聚集,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区委、区政府对人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市、区出台的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对促进人社发展也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2.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今后五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五年,是永川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夯实共同富裕坚实基础的关键五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在持续。从国际看,新冠疫情和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并未消除,中美贸易摩擦给就业创业、社保征缴、劳动关系带来不利因素,一些外向型企业可能面临减产,员工可能面临失业风险;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与新问题交织,产业结构调整、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叠加,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机构改革等也给人社工作带来新挑战;从区情看,永川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主要指标增幅好于预期、位居全市前列,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提供了更充分的就业创业机会和扩面征缴空间,但经济下行压力、脱贫后防返贫压力、居民增收压力、特殊群体就业压力依然不容小觑。就业创业方面,供求双方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难、招工难同时并存;机器换人、人工智能和新型产业全面影响劳动力市场,岗位结构和技能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本地产业发展成长,人口流动格局进入新阶段,本地化就业给促进和稳定就业带来新压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社会保险政策宣传效果还需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政策理解还需进一步深入,政策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大批就业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转为退休人员,满足日益增加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尤为重要。人事人才工作方面,贫困劳动者参加就业培训的意愿不高;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出台后,培训工种受限制,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进展较慢;中小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建设领域依然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重灾区,工程层层违法转包、分包问题仍然存在,责任主体难以确定,为劳动监察解决欠薪问题带来很大障碍;劳动监察执法力量比较薄弱,劳动监察网络化、网格化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落实两个确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决贯彻落实永川区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永川2235总体发展思路,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紧密围绕永川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职教基地的功能定位,精准对接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的目标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促发展与惠民生相结合,以永创汇双创品牌为抓手,促进城乡就业创业更加充分;以社保扩面征缴为抓手,促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以人才引育为抓手,促进人才规模更加宏大;以诚信守法教育为抓手,促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力争建成成渝双城经济圈人力资源汇集支撑和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发展的重要城市、社会保障服务创新引领型城市、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型城市,使城乡居民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发展、劳动关系等领域有更多获得感。

(二)基本要求

1.坚持公平正义,保障改善民生。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妥善处理不同群体利益关系,使广大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坚持人才优先,注重高端引领。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人才引育政策环境优先完善,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增强人才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3.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消除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充分考虑财政、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区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5.坚持服务至上,实现成果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网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高效、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

(三)发展目标

1.城乡劳动者就业更加充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显著改善,失业风险有效控制,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和就业援助普惠化全面推进。到十四五末,组织技能培训4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以上,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亿元以上,新增创业市场主体5.5万户。

2.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建成机制完善、保障有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融合,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社保经办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社保基金监管制度进一步健全。到十四五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6万人,工伤保险达到27.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达到15.5万人,年均征缴社会保险费22亿元以上,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发放率100%

3.人才规模更加宏大。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以用为本、人才优先原则,加快人才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加速人才资源积累,优化人才结构,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及技能人才队伍,为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到十四五末,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2.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22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54.54;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7.2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万人。

4.人力资源服务更加有力。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高标准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产业服务,吸引规模以上人力资源企业入园30家以上,服务能力达5万人以上,入园企业年营业额达到10亿元。

5.劳动关系更加和谐。规范有序、公正均衡、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基本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更加完善,加大基层调解规范化建设力度,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使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成功率在65%以上;规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程序,提升仲裁办案效率。进一步深化法制人社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防止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发生,有效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全面深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巩固大中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改善劳动合同履行质量。规划期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0%以上,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法定时限结案率均达100%,劳动保障监察法定时限结案率均达100%,基本根治农民工工资拖欠行为。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就业总体容量大幅度增加,就业环境明显改善,城乡人口就业能力及就业质量大幅度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总体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大幅度优化、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充满活力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大幅度健全;和谐劳动关系格局总体形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力社保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专栏2十四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一、就业创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6.9】

【12】

预期性

2.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5.5

预期性

3.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6.2】

【4】

预期性

4.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3.6】

【2】

预期性

二、社会保障

5.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

预期性

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4.5

15.5

约束性

7.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3.4

27.5

约束性

三、人才队伍

8.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3.5

4.22

预期性

9.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万人)

0.52

0.63

预期性

10.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23.29

27.28

预期性

11.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4.71

6

预期性

四、劳动关系

12.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61.54

>65

预期性

1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法定时限结案率(%)

100

100

预期性

14.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法定时限结案率(%)

100

>100

预期性

五、公共服务

15.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120.7

125

预期性

16.其中: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

20

52

预期性

注:【】内为五年累计数。

(四)重点项目

1.建设永川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规划面积10000平方米左右,建成集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为一体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并升级创建为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吸引30家以上有一定规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辐射渝西、带动周边市区(县)。

2.搬迁建设永川区人力资源市场。规划面积2000平方米,升级建设功能完善、招聘智能、对接成渝双城人力资源市场,满足200家企业、2000余人进场招聘、求职和实时进行线上招聘对接,实现智能化招聘服务,辐射渝西地区,甚至成渝双城地区。

3.持续打造创新创业活动品牌。深入打造周有培训、月有沙龙、季有大赛、年有节会永创汇双创品牌,坚持每年开展双创节,不断扩大成渝杯创业创新邀请赛的影响力,扎实办好永川区自主创业项目推介会、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创新创业活动。继续加快创业平台建设,力争创建2个以上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

4.创新打造公共就业服务云平台。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建成区劳动力资源监测服务平台、企业用工监测服务平台和区公共就业网格化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建立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信息化网格服务模式。借助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向全区23个街镇、263个村(社区)网格延伸,通过信息系统收集、汇总和分析公共就业的各项基础性数据,动态掌握全区城乡适龄劳动力的就业、失业、培训等变动情况,实现就业服务向下落地,就业数据向上汇集的目标,推动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专场招聘会,实现我区公共就业工作精准化、全覆盖。

5.不断深化人社系统行风建设。高标准打造窗口服务队伍,按照统一组织,分工负责,多元培训,全员覆盖的原则,抓好窗口经办人员业务培训;常态化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培育选拔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服务能手,大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全面推动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一次一评”“一事一评;大力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持续开展行风建设问题专项整改,及时受理反映问题,通报行风建设负面案例。

6.扎实推进智慧人社建设。对标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服务建设,创建市级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社保经办服务提质增效,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实施人社信息化创新提升行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社工作深度融合,推进人社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人社业务流程再造重塑和信息系统一体化整合,实现人社全业务一窗综办”“打包快办”“全域通办。推进与全国统一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人社监测指挥平台、部级市级政务服务平台等系统平台对接,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

7.深入推动川渝人社深度合作。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强人力资源流动交流合作,推动成渝地区人力资源协同配置联合共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深化农民工服务协作加快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动养老金领取资格核查互认,推进工伤认定和保险待遇政策协同,推广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加强专技、技能人才协同培养,开放共享培育平台资源,推进专业技术、技能等级等资格互认。加强劳动关系仲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互助、互认和协作。强化人力社保信息数据共享共用。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工作举措

(一)实施就业促进工程,稳定社会发展大局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就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精准把握就业形势。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下限,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良性互动。动态评估经济周期和外部环境变化对稳就业、保就业的影响,针对招工难、就业难等突出问题,做好就业家底调查和就业对策研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要素的市场配置作用,推行人力资源流动的数据化管理,疏通人力资源流动的管道。动态掌握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建立重点用工企业的就业服务机制,积极落实企业稳岗政策,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完善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把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检测指标。支持新职业发展,为求职者提供更多元的就业选择。

2.实施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就业,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消除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渠道,推动城乡劳动者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农民工和新就业形态用工监测和调查统计分析制度,加强就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加快全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和发布制度建设,有效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3.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适应新产业、新技能、新情况的要求,加强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着力培养企业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提升职工技能,增强就业稳定性。强化培训能力建设,支持各类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一批职业训练院、实训中心、教学工厂等培训平台,共同组织培训。支持企业设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职业院校主动承接各类补贴性社会培训,扩大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规模。支持民办职业培训和评价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同类公办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强化综合能力培训,提高实操实训能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拼搏奋斗,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积极强化劳动者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提升劳动者职业道德水平。

4.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将永川公共实训基地打造成为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全面落实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紧盯区内产业发展需求,分职分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大批综合职业素养较高的工匠型人才队伍,提升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以企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行业协会四大载体,加大社会化培训的基础建设,增加培训供给能力。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企校合作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支持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牵头开展行业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带动企业职业技能水平提升,逐步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

专栏3技能培育行动

1.“巴渝工匠”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巴渝工匠”计划,创建“巴渝工匠”创新发展聚集区,举办“成渝双城”技能大赛,推动建立1个“智能+技能”人才孵化空间、1个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和1个市级集训基地、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个市级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2.全民技能提升行动。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建设6个公共培训(实训)示范机构。

3.新型技能人才培育行动。实施新职业推广计划,推动建立3个新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培养培训0.5万名以上符合新经济、新业态和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新型技能人才。

5.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平台就业、网络就业、共享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健全需求调查机制。持续把高校、职教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计划,拓展就业渠道,集中开展专项就业招聘活动,推广精准招聘平台,引导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多渠道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新建100家社会责任感强、就业环境好、管理规范的就业见习基地,确保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强农民工工作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贫困人员就业的长效援助机制,兑现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积极拓展贫困人员、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4050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确保零就业家庭常态化实现清零。

专栏4就业促进行动

1.职业指导服务提升行动。建成职业指导服务线上平台,建立职业指导服务协同发展联盟和专家库,开展网络主播及职业指导培训,提供职业指导服务10万人次,职业介绍成功4万人次,创建市级职业指导示范基地1家。

2.就业服务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实施城乡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创建2个市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平台。运营推广“智能就业”信息平台,实现智慧人力资源市场全覆盖、智能自助终端设备街镇和村社平台全覆盖。

3.重点群体就业扶持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确保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90%以上;开展好“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促进农民工等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培育1个农民工劳务培训基地。

6.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加快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健全覆盖城乡、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就业精准化服务。打造就业创业服务超市,创建市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平台,提升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信息化、标准化、便民化建设,创新开展网络直播招聘公共就业服务,打造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升级版。推进职业指导服务和标准化建设,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社会民营机构合作,为求职人员提供更精准服务,有效保障重点产业的用工需求。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稳定就业岗位,防范失业风险。依托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积极引进知名猎头公司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带动和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形成引领渝西、带动周边、辐射全国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二)实施创业带动工程,不断释放创新效能

1.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政策协同,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逐步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业格局。完善线上线下双创政策推广体系,广泛宣传各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营造利于创业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增量打造创业项目推介会、创业指导校园行、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导活动月等创业活动。持续做强永创汇双创活动品牌,定期举办成渝经济圈创业创新邀请赛等活动,提升永川双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动成立创业协会、大学生创业联盟,鼓励社会力量支持青年创业。树立一批创业典型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2.夯实创业平台载体。加快推进科技孵化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一条街等双创平台建设,建立面向大众的创业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资源、创业资本、高端人才等创新创业要素和各类服务向创业平台聚集。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加快发展集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为一体的永川特色的创业空间。打造2-5个集综合服务、成果转化、项目交易、投资融资、人才聚集、培训研发等一体的创业平台,提升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水平。

3.提升创业扶持力度。积极引进高端创业培训机构或建立分支机构,针对创业意愿较强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小微企业主等群体,开展针对性、实效性的创业培训,全面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五年内创业培训5000人次以上。柔性引进知名创业指导大师,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专兼职结合的创业导师队伍,不断壮大永川创业导师人才库。构建创业导师实践能力与创业者创业能力双提升的良性互动机制,逐步建立区、校两级创业导师培训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投放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扶持创业,为2000名创业者提供创业担保贷款4亿元。

专栏5创业促进行动

创业促进就业行动。实施“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计划,创建2个创业就业示范山村(街),建成2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定期举办全区创新创业节等创新创业活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邀请赛等专项活动,每年遴选2–5个优质创业项目进行1对1跟踪扶持。

(三)实施保障提升工程,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的原则,推动社会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1.完善多层社会保险体系。坚守公平底线,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险的城乡统筹与制度整合,持续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以社保扩面征缴为抓手,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促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补充保险相衔接,形成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障体系。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妥做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规范特殊工种等提前退休政策、完善征地农转非社保政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等工作。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养老金复算。落实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办法,推进工伤认定协助调查工作试点。积极推进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进一步依法规范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对接全市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推广电子化转移业务模式,畅通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渠道。建立成渝地区养老、工伤保险协同互认机制和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合作机制,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

专栏6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1.不断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落实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

2.持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新模式。推动实现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三位一体功能,推动失业保险从基本生活保障向职业技能提升拓展、从事后帮扶就业向事前预防失业拓展、从失业人员向所有参保职工和企业拓展。

3.推动完善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适合灵活就业特点的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积极落实《工伤保险条例》修订后的地方配套政策。

2.扩大社保参保覆盖面。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社保,探索建立适合灵活就业特点的社保制度,巩固深化脱贫人口和禁捕退捕渔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全覆盖成果。加强失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重点推动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和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单位和人群积极参保。扎实做好工伤保险参保扩面,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建筑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长效机制,继续做好建筑业等项目参保工作,启动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完善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政策,加强工伤定点协议机构科学管理。鼓励断保人员、缴费满十五年停缴人员继续参保缴费,引导城乡居民选择适当缴费档次持续缴费,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群体中持续缴费人数。

3.强化社保基金监督管理。落实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使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合理提高失业保险待遇保障水平,加大对困难家庭、双失业家庭、大龄失业人员等重点领金群体的生活保障力度。落实正常工伤待遇调整机制,推进工伤保险医疗(康复)费用联网结算工作。大力推动风险防控措施进规程、进系统,构建事前预防控制、事中在线核验、事后稽核检查的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保经办内控制度,完善制度、经办、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建立制度化、常态化数据核查机制,深入开展社保数据稽核,及时查处和纠正违规行为,确保基金安全完整。探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的服务改革,创新网络化领待资格认证模式。加强社保信息数据安全管理,推动数据安全与协同共享可控发展,构建安全与高效的数据管理体系。

4.推进阳光社保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含电子社保卡)在社保领域的应用,逐步实现社保卡在惠民惠农、医疗健康、社会公共服务、金融等各类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坚持低门槛、高水平、易操作、广覆盖的原则,借助互联网交互技术,建设社保手持终端查(咨)询平台、掌上业务经办平台、信息数据交互匹配平台等,推行网上经办、掌上社保、自助终端等业务服务新模式,实现社保业务全程网办。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社保领域协同发展,实现跨统筹地区养老待遇领取人员认证结果互认、养老关系转接互通等,实现成渝地区养老保险无缝衔接。

(四)实施人才引育工程,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着力推动人才强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高层次人才、专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链和供应链,推动人才政策科学化、引才工作精准化、人才服务智能化,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1.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持续优化人才生态。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引才模式从为我所有为我所用转变,目标导向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工作合力。落实留学生、技能人才、新引进人才的支持政策,做好人才服务规划和人才调查,建好人才服务窗口,做好用人单位和人才的个性化服务。动态发布关键紧缺人才需求指南和配套人才引育政策,为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等提供保障。进一步优化整合区内各部门人才工作政策优势,强化激励引导,加大优秀人才宣传力度,加强人才政策、平台、生态宣传,切实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环境。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分类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建立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完善按绩分配、效率优先、突出贡献的市场化分配机制,强化正向激励。深入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贯彻落实博士后创新发展政策措施,持续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专家工作室建设,更好地发挥人才培育载体作用。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围绕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培养培训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开展技能提升行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紧缺急需工种培训,持续培养产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做靓永川技工品牌。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探索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鼓励企业和院校按标准开展技能水平评价。搭建技能培训、技能展示、技能竞技平台,营造崇尚劳动、尊重技能的社会氛围,释放技能人力助力产业发展的活力。

3.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引育。按照一重点产业集群一人才政策原则,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精准对接重庆英才计划等国家级、重庆市级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国家级、重庆市级人才培养、引进、推荐和选拔力度。优化实施永川英才培育引进行动,培育引进更多高精尖缺人才打造“永川英才”人才品牌。深度参与重庆英才大会,常态化举办重庆英才大会永川专场活动,推动建设开放的人才高地。建立校、地、企多元结对合作模式,实施塔尖塔基人才政策,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人才需求,建立线上线下的人才引进新模式,加快集聚实用紧缺人才建设“卓越工程师之城”力争5全职和柔性引进院士2人,引进博士人才60人,引进硕士人才500人,引进本科以上青年人才6000人。

4.促进人才有序流动。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围绕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打造大学生基层就业示范项目。围绕支柱产业、新兴重点产业以及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人才,制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建立人才需求清单,进一步完善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灵活用才机制。加大重点领域人才调配工作力度,着力解决重点发展领域的特殊急需人才需求。加强人才市场、人才流动和人才中介活动监管,建立统一、动态的人才市场监测机制,探索定期发布人才流动报告。

专栏7人才支持计划

1.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荐100人左右参加高级研修。

2.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围绕重点产业、新兴行业和紧缺技能工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做靓“永川技工”品牌。力争建设1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造就2名技能大师、6名技能英才和10名技术能手。

3.建立“智能+技能”人才孵化空间。建立2个“智能+技能”人才孵化空间,培养培训3000名以上智能+技能”人才。

4.青年英才储备专项。落实《关于支持重庆英才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激励支持青年人才在永创新创业,引进培育硕士及相应职称、职级的青年人才500名。

5.人才驿站(柔性引才)建设专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驿站,推行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特聘专家制度。支持用人单位设立人才驿站2个。

(五)实施制度优化工程,健全人事管理体系

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坚持注重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的用人导向,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人才方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层级专业技术人才各展其长、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1.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部署,完善符合事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改革,推动事业单位岗位聘用考核试点,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度,规范选人用人行为。强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事中事后监管,严肃查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违法违规行为。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持续改进完善人事综合管理服务。

2.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加强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指导、监督工作,建立分级管理、责权统一的薪酬管理体系。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探索中职学校绩效工资倾斜办法。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政策倾斜,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完善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制度,强化福利政策。建立薪酬调查比较制度,探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全面提升“渝薪芯”工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薪酬项目全覆盖和全区事业单位全覆盖,形成工资数据一体化集成。

3.推动人事考试高质量发展。落实全市统一的人事考试规范流程,加强我区各类人事考试工作监督检查。建好用好公务员考试(永川)测评基地,完善人才测评体系,提升大规模人事考试的组织实施效能、技术水平,强化考试安全体系建设,有效防控人事考试安全风险。加强人事考试信息化建设,建成涵盖考试报名、考场安排、数据管理、证书认定等一体化的人事考试公共服务平台。

4.加强表彰奖励激励工作。全面加强表彰奖励工作基础建设,认真做好国家级、市级、区级表彰奖励工作,落实好省部级及以上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困难帮扶、休假疗养等工作。加大对表彰奖励获得者事迹的宣传力度,营造尊崇模范、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贯彻落实《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实施英才服务电子卡,拓展服务功能,推动人才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六)实施和谐构建工程,深化法治人社建设

主动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关系新变化,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体制和源头治理、动态处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大力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法权益。

1.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劳资纠纷排查预警处置系统,运用科技手段织密织细劳资纠纷隐患排查处置网络。推动诉讼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联动,健全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劳资纠纷调解组织,将劳资调解关口前置、重心下移,实行案件专员负责制。继续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劳务派遣用工监管,规范企业特殊工时制度,指导企业经济性裁员备案。建立和完善特邀调解工作规程,吸纳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及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或者个人成为特邀调解组织或者特邀调解员。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

专栏8劳动关系能力提升行动

1.实施和谐劳动关系培育计划。打造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每年推荐申报4名市级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打造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培育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1家。打造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培育金牌调解组织15个。打造和谐劳动关系企业。

2.实施重点企业用工指导计划。选取用工规模较大、生产经营存在较大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建立企业用工监测机制,指导企业稳岗稳员,发挥集体协商协调劳动关系重要作用,引导企业尽量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劳动关系。

3.实施企业薪酬指引计划。建立薪酬定向反馈与重点人群针对性指导相结合的薪酬信息服务机制。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实际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建立健全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2.深化劳动争议仲裁三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仲裁院实体化建设,增设街道巡回庭,加强镇街、园区、企业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促进调解仲裁职能下沉到基层,提高仲裁调解服务效能和公信力。通过仲裁、监察、调解三位一体无缝联动,调处重大、疑难、复杂的劳动人事争议纠纷群体和涉稳事件。加强仲裁专业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仲裁员综合素质和办案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建设,完善预约申请、短信提醒、在线庭审、远程质证、电子签名、网上送达、进度查询、裁判指引,以及网上庭审等在线仲裁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调解仲裁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仲裁结案率和办案质量。

专栏9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项目建设

1.深入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推广运用“互联网+调解”平台线上办案。优化调解仲裁办案信息管理系统模块功能,推进仲裁庭审监控系统建设。

2.调解员、仲裁员队伍建设计划。强化调解员仲裁员管理,有序扩大兼职仲裁员、调解员队伍,增加持证兼职仲裁员10名,持证调解员10名。

3.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强化行业监管和属地管理职责,加强劳资纠纷源头治理及风险隐患排查力度,实施劳资纠纷预警,实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畅通纠纷隐患信息报送路径,强化劳动监察行政执法效能,坚持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现劳动监察执法公正文明。重点监管违法行为高发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分类处置劳资纠纷,稳妥化解劳资纠纷突发事件。推进行政执法职能改革,加快行政执法、处罚决定公示、公检法案件移送等工作线上办进程。深入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强化建筑等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管,严格执行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基本根治欠薪行为。

4.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做好劳动关系形势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增强应对经济周期和大环境变化的能力,调节好企业和职工的双方权益,创造就业、宜业、乐业的和谐劳动关系。完善调解员定期分级分类培训计划,开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培训,探索提升矛盾调解工作效能。健全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深度挖掘社会力量参与的潜力,将劳资纠纷隐患消除在企业园区等基层内部。

四、“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员部署、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规划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和重大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地。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指标体系和报告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将规划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目标考核体系。

(二)加强政策保障。按照相关法律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加大就业创业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资金投入,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的市场化改造和人力资源培训评测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全面实施,提高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整合现有各类人才开发专项资金,逐年加大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的投入,专项用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等。加强各类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和审查,确保专款专用,切实提高政策资金实效。

(三)加强服务保障。开展规划实施动态统计监测评估,把统计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创新开展“线上”“云上”“屏对屏”服务模式,提供实时、动态、精准的服务,促进劳动就业、人才服务等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有机结合。深入“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推行“网上预先申报,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窗口统一出件”服务模式,实现人社公共服务便民化、统一化、网络化。

(四)加强法治保障。加强行政复议和执法责任制等执法监督制度建设,提高依法行政的综合能力。建设决策支撑信息系统和咨询系统,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各项专题调研,着力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研能力和行政决策能力。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科学合理配置工作人员,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便民地图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