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水利局关于《永川区水网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 政策解读
重庆市永川区水利局
关于《永川区水网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政策解读
一、起草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水安全保障。2023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以渝府〔2023〕36号文印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的批复》,要求实施要紧紧围绕加快构建重庆市现代水网,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永川区水网是重庆市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级水网在永川区的细化和落实,也是提升永川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高水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为永川区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成渝中部地区崛起作出贡献,推动永川发展全面突破、整体成势。
永川区位于长江上游北岸、重庆西部,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城市,是重庆市市级水网的重要落实。永川区经过多年水利建设发展,已基本形成了集供水、防洪等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体系,有力保障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但依然存在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工程性缺水突出;洪水蓄泄能力不足,防洪减灾体系亟待完善;水生态形势严峻,河湖健康发展任务艰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未形成体系,智慧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一系列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纵深推进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都对水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永川区充分利用新机遇新条件,全面加强构建新时代现代水网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规划框架
《规划》按照服务全局、谋划长远,节水优先、绿色发展,系统规划、风险管控,改革创新、两手发力的基本原则编制,是永川区水网建设的战略性、系统性的总体设计、行动计划和主要依据。《规划》共十章,主要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言和第一至二章,主要是介绍永川的水利建设基础和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以及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全面总结了永川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水利发展情况,以及进入新发展阶段永川区水安全保障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明确了区水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主要任务,谋划了“一江五域、三引九枢、百库贯通”的总体布局和“纲、目、结”,明确了永川区水网建设的思路与重点,做好与市级水网的衔接,并提出了2035年具体目标及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的远景目标。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至七章,主要为紧扣永川区水网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永川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城市的定位,明确了新阶段推进永川区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具体思路与布局,包括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构建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提升水网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创新水网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等重点建设内容,推动建成“融会贯通、安全先进、绿色智能、调控有序”的永川区水网。
第三部分包括第八至十章,主要内容为投资匡算、环境影响评价和保障措施。投资匡算主要对重点工程投资情况进行统筹计算,按照水网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要求,统筹开源与节流。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重要的环境制约因素,明确规划总体是可行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资金保障、加强科技支撑三项内容,形成推动规划落实实施的闭环责任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总体布局。《规划》围绕永川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节点、重庆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的发展定位,按照重庆水网“一干多支、一核多点、三塔五引、多源互济”的总体布局,依托“一干”中的长江干流,“五引”中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渝西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长征渠引水先导工程)、长征渠引水工程,以临江河、小安溪、九龙河、大陆溪、龙溪河等重要河流为基础,以三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南部水资源配置工程、东部水资源配置工程、西部水资源配置工程)为通道,以白沙水库、邓家岩水库(扩建)、孙家口水库(扩建)、关门山水库(扩建)、上游水库(扩建)等骨干工程为节点,加快构建“一江五域、三引九枢、百库贯通”的永川区现代水网总体布局,为永川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产城景融合的现代化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规划目标。到2027年,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主体基本建成,永川境内与之配套的引调水工程、第四水厂工程、花滩水库等一批水网骨干工程相继建成,两江互济(长征渠引水先导工程)永川段总体布局基本落实,永川区水网主骨架基本形成。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全区防洪薄弱点全部消除。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持续提升,河湖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网工程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长征渠引水工程主体基本建成,永川境内与之配套的白沙水库、孙家口水库扩建、东部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一批水网骨干工程相继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永川区水网基本建成,多源互济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安全韧性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四预”完备的数字孪生水网体系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到2050年,现代化多源互济的永川区水网全面建成,多源互济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安全韧性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四预”完备的数字孪生水网体系全面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水网工程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三)主要指标。主要指标设置从当期需求、远期展望出发,对水资源配置体系、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智慧水利体系分别制定了18项指标,既与《重庆市水网建设规划》衔接,又与永川发展实际相结合,重点突出、适度超前,力争预定目标切合需求又具有高度。其中,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指标包括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骨干水网覆盖率、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城乡供水一体化率、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新增年供水能力、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1项,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指标包括新增防洪库容、1—5级堤防达标率、乡镇防洪达标率3项,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建设指标包括重点河流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水土保持率2项,智慧水利体系建设指标包括现代水文监测站网覆盖率、水利工程数字化率2项。
(四)策划项目。项目是《规划》的实施载体,以项目为抓手,策划项目总投资267亿元,2035年前实施项目总投资255亿元。特别是着眼通过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长征渠引水工程等与市级水网紧密衔接,从“区域+流域”的角度系统策划了支撑永川进一步发展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要水利项目,包括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长征渠引水工程等配置工程,长江干流防洪工程、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防洪工程,上游、关门山水库等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型水库数字孪生应用工程等。
(五)实施安排。优先考虑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优先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明确近、远期实施项目。《规划》按照实施紧迫性和优先等级,将项目分为“A、B、C”三类。A类为2027年前优先审批建设项目,B类为2035年内完善相关工作后审批建设项目,C类为远期进一步论证适时审批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