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政策解读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新修订的《重庆市永川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永川府办发〔2024〕43号,以下简称《预案》),为进一步推动《预案》贯彻落实,便于社会公众广泛知晓《预案》内容,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预案》修编的总体背景
(一)社会背景: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防灾减灾救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我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优化,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救灾救助效能显著提升,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需要发生明显变化。有必要通过修编《预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理念;
(二)政策背景: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重庆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自然灾害灾情的应急处置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我区原《预案》和市级新修订的预案脱节,有必要对原《预案》进行修订,与市级新修订的预案保持一致,强化与突发事件应对总体预案和地震、地质灾害、洪涝等灾种专项预案的协同衔接,健全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协同联动;
(三)改革背景:近年机构改革后,区发展改革委(区粮食和储备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民政局等部门(单位)在灾害救助方面的职责发生了变化,现行预案在指挥体系、部门职责分工、响应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之处,有必要通过修编《预案》,对区级灾害救助的工作机制、职责分工等作相应的调整、充实和完善,进一步提高救灾应急响应效率,更好满足受灾群众急需,推动灾害救助实现由“兜底为主”向“提高品质”的提升。
|
国家 |
重庆市 |
永川区 |
|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办函〔2024〕11号) |
《重庆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渝府办发〔2024〕60号) |
《重庆市永川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永川府办发〔2024〕43号) |
二、《预案》修编的目的意义
(一)总体救助目标:进一步健全全区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高效有序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受灾地区社会稳定。
(二)应急响应目标:灾害发生后,确保相关单位在1小时内了解本行政区域内、本行业领域内灾情,安排部署救灾工作;
(三)人员救助目标:在灾害发生后的24小时内,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初步安置,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所、有衣穿、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四)信息报送目标: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前,相关单位严格执行灾情24小时“零报告”制度,逐级上报。对于干旱灾害,每10日至少续报一次灾情。
(五)物资保障目标:相关单位结合本地区自然灾害特点,储备能够满足本区域启动二级响应需求的救灾物资,并适度预留空间。
三、《预案》修编后的适用范围
|
永川区 |
毗邻区县 |
工作部署 |
|
全区行政区域内发生较大及以上自然灾害,达到救助启动条件。 |
毗邻区县发生重大及以上自然灾害并对我区境内造成较大及以上影响。 |
区委、区政府作出部署要求时。 |
四、《预案》修编后的主要内容
(一)总体框架
《预案》正文包含总则、组织指挥体系、灾害救助准备、灾情信息报告和发布、区级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保障措施和附则等8个部分。
(二)具体内容
1.总则。主要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等4个方面内容;
2.组织指挥体系。主要包括区级层面、镇(街道)级层面等两个方面内容,对标对表市防灾减灾救灾委,由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统筹指导全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3.灾害救助准备。主要对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灾情预评估、采取措施进行阐述。
4.灾情信息报告和发布。主要包括灾情信息报告、灾情信息发布等两个方面内容,对报送流程及时限、内容、发布进行阐述。
5.区级应急响应。主要包括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四级响应、响应调整、响应联动、响应终止等7个方面内容,对响应启动条件、启动程序和响应措施,响应调整、联动、终止程序进行阐述。
6.灾后救助。主要包括过渡期生活救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救助、冬春救助等3个方面内容,对灾后救助范围、救助程序、成员单位职责进行阐述。
7.保障措施。主要包括资金保障、物资保障、通信和信息保障、装备和设施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社会动员保障、科技保障、宣传和培训等8个方面内容。
8.附则。主要包括术语解释、责任与奖惩、预案管理、参照情形、预案实施时间等5个方面内容。
(三)《预案》修编前后的主要区别
一是明确组织指挥体系,二是加强灾情信息管理,三是推动救灾关口前移,四是新增多灾种联动响应机制,五是完善各部门职责分工及响应措施。
五、核心政策问答
(一)为什么要修编《预案》?
答: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许冲团队指出,预案修编通过优化应急响应流程、明确部门分工,可显著缩短决策时间,减轻决策压力。因此,我区对《预案》进行修编,能进一步健全全区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高效有序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受灾地区社会稳定。
(二)区级应急响应等级如何划分?
答:本区行政区域内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分别对应启动一、二、三、四级响应。
举个例子:汛期,因连续强降雨导致中小河流水位持续上涨,某镇临河地带居住的600余名群众需紧急转移安置,经分析评估灾情达到四级响应启动条件,由区防减救灾办按照《预案》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安排部署落实应急响应措施。
(三)响应处置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自然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人赴现场,采取控制措施,迅速组织开展自救互救、抢险救灾;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封锁进出道路,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可先行组织搜救被困人员;做好专业应急队伍的引导;向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报告事件情况。
(四)断电、断路、断网情况下灾情信息怎样报告?
答:先通过卫星电话、传真等方式报告,后续及时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补报。
(五)灾情信息通过什么方式发布?
答: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以授权发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发布信息。
(六)灾后救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灾害救助应急工作结束后,一是及时做好受灾群众的过渡期生活救助;二是尽快组织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三是解决好受灾群众在灾害发生后的当年冬季、次年春季遇到的基本生活困难。
举个例子:每年9月后,受灾镇街着手调查核实本行政区域内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受灾家庭吃饭、饮水、穿衣、取暖等方面需救助的情况,汇总后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逐渐审核上报,申请中央自然灾害救助资金。
(七)受灾地镇街和相关单位如何响应《预案》?
举个例子:发生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后,受灾地镇街应首先作出应急反应,立即启动本镇街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组织开展撤离、转移、安置、救护等先期处置工作,组织灾区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同时向区委、区政府、区防减救灾委报告,并在区防减救灾委的指导下开展抢险救援。
再例如:区防减救灾委成员相关单位应编制本行业相关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日常宣传工作;在发生灾(险)情后,要按照预案规定职责调配人员、物资投入救助工作,并在区防减救灾委的统一指挥下成立相应工作组,实施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