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重庆市永川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政策解读
按照要求,现将《重庆市永川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起草背景
本《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市教委、区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工作部署与要求,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立足城市发展定位,科学研判永川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回应百姓对教育发展的期待,充分考虑我区教育发展状况,确保党中央和市委、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教育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起草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
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等。
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
重庆市政府文件:《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
永川区政府文件:《重庆市永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三、主要内容
本《规划》共分4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总结过去五年永川的教育发展。包括发展成效、存在的问题、发展形势三个部分。
其中:发展成效有8个内容,分别是党对教育的领导全面加强、教育结构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发展水平更加提升、教育资源布局更加优化、教育支撑保障更加有力、教育公平惠民更加务实、教育改革开放更加深入、职教产教融合更加紧密。总体来看,“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阶段目标总体完成,永川教育在学生成长、服务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和惠及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为“十四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永川教育事业将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优质均衡的新发展阶段。
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当前永川教育还面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等困境。
发展形势从城市战略定位要求教育融合发展、科学技术革命引领智慧教育发展、人口结构变化亟需布局结构调整、多元优质需求期待教育提质增效、激发办学活力需要深化改革开放等5个方面来分析永川教育当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以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加快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和教育开放合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基本思路:围绕“上好学、成长优、发展好”的发展愿景,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机遇,实施“一二三六”发展战略,整体推进全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即: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区”一大目标,紧扣建设“区域性基础教育中心、西部职业教育基地”两大定位,建好“人才培养高地,教育科研高地,教育信息化高地”三个高地,突出抓好“立德树人工程,优质均衡工程,服务发展工程,师资建设工程,改革创新工程,合作开放工程”六大工程及33项重点任务。
发展目标:到2025年,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三区一基地一中心”(即:建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提质建设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基本建成区域性基础教育中心)发展目标如期实现。到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建成区域性教育强区。
第三部分:“十四五”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包括6大工程33项重点工作。
(一)立德树人工程。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学生学习素养,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工作,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推进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合力7方面进行部署。建成学校规范化心理健康咨询室占比不低于70%。
(二)优质均衡工程。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计划,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计划,实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教育圆梦行动计划,实施全民终身学习计划6个计划进行了总体架构。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所以上,新增公办学位6800个、公办幼儿教师100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5%,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90%;就读一级幼儿园幼儿数达5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100%。建成国家级课程创新基地1个,重庆市级课程创新基地5个、教育科研基地20个、精品选修课程30门,举办1次全国性基础教育高峰论坛。
(三)服务发展工程。在促进职业教育能力提升、推进高等教育强校建设发展、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等6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力争到2025年西部职教基地建成区达到20平方公里、院校20所、在校学生20万人。培养国家级科研骨干教师5名,重庆市级科研骨干教师30名。全面实施教育科研成果评估、奖励、推广制度,整体提升研究成果质量,催生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1项,重庆市政府表彰的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以上。
(四)师资建设工程。分别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快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切实保障教师地位待遇5方面进行了部署。新建学科名师、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36-45个(其中:高中16-18个,初中10-15个,小学及学期教育10-12个),培养各级名师400余名。年培训“双师型”骨干教师1000人次,基地内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以上。
(五)改革创新工程。主要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等7个方面进行推进。
(六)开放合作工程。从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持续巩固和发展跨区域教育交流合作2个方面进行部署。加强对彭水县的结对共建,推进与泸州、宜宾等毗邻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共建共享,推动渝西川南(泸永江荣)教育协同发展。支持中小学主动参与跨区域、中外教育交流。
其中:
1. 基础教育重点建设项目:
(1)新建:凤凰湖萱花中学、子庄中学、旺龙湖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区)等中小学。新建兴龙湖幼儿园和朱沱、何埂、青峰等农村中心幼儿园,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在高铁南站片区规划小学2所、中学1所、幼儿园4所。在城东科技生态城新建小学2所、中学3所、幼儿园2所。
(2)改扩建:文理附中学生食宿楼、景圣中学学生宿舍楼、红河小学新建综合楼、中山小学建设工程、江永小学新建综合楼、永五中扩建工程、昌南中学综合楼、永九中新建综合楼、北山中学老旧校舍拆建工程、上游小学老旧校舍拆建工程。
2. 职业教育建设项目:
(1)新建职业院校4所:重庆技术大学、重庆康养医护职业学院、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长城智能汽车职业学院。
(2)扩建、迁建职业院校8所:永川职教中心迁建,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永川民进学校、重庆渝西卫生学校扩建,智能工程职业学院二期工程。
(3)建设3-4所优质(高水平)中职学校、1所优质技工学校、4-5所市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培育1-2所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不少于12个高水平(一流、特色、骨干)专业(群),不少于15门精品课程。
(4)建设1个公共实训基地、N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市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3-5家。
(5)支持科创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大力支持重庆文理学院“申硕建大”。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加强领导,巩固优先地位。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强化保障,夯实发展基础。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三是健全制度,提升执行效率。完善智库建设、细化规划任务、强化过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