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2021-2023)》政策解读
《重庆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2021-2023)》政策解读
2021年6月3日,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重庆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2021-2023)》(永川府办发〔2021〕49 号),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有关内容,现作如下解读。
一、制定背景
为提升永川产业竞争力、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永川打造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 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26 号)等文件要求,重庆永川双创示范基地结合近些年在双创示范基地实践中形成的发展成效与工作基础,特印发《重庆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2021-2023)》。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26号)和《关于建设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通知》(国办发〔2020〕51号)中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定位和要求,重庆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未来三年建设期选择融通创新发展方向,突出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区域中心“一大目标”,明确创新要素聚集区、成果转化示范区、创业生态样板区“三大定位”,以构建创新生态为切入点,以加速产学研创新链融通、大中小企业产业链融通和“新双创”生态链融通为工作抓手,推 进区域、产业、企业等协同创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商业成功”创新创业创造全链条,将重庆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打造成为全国融通创新的策源地、自由港和领航区,努力构建要素完整、服务完备、政策精准的双创生态,为永川及重庆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创新,增强高水平双创策源能力。对标对表国际科创集聚区,统筹科创政策、统筹科创项目、统筹难点突破,深化产学研合作、央地合作、校地合作、双创示范基地合作机制,搭建具有源头创新、突破式创新策源能力的融通创新平台,加快集聚高端创新创业资源,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尽快形成在全国有比较优势和品牌效应的融通创新产业集群。
坚持需求导向,做好科技创新与城市创新的互动结合。 做好科技创新多元性与城市创新多样性的互动结合,让城市的多样化需求牵引科技创新,面向永川主导产业领域科技前沿、面向永川经济主战场、面向永川产业创新重大需求、面向永川人民生命健康,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设计并开放更多创新创业创造应用场景,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创造应用场景示范区,让城市成为创新的“试验场”,吸引各类技术走出实验室,推动形成以需求为牵引的融通创新新局面,激发永川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坚持系统思维,做好内部网络与外部联结的融合畅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之一,是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的必然要求。融通创新需要“融合”与“畅通”创新创业资源要素,需要区域内外多种要素、多元主体和多个产业群共同发力,需要建立一套更有利于“融”和“通”的支撑体系,充分激发永川区高校科技资源与企业主体内部创新网络,积极主动与中央企业和国内外高校等外部创新资源交流合作,建立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构成的多元主体间有机链接,释放“融”和“通”最大合力。
坚持改革引领,做好全面创新改革与小切口改革的协同 发力。以全面创新改革为引领,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同时加大创新创业创造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决破除阻碍创新、限制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体制约束和政策瓶颈,强化区域创新协同,构建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立以需求目标为导向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价值评估机制,实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和科研经费“包干制”等制度,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为永川踏上新征程提升综合竞争力。
(三)主要目标
重庆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抓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作为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选择融通创新发展方向,主要目标的设定作为下一步对示范基地评估考核的重要依据,其所遵循的发展规律及实现路径与已完成的前三年“创建期”建设任务有所不同,目标设定要聚焦方向、清晰可考核。因此,永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经过未来 3年奋斗,充分利用“双城”战略强势引领、创新高地夯实构筑、生态系统精准优化、干事创业场景丰富的四大工作基础,充分发挥永川区近年来打造成渝科创走廊区域中心的浓厚氛围,围绕项目与企业、平台、资金和品牌四个板块,设立聚焦“三个融通”的目标。永川区建设期内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核心,不断完善产业链、补强创新链,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集群强链,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统筹部署双创示范基地升级发展建设,打造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区域中心,着力提升持续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产业生成能力、经济产出能力,总结具有推广意义的发展经验和模式,打造“双创”升级版。
1.支持一批融通创新示范项目与骨干企业聚焦永川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方向,建设期内发布 100 个创新创业创造应用场景,面向区内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以及区外产学研单位,广泛征集创新创业项目、创新解决方案和创意设计,按 照揭榜挂帅制方式,每年认定 100 个融通创新示范项目,纳入区财政支持科技创新项目,年平均支持金额不少于2亿元。以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为重点,制定和实施融通创新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建立融通创新骨干企业培育库,计划建设期内每年认定和扶持10家在细分行业内高成长性、高价值的融通创新骨干企业,鼓励融通创新骨干企业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各类创新主体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2.搭建融通创新特色载体与平台以“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产业载体为基础,支持存量科创空间载体制定融通创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培育建设一批融通创新专业化众创空间或孵化器,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形式支持融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建设期内,建成5家以上融通创新特色载体,力争每 年新增10家以上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小企业研发中心等产学研融合创新创业平台,推进融通创新产业集群式发展。
3.设立融通创新产业引导基金与风险补偿资金。统筹永川已有各类产业基金,会同相关社会资本,拟设立“融通创新产业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出资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模式,将重点投资符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且富有成长潜力的早中期融通创新优质项目,在建设期内不断做大做强,力争达到3亿元融通创新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同时,区政府统筹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 、创业担保贷款等,设立总规模为5000万元的融通创新风险补偿金,建立“政府+银行+担保”的风险共担机制,推动银行机构创新信用金融产品为开展融通创新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支持,每年提供债权融资3亿元以上。
4.举办一系列融通创新重点品牌活动以融通创新为主题,依托“永创汇”区域特色双创品牌,组织涵盖高峰论坛、权威发布、双创大赛、巅峰路演、科技展览、项目签约、成果发布等一系列融通创新活动,提升“永创汇”品牌价值。在建设期内,拟每年举办一次融通创新主题活动周。永川还将组织联系国家级研究机构,研究编制一份数字经济融通创 新发展报告,包括融通创新政策研究、融通创新前沿技术、融通创新生态环境和融通创新经验举措等部分,为全国范围积极开展融通创新发展提供“工具型”研究成果。
三、名词解释
双创: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自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的讲话。
融通创新: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大企业创新转型、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