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委员会 关于区政协十六届五次会议第165-376号 提案答复的函
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委员会
关于区政协十六届五次会议第165-376号
提案答复的函
潘其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统筹系统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建议》(第165-376号)收悉。与区妇联、区民政局、区公安局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永川区教委全面统筹、总体建构、顶层设计、整区推动,倾力打造“共育堂”品牌,加强与区委政法委、区妇联、区教委、区民政局的合作,引领“校家社”协同育人。
一、“五色”课程,打造“共育堂”校家社协同育人品牌
(一)强化领导,建立机制,形成专班。2022年,永川区“百名博士进校园”“百门职育课程进校园”“百名校长荐好书”相继启动,“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镇街社区教育学院分院挂牌成立。采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双组长”制,压实责任,强化执行。成立工作专班,设常设机构,分别设校长1人,副校长3人,办公室3人,专、兼职共7人,共同负责“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的日常工作。
(二)开发课程,突出重点,打造品牌。通过半年的问卷、调研、座谈、专家培训、前期实践等,顶层设计了以“五色”为品牌的“5+5+N”的课程体系。第一个“5”指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五个学段,第二个“5”指“五色”家庭教育内容,“N”指一系列特殊家庭或教育情境下的课程。
其中,重点打造“五色家庭教育”品牌,即“红色思政教育”课程、“蓝色生命教育”课程、“绿色品格教育”课程、“橙色智慧教育”课程和“金色劳动教育”课程。每个教学课程分小课堂、中课堂、大课堂课程。小课堂每一课视频时长不超过6分钟。中课堂每一课视频时长不超过15分钟。大课堂每一课视频时长不超过60分钟。围绕“5+5+N”的课程体系开发家长需要学习的通识性课程、各年段所需的通识性课程,以及部分家长需要学习的个性化课程。
(三)丰富形式,配套模式,精准指导。一是“集体+个人”的交流辅导模式。针对部分家长个性所需,开展家长沙龙、“一对一”指导、家庭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对于个别特殊的家长,学校组织教师“送课到家”。二是“课程+热线”的精准服务模式。开通“共育堂”润心热线,设立“共育堂”家校驿站,教师“轮流值班”的方式,24小时接收家长电话咨询,为家长提供“个别诊断式”教育服务。三是“社区+学校”的无缝对接模式。在寒假、暑假、周末等,贴心打造“假日课程”,送课到社区,解决家长的焦虑,在假期为家长免费带娃。
二、“四手”联弹,共建“共育堂”校家社协同育人资源
(一)紧握“科研手”,成立专家智库。区教委与重庆文理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聘请12名博士为中小学科研副校长,建立了“高校+教研机构+学校”的合作发展新机制,组成“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专家库成员。
(二)牵动“专业手”,形成资源整合。“共育堂”与永川区家庭教育研究会紧密携手,资源整合、共建团队、共享成果。数据显示,永川区家庭教育研究会上的教育资源数量达到了200多期,其中有110多期在“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的学习资源,16名讲师承担社区共育讲座的讲授任务。
(三)紧拉“兄弟手”,共同增强影响。“共育堂”与区妇联采取“联建”策略,联合制定了《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方案》《永川区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文件,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机制。
(四)拥抱“大小手”,全面覆盖到家。设立30个中小学及幼儿园试点学校,将红河社区、川主沟社区等40多个社区定位试点社区。学校家长参与活动的比例达到了94%,社区资源的利用率也达到了76.8%。
三、“三级”评价,健全“共育堂”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
(一)平台评价。结合永川区智慧城市IPV6“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我们优化“智慧教育”平台,正在设置分级管理、实名注册、自动积分、后台统计等功能,对课程资源开通家长点赞积星制,拟对家长的学习评价采取“家长学分制”。
(二)学校评价。通过家长登录次数、学习时长、活跃程度等指标,再综合线下评审,根据实际分年度评选出“共育堂”优秀学习型家长、“最佳智慧型”家长、“最优成长型”家长、“最美书香”家长、“家校共育模范型”家长等。
(三)区级评价。区教委给予课程开发教师、团队对应奖励措施,教师各类获奖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学校获奖纳入年终督导评估。同时,经学校推荐,区级评选“新时代好家长”“学习型双优家长”等。
四、“三力”提升,彰显“共育堂”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果
(一)提升培训引导力,提高育儿水平。永川区成立“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以来,组织50多名家庭教育讲师活跃在永川进行家庭教育宣讲。开展线下家庭教育讲座100多场,培训家长5000多人。录制家庭教育微课200多期,其中幼小、小初、初高衔接课300多节,“寒暑假专题课”100多节,通过“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学习平台、永川区教委微信公众号、永川区教委视频号、永川区家庭教育研究会公众号以及国家数字教育平台等五大平台推广课程1100余节,累计观看90多万人,有效提升我区家长育儿水平。
(二)提升宣传传播力,扩大协同影响。2023年2月2日,中国教育报以《“共育堂”为家长送育儿妙招》为题对“共育堂”家长学校的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中国教育报共3次报道,人民网、新华网、重庆日报等媒体先后报道课题组的实践成果10余次。同时,“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联合永川区家庭教育研究会将本区优秀的家庭教育文章结集成册,形成刊物《永川家教》。
(三)提升品牌影响力,赋能家长成长。永川区成功创建重庆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区。永川区社区教育学院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子项目实验点单位,永川区“共育堂”社区家长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批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基地,成功获得国家开放大学立项国家级项目。兴龙湖小学“家长夜校”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巴乌文化进社区”被评为全国终身教育品牌。2024年5月22日,重庆市“全国终身学习周”活动启动仪式在永川召开,“共育堂”校家社协同育人作为亮点纳入工作汇报和专家组实地考察的重要内容。2024年6月,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重点课题《“共育堂”校家社协同育人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共育堂“五色”课程内容结集成册印刷6册,共8万多次,印刷10000多册。永川区“共育堂”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经验先后在“2023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暨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习型城市建设研讨会”等全国、全市平台交流分享。
此答复函已经区教委主任具荣海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委员会
2025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