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163-273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2024-05-30

重庆市永川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区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163-273号提案办理情况的

答复函

医药卫生界别:

感谢你们对永川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的提案》(第163-273号)收悉。经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永川区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基本情况

近年来,永川区作为成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始终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卫生健康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为抓手,在成渝地区卫生健康高质量一体发展中打头阵、挑重担、作示范,为推动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一源”“两中心两高地目标定位提供了坚实的卫生健康保障。

(一)永川区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富集

全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788个,其中公立三甲医院3个(重医附属永川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公立二级综合医院1个、三级妇产专科医院1个,三级精神卫生中心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疾控中心1个,血液中心1个,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民营医疗机构21个,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门诊部、医务室等其他医疗卫生机构732个。根据2023年卫统年报数据,开放床位9394张,每千常住人口实有床位数8.17张;执业(助理)医师3136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72人。注册护士数4225人,每千常住人口护士数3.67人。

重点专科学科方面。永川区目前拥有国家级特色专科2个(区中医院针灸科、区妇幼保健院婚前保健科),省市级重点专科学科34个,区域专病诊疗中心1个。国家级卫生人才4人、博士74人、硕士518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1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江苏省中医院重庆医院一期建成,正式揭牌投用,并挂牌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永川医院,先后建成国医大师工作室、岐黄学者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全国基层名中医工作室等11个、重庆市精品中医馆7个(朱沱、大安、仙龙、来苏、永荣、陈食、何埂)。在朱沱、来苏、三教3家镇卫生院建设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新增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家(仙龙、何埂、陈食、吉安、胜利路),累计建成10家。

信息化赋能方面。创设全民健康信息、医疗健康公众服务、慢病管理3大平台。承接就医服务一件事”“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运用试点,5家试点单位一体化落实线上预约诊疗、预住院、医保移动支付等改革举措13项,就诊时间缩短15分钟以上,区妇幼保健院预约率由改革前的44.2%提高至65.7%。率先在全市开展医学影像大数据通道试点,全区5家公立医院、2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医检互认。有120救护车40辆、院前急救医生248人、护士302人。

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人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79元提高至89元。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4.53%,人均寿命79.45岁。2023年,出生人口5048人,生育率4.72‰,出生人口性别比109.72。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1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2.29‰。截至2023年底,储备托位3717个,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3.26个;全区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59个,团队成员1591人,常住人口签约率33%,重点人群签约率77%;建立居民健康档案94万余份,建档率83%;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1.83%71.59%;为11.71万余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建成国家卫生镇6个、市级卫生镇16个。

(二)医疗资源配置相对均衡

区域医疗资源优势集聚、多点辐射,建立“1+2+4+N”的整合联盟式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3个,在朱沱、来苏、三教3所镇卫生院打造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永川区2021-2023年累计通过10家甲级基层医疗机构,甲级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全市排名第3。全区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在主城都市区排名第2,表现出我区医疗资源优势集聚,服务能力强劲有力。门诊患者次均医药费用在主城都市区按价格最低排序排名第2,住院患者次均医药费用按价格最低排序排名第5,体现我区普惠化、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永川区医疗资源集聚的同时,也凸显出人、物的配套乏力,根据2022年统计数据分析每千人口编制床位数达到6.63张(同期主城都市区6.72张,全市6.62张),每千人口实有床位数达到8.61张,基本和全市平均水平持平。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61人(同期主城都市区3.10人,全市2.8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61人(同期主城都市区4.05人,全市3.65人),均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离主城都市区更相距甚远。2023年统计数据分析床护比甚至排名主城都市区19名,提示我区医疗资源需进一步优化。

(一)公立医院债务负担有待进一步化解。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医院特别是城区的公立医院的投入力度,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医院等逐步搬迁到城市新区,改善了我区医院的面貌,但是也存在摊子过大,导致部分医疗资源闲置,一些医院债务负担沉重,截至2022年底,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债务11.33亿元。正在和计划实施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容易形成医院的新的债务。如江苏省中医院重庆医院项目缺口资金12.39亿元,渝西精神传染病救治中心项目缺口资金1.2亿元,疾控中心迁建项目缺口资金0.8亿元,区人民医院创三甲缺口资金0.9亿元。

(二)重点专(学)科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我区在重点专(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周边先进医院相比在特色专科优势还不够明显,区内国家级重点专(学)科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未形成争取市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预备梯队,学科带头人和品牌影响力辐射范围有限。

(三)基层医疗机构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环境、设备相对简陋、老旧,无法满足当前医疗需求。医疗机构内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学历偏低、专业知识不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卫生技术人才的配置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财力有限,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调控空间较小,难以制定比较有吸引力的绩效方案,吸引高层次专技人才困难。优质人才资源往上走的趋势明显,人才流失已成为阻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一大难题。

(四)医药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速。

永川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产业链不完整,一核多点的产业空间仍在布局,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龙头企业较少且集聚效应尚未发挥,与2025年要实现集聚企业和项目100个,产值达到100亿元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

加快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在充分认识经济下行不乐观的整体走势下,做好打硬仗的准备,正视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差距和困难,通过分析医疗资源分布、人口结构变化、国民健康发展趋势等进一步坚定信心,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凝聚合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科学谋划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以创甲为抓手,整体重塑、提升能力。全面深化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积极打造清廉医院。在区委区政府统筹领导下,各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责任,完善政策清单制度,建立挂图推进机制。指导各级医院要建立完善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根据各医院承担任务,科学制定实施计划,推动医院诊疗技术有突破,管理水平上台阶,确保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目标、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资源整合,提升服务质效。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由区政府规划先行,持续强化与上级的政策对接,充分吃透政策紧盯便民惠民重点,积极协调、精心谋划,为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加强与区外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江苏省中医院重庆医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积极推进与重庆医科大学战略合作,联合建设重庆医学副中心,提升医教研综合能力。融入泸永江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共建口腔、卒中、儿童自闭症康复专科联盟,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基层医院。依托一带一路中新(重庆)示范医疗项目重庆中新肿瘤医院,引入新加坡医疗肿瘤学和末期护理领域高端医疗技术和人才,配置高端医疗设备,打造全市领先、辐射西南的特色肿瘤专科医院。三是突出重点特色专科建设。通过细化专业缔造核心竞争力,并加强重点专(学)科建设、开展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等,进一步推动医疗机构提档升级、优质医院合作共建和重点专科特色发展,借助优势学科助推提升院所综合实力。积极推进区人民医院三级医院创建。争创三甲疾控中心,强化医防融合。四是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将现有民营医疗机构的存量和资源转化为先发优势,以五星创建为抓手,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强化指导监管,增强内涵建设,畅通升级转型健康发展路径,推进民营医疗机构差异化、专科化,作为公立医院有益补充,更好服务群众健康需求。

(三)强化体制改革,统筹协调发展。

一是深化国家医联体(医共体)试点工作。探索率先建立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行网格化布局管理,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服务。二是积极推动三医联动坚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着力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实现大病重病不出区、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头疼脑热不出村,巩固提升永川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医共体三通建设成果,确保医改工作取得新突破。三是努力提升科研教培水平。要积极营造宽松有利的科研环境,打造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建立奖励基金鼓励科研团队争取国家、市级项目。要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培育优质师资队伍,加强对区内外医疗人才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医疗人才队伍的技术水平。

(四)强化要素保障,破解发展难题。

一是加大投入,妥善化解债务负担。积极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六项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倾斜政策,稳妥推进化解公立医院符合规定的长期债务。各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债券、投资合作等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补齐项目建设资金缺口。二是加大医疗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市、区两级的人才政策,进一步优化人才引培机制,积极引进重点专(学)科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优化编制使用,拓宽中高端人才的晋升通道;切实加大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提升人员的素质。三是夯实基层基础。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积极建设区域医疗次中心,达到二级医院水平,以点带面促进基层能力整体提升。以基层创甲为抓手,推进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在医共体内大力布局基层特色专科建设,以专科带综合,实施一院一品牌一专科。深化县聘乡用改革,推动人员帮扶、技术带动、专科共建三个覆盖,实现医疗机构、下派专家和患者三方获益四是积极推进医药产业发展。持续围绕“5+3”产业体系,开展招商引资,加大高端高质高新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项目引进力度,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龙头等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企业开展招商工作,力争招引一批发展势头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企业,吸引一批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上下游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

(五)强化宣传引领,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抓实医德医风建设。督促各医疗机构加强医院职工的思想教育,强化对医德医风、先进事迹的宣传,提升医院职工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医院文化,塑造积极正面的医院形象,从而赢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在社会上营造尊医、重医的良好氛围。二是培育特色品牌。积极引导,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力量,加强对外宣传,培育我区医疗行业的特色品牌,不断提高我区医疗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在川东渝西的影响力。

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群众关心、社会关注,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党的二十大的新部署、新要求、新观点转化为推动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认真研究谋划,把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与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有机融合,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打表推进,按期完成,奋力推动我区医疗保障事业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此复函已经张明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永川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527日      

联系人:肖含宇

联系电话:49822599

邮政编码:40216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便民地图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07006009号-1 网站标识码:5001180002 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123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