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科学技术局关于区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第161-466号提案的复函
永科局函〔2022〕24号
重庆市永川区科学技术局
关于区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第161-466号提案的复函
王锦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更好发挥本地创新资源,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161-466号)收悉,感谢您对我区本地创新资源和制造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现回复如下:
一、围绕主导产业,精准人才培育。
近年来,我区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双轮驱动”。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等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在我区建立创新孵化器及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高我区创新人才总体水平;坚持以“百万英才兴重庆”行动为重点,引进硕士以上学历和副高级以上职称优秀紧缺人才52人,全区引进紧缺人才总量达402人;为区内企业引进中高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1300人;全区累计入选重庆英才计划34人。
二、聚焦主导产业,布局科技创新要素。
(一)科技创新政策,引领产业发展。出台“创新30条”,统揽全区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普惠政策,近三年汇算清缴均在2亿元以上。落实高企奖励政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兑现59家高企奖励,金额980万元,累计兑现高企奖励5090万元;落实研发备案金等政策,2021年16家企业享受研发准备金328万元,4家企业享受重庆市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共计125.25万元;奖励永川企业发展30强及20家成长型企业,共50家科技创新企业539万元。
(二)培育科企高企,集聚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创新主体培育,目前我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4家,10家企业获评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企业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021年,永川区培育创新主体获市政府激励表彰。
(三)推动产学研合作,集聚平台建设。依托在永高校院所企业,积极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全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15个,其中国家级7个;引进建设重庆绿色电池研究院、重庆交大永川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达21个,新型研发机构发布公共技术服务商品186项,覆盖全区主导产业,向区内大小企业提供服务2000余次,缓解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四)科技金融支撑,赋能科技创新。组建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担保基金,到位资金2500万元,2021年全区科技型企业授信额度10.71亿元,为136家企业贷款2.98亿元,累计为404家企业贷款8.36亿元;组建种子投资基金累计支持12个项目,共计445万元;联合商业银行举办融资对接沙龙,帮助高企、科企解决融资难题。
三、下一步工作
(一)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小企业+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创新大数据平台+成果交易市场”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大创新主体培育,依托本地资源及引进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专业机构共建技术交易市场,搭建线上创新大数据平台及线下运营平台。改革科技项目实施“揭榜挂帅”专项,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力量,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协同创新打造成渝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
(二)构建成果转化体系。构建“龙头企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产业孵化器+创投基金+应用场景”的成果转化体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推进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用房建设,组织重庆文理学院、长城汽车等单位申报市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依托本地高校资源打造本土科技创新要素,开放资源共享;创建永川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着力引进大院大所龙头企业转化成果;引进资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争取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基金支持,组建产业基金,引进风投基金、天使基金为企业全生命周期和成果转化注入资本活力。
(三)优化人才培育体系。将围绕“5+3”重点产业发展,通过人才外招内培解决制造业企业人才紧缺问题。实时互通重点制造业企业的引才需求信息,搭建线上线下引才平台,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助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利用好市区人才政策,发挥好人才政策在优化制造业企业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中的作用,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向制造业企业流动;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调动各大师工作室团队技能人才积极性,通过师带徒、校企合作等形式,为我区制造业企业培养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永川产业发展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此复函已经杨本森书记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永川区科学技术局
2022年5月31日
抄送: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区政府督查办。
重庆市永川区科学技术局办公室 2022年6月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