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第161-437号提案的复函
关于区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
第161-437号提案的复函
区政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提案》(161-437号)收悉。经与区经济信息委、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区碳达峰碳中和基础条件
(一)我区能源消费情况
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费密切相关,控制能源消费是目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抓手。2020年,按照市统计局核定数据,全区能源消费总量330.8万吨标准煤(等价值),能耗强度0.327吨标准煤/万元,完成了“十三五”市级下达我区能耗强度下降目标。
2021年,我区能源消费总量338.368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增长2.29%;能耗强度0.30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6.51%。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平稳,能耗强度稳步下降,显示出我区能耗双控工作扎实有效。
(二)我区“十四五”能耗指标
能耗指标既是控制能源消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性指标。目前,重庆仅向区县下达能耗强度下降目标,不再直接下达“十四五”能耗总量增量指标,能耗总量增量目标由区县根据经济增速预期和能耗强度下降目标进行测算。对实际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目标的区县,可适当调整能耗总量增量目标。根据《重庆市永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永川府发〔2021〕9号),我区“十四五”GDP年均增速预期目标为7.5%,2021年我区GDP增速9.4%,超过预期目标。按照测算,目前我区能耗指标增量指标尚有结余,但保障全区智能家居及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能耗指标压力较大。
二、全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成立了区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印发了我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重点任务清单;二是精准“摸清家底”,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提供基础保障,编制了我区2019、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专项规划,委托专业机构对全区在产的310家规上工业企业及能耗1000吨标准煤以上矸砖厂能源消费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对企业实际用能情况及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估;三是有序推进永川区2030年碳达峰实施方案及“十四五”碳达峰行动计划、永川高新区“十四五”园区循环化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二)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一是抓好存量“两高”项目整改,经梳理排查,全区共计存量“两高”项目14个,其中,需补充完善节能审查手续的项目6个,已全部通过审核评估完成整改;二是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市级绿色园区1个、市级绿色工厂6个、绿色产品5个;三是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持续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数字化赋能产业绿色高质量转型;四是把好减污降碳准入关,按照上级要求,有序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碳排放影响评价;五是做好重点企业碳排放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市两级碳排放权交易工作要求,推进我区华新参天水泥有限公司、理文造纸有限公司、渝琥玻璃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2020年碳排放申报相关工作,开展对口帮扶,解决企业在碳排放履约中的问题,指导9家企业按期开展2019年碳排放履约工作。
一是有序推进新增重点项目节能审查,港桥园区“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重庆理文造纸有限公司牛皮箱板纸造纸及原料替代技术改造项目、重庆领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铸造项目已取得节能审查意见。加强与市发展改革委汇报衔接,积极推进新明珠西南绿色智能生产基地(一期)等重点项目节能审查工作。二是深入推进区级节能审查告知承诺制改革,完成14个区级节能审查项目备案工作。三是推动重点企业加强用能管理,积极推进节能技改项目,永川东鹏智能家居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取得市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
(四)持续推行能源清洁化
一是积极参与清洁电力就近消纳,推动500千伏永川输变电工程建设,争取联通1000千伏铜梁特高压站;二是全方位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大力推进整区(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推动港桥园区“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尽快建设投运,积极向重庆市电力公司争取能源辅助服务政策,促进电化学储能等新型产业发展;三是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强管控,积极开展蜂窝煤查处和收缴工作,全力杜绝高污染高排放燃料使用现象,通过源头控制,引导清洁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
(五)强化生态修复治理
一是完成了“永川区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工作”,形成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调整后,永川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0575公顷,较原批复方案增加约711公顷;二是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印发《重庆市永川区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历史遗留及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工作,截至2021年底,经市级验收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损毁土地达1453亩,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三是将生态修复理念融入矿山生产全过程,督促全区33家在建矿山企业“边开采边治理”,履行生态环境修复义务,缴存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截至目前缴存基金约7000万元。
(六)强化宣传培训
一是组织专题宣讲,对全区相关部门、23个镇街就“‘双碳’目标下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实现路径”进行培训,介绍“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概念和国际国内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形势新要求,解读中央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总体部署,提升全区“双碳”业务能力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组织低碳宣传活动,在永川生态环境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共发布信息22条,阅读量过万;三是开展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宣传工作,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提高节能意识、促进全民节能,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三、今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打算
(一)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谋划
系统研判我区碳排放趋势及特征,全面准确把握碳达峰行动与经济、能源、环保、民生等重大问题的关系,科学编制全区2030年碳达峰实施方案及“十四五”碳达峰行动计划,提出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物流、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结合行业发展、规划布局、产业链条、项目建设等情况,分领域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碳达峰目标任务、细化碳达峰路径措施。
加快完善区级、镇街、企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相关统计核算体系,有序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抓好碳达峰碳中和培训宣传,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鼓励群众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引导构建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全民参与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格局。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区域协作机制,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
(二)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升级
一是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鼓励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推动集群化、绿色化发展。推动茶叶、食用菌、名优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实施绿色农产品引领提升行动。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中的集成应用力度,推进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二是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零碳材料等产业领域,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抓好“两高”项目招商引资环节的甄别论证,加强“两高”项目源头管控,科学安排拟建“两高”项目建设投产时序,鼓励引进单位能源产出较高、对全区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强化项目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新建项目全部对照能效标杆水平高起点设计建设,引导存量和在建项目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实施改造升级。加快实施建材、造纸、汽摩等重点行业的绿色化改造。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试点,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赋能与绿色化转型联动,全面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物耗水平。
三是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培育壮大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等绿色流通主体。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规范发展闲置资源交易。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引导渝西大数据中心等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做好绿色建设和改造。推动会展活动绿色化,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材料、新技术,鼓励办展设施循环利用。推动汽修、装修装饰等行业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倡导酒店、餐饮等服务单位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
(三)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持续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综合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严格控制发电、水泥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引导高能耗燃煤自备电厂、落后燃煤锅炉等有序退出,巩固和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治理成果,严控新增耗煤项目。提高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效率。
二是有序推进页岩气高效利用。充分利用页岩气资源优势,鼓励“以气代煤”,建成港桥园区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有序推动理文造纸公司燃煤自备电厂煤改气。支持符合条件的医院、工商业等应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开展永川新材料产业园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论证工作。
三是提升可再生能源供能比例。积极发展光伏产业,大力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试点,因地制宜利用废弃工地、闲置荒地实施光伏开发,探索推进“农光互补”“林光互补”“水光互补”。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项目,系统评估和挖掘区域垃圾焚烧发电资源潜力,提升垃圾焚烧发电消纳能力,适时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建设。推动川渝电网一体化建设,积极参与四川水电、新疆风光电等清洁“绿电”消纳。
(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编制实施永川高新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在园区转化。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能源互济、资源共享、废物协同处置的公共服务共享平台,促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推进港桥园区集中供气供热。
二是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大宗固废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推动大宗固废多产业、多品种协同利用,推动粉煤灰、煤矸石、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加强产废行业源头减量,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和拆除垃圾原地再生利用,推动大宗固废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废物管理,鼓励资源化综合利用危险废物,推动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预处理和末端处置设施建设。
三是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探索“互联网+”资源回收新模式新业态。以电器电子、汽车产品为重点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体系。推进废旧塑料、废纸、废旧有色金属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依托重庆绿色电池研究院等单位,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
四是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果,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快分类投放收集系统建设,建立与分类收集相衔接的运输网络体系,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推进生活垃圾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推进城市生活垃圾中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利用。落实塑料污染治理管理规定,禁止或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在重点行业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治理,督促物流企业使用绿色快递包装产品。
(五)推动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碳达峰
一是城乡建设碳达峰。落实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推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推动星级绿色建筑、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倡导绿色低碳设计理念,推进绿色施工,推行新型绿色建造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推进建筑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大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应用推。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充分利用绿色金融政策,推动适宜的公共建筑实施绿色化改造,倡导有条件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同步实施节能改造;优化公共机构建筑用能管理机制,执行公共机构建筑能耗超限额通报制度,推动公共机构加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探索在具备资源利用条件的区域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农房建设中的应用。在建筑空调、生活热水、餐饮等用能领域推广高效电气化应用技术与设备,因地制宜依托工业和民用建筑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
二是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建设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加快城乡公共充换电网络布局,积极建设住宅小区充电设施,加快布局公共充电设施、加氢配套设施。推动永川港区、货运枢纽装卸机械和运输装备实施“油改电、油改气”工程。加快发展智能交通,完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二是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长江水运通道服务效率,构建以港口为中心的“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建设凤凰湖铁路专用线,及早启动港桥、三教铁路专用线建设,减少货物公路中转。加快建设重庆主城至永川市域铁路。拓展慢行交通网络,推进慢行步道标准化建设,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慢行步道体系。因地制宜发展自行车交通,构建“慢行+轨道+公交”的绿色交通体系,推行“慢行+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模式,力争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推广应用低碳运输工具装备,推广和普及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有序推动纯电动(换电)出租车发展。稳步推进换电模式、氢燃料电池、液化天然气在重型卡车、营运大客车领域的试点应用。全面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推动营运车船和非营运车船碳排放尽早达峰。
三是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推进农村用能结构低碳转型,实施农机绿色节能行动,发展复式、高效专用农机装备,创新研制节能低耗、绿色智能化农机装备,加大老旧农机淘汰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探索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建设规模化沼气工程,推进沼气管网入户、发电上网和提纯生物天然气等。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一体化在农房建设中的应用。提升农田碳储量,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实施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改进畜禽饲养管理,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
(六)创新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绿色低碳市场体系。参与绿色低碳要素市场交易,做好纳入全国及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管理、监管和指导,积极参与电力、石油天然气、林草碳汇等市场化交易,探索推进自愿减排交易。鼓励发电企业、终端消费主体参与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支持长城汽车等重点企业打造“零碳工厂”,建立以碳中和为目标的低碳供应链体系。
二是创新绿色低碳金融体系。推动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引导金融业支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绩效考核评价,将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人民银行政策和审查管理工具。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强产品服务创新,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有序推进绿色保险。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推动发行绿色债券。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积极开展零碳示范园、零碳示范项目建设。
此函已经邓正军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永川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5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游逍遥,联系电话:49825617,邮政编码:40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