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区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第188号建议的复函
程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第188号)收悉。经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工作开展情况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就意味着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长效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落实好产业、消费、就业、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在新的要求下发前,区、镇两级扶贫机构和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区对镇街帮扶机制保持稳定,驻村工作队不撤、帮扶干部不换、工作力度不减,平稳有序做好扶贫机构及人员队伍调整优化工作。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突发情况收入骤减、支出骤增户,定期走访核查,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跟踪;对出现困难、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分层分类实施帮扶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针对性地帮助发展产业和参与就业;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进行临时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逐步提高到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高度,坚持“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动态排查机制,坚决做到周调度、日清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掌握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用好资产收益。坚持“志智双扶”,持续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
(二)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主要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两类群体存在的致贫返贫风险和突出短板,及时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切实防止返贫致贫,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坚持“领导小组负总责、镇街负主体责任、部门负监管责任”的责任机制,深入研究监测帮扶工作,出台系列方案、政策、措施文件,全面抓好调查核实、预警监测、精准帮扶。依托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立“村级审查+镇街审核+区级审定”的监测对象识别流程,建立两类监测对象“1+4+1”结对帮扶机制,实现每周不少于一次动态监测。主动制定帮扶措施,落实产业扶持“以奖代补”、小额信贷贴息、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培训、最低生活保障、消费扶贫、农村旧房整治提升、自来水入户、教育资助、人居环境整治等区级帮扶政策,切实解决该类群体“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稳定收入渠道,防止返贫和新致贫。2020年,识别的206户两类监测对象全部消除了致贫返贫风险。
(三)聚焦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聚焦“力争脱贫人口务工输出总体规模不减”的目标任务,按照“优先支持外出、优先稳岗就业、优先兜底帮扶”的要求,把脱贫人口和易致贫边缘人口的稳岗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抓紧抓实。今年以来各镇街每月持续动态更新国扶系统“受疫情影响模块”及渝扶贫APP中的就业务工数据,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就业扶贫现有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的总体稳定,每月收集上报脱贫人口务工情况月报表,未达到去年水平的,各镇街都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四)持续实施产业到户帮扶。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以产业作支撑,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才有根基。脱贫攻坚期间,我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贫困户发展产业实施“以奖代补”,全覆盖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户均通过产业增收达到6000余元。今年,我区再安排产业发展到户奖补资金300万元,继续支持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结合实际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五)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将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内容。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发挥好村规民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二是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等,进一步以精神激励人、以智力带动人,培养乡村振兴中需要的发展“带头人”和“突击队”和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民、新企业家、新技术专家。三是落实“以奖代补”、保险保障、公益性岗位、小额信贷贴息帮扶措施,加大参与式帮扶力度,不简单发钱发物和“一股了之”,鼓励脱贫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激发“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的斗志。
(六)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为破解我区农地耕种条件差、中大型农机下地作业难的短板问题,我区结合农机化工作实践,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为指导,积极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工作, 切实在“改地适机”上转变观念,在改变宜机化生产条件上求突破,主要采取水平条田化、地块缓坡化、坡地梯台式、地块互联互通四种模式,推进农田并整,小并大、短变长、坡改缓、弯变直、乱变顺,着力解决农业机械立地条件。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3100余万元,并撬动社会资金投入6500余万元,累计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8.7万余亩,初步形成了沿成渝高速、西三环高速一线的丘陵山区宜机化示范点,推动土地亩产量、收益率均提高10%以上,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区机械化率高达98%,真正实现“农地增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高效助力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脱贫村和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脱贫村的产业基础还不够牢固,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资金政策一撤产业可能就垮掉;部分脱贫群众生活虽有了保障但收入仍不高,遇到风险变故可能就要返贫;35%的脱贫户以低保、特困供养等转移性收入为主,稳定性还不够,帮扶力量一旦减弱,存在扶贫产业失败、脱贫户返贫的风险。
三、下一步计划
(一)持续压实责任,巩固拓展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区、镇街、村三级要把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工作路径和抓手,逐级压实责任,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实现工作常态化,确保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落实落地、发挥实效,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抓紧人员分类,精准锁定对象。监测更应注重“特殊群体”。一方面,要加快对现有脱贫人口进行分类管理进度,明确重点帮扶对象。有享受型轿车、有商品房、有公职人员、经商办企业等“四类人员”以及农村住房豪华装修、家庭人口年收入稳定超过农村人均纯收入的脱贫人口,纳入静态库,不再享受政策;其他脱贫人口纳入动态库,可继续享受扶持政策,其中对于整户无劳无能、符合低保、特困供养条件的脱贫人口,应纳入民政兜底范围。另一方面,将农村低保、特困、易返贫致贫人口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度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健全完善常态化帮扶机制。
(三)规范监测方式,健全长效机制。既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横向贯穿医疗、教育、公安等行业部门,加强信息比对筛查,紧盯就医、上学、工资性收入等数据,筛查出支出骤增、收入骤减的对象,及时预警、及时帮扶;也要充分运用农户申报、干部走访排查的“纵向”预警途径,各镇街、行政村至少要明确1名监测员或信息员,专门负责动态监测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做到快速响应、跟进帮扶。从而,全面构建“纵横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机制,让干部少填表、农户少跑腿,及时对出现困难、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将返贫、致贫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干部要继续铆足工作干劲,继续坚持跟踪监测人员每周不少于一次动态监测、了解情况,确保第一时间消除风险。
(四)分类制定措施,确保帮在需要时。帮扶更应注重“授人以渔”。继续坚持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分层实施帮扶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针对性地帮助发展产业和参与就业;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进行临时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农村低保、特困、易致贫返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度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低收入人口,政策上建议统一医保、社保、巩固脱贫保等参保及参保资助标准,形成长效机制。学生资助、危房改造等“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措施,继续全面落实。节日慰问、就业、产业扶持、小额信贷贴息、民政兜底等政策措施向脱贫不稳定户和低收入对象倾斜。同时,应继续实施边缘防贫保险,对遭大灾、遇大难、生大病的困难农户及时进行救助,筑牢“防贫坝”,有效降低非贫困户致贫风险。
此复函已经赵亚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联系人:陈秋语
联系电话:023-49850166
邮政编码:402160
重庆市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5月9日
抄送:区人大人事代表工委,区政府督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