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重庆市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2023年,我局以《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川区贯彻落实2023年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永川府办发〔2023〕39号)确定的工作任务,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将今年以来推进法治建设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旗帜。将党建与人社法治建设有机结合,紧紧围绕人社法治建设工作,以党的建设为抓手,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打造了一支政治强、作风硬、懂专业、善治理的高素质人社法治干部队伍。
(二)法治护航重大战略有序推进,高规格举办首届“巴蜀工匠”杯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大赛。举全区之力,充分准备大赛宣传、精心筹划开(闭)幕式、精细安排后勤服务、缜密布置安全保障等,确保了首届“巴蜀工匠”杯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大赛在永川圆满举办,高效高质保障了2180人的赛事、接待、后勤、安保服务,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参与了宣传报道,刊发原创新闻稿件270余篇,阅读点击量超过3400万人次,大赛直播收看超过2500万人次。永川区勇夺本次大赛奖牌榜、积分榜第一名,创造了我区参加技术技能大赛的历史最好成绩。本次办赛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国家部委、重庆市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推进数智赋能法治化改革,开发劳动人事纠纷多元化解一件事应用。为解决劳动人事纠纷风险感知低、处置衔接不畅、基层化解率低等问题,联合区委政法委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以事项联办、工作联动、问题联治、风险联防为目标,开发劳动人事纠纷多元化解一件事应用。通过对易发矛盾纠纷160项业务梳理,建立劳动信息多维聚合、风险预警分级处置、调援裁诉一站服务、全景评估阳光关爱4个应用模块,共享基层网格、经济运行、税收、银行、信访、司法等多个平台数据,构建问题发现早、预警感知强、化解一站式、后续有帮扶的纠纷处置模式,实现群众问题一事一码,基层化解、人民调解、监察仲裁处置、法院判决执行全过程数字化流转、全过程数据支撑。目前,该应用已进入过市委改革办名录库,新“一图两清单”已通过审核,在市委政法委社会矛盾系列应用开发中进度领先。后续将加快对应用系统的开发。
(四)行政执法精准普法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今年8月以来,我局认真开展精准化普法试点工作,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突出阵地建设。建立专门的咨询、谈话等功能室,利用LED、人社公众号和政府工作网站宣讲常用政策、高频业务、典型案例,为群众提供免费、便捷、惠民、高效的法律知识线上、线下学习渠道。二是狠抓四个精准。编制《企业常见违法风险点精准化普法清单》,执法常遇、企业常见的典型案例,结合“助企纾困 人社在行动”活动,运用现场告知、按需供给、以案释法、跟踪回访方式精准普法。三是规范工作机制。建立日常例会、案例编制、动态宣传、业务素养提升等日常制度,定期搜集群众对法律法规存在的疑问、困惑,有针对性的编制案例、耐心讲解,预防违法行为再次发生,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五)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推动“双招双引”同频共振。我区成功挂牌成立 “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永川市场”,重庆乐程创文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重庆市永川区云谷职业培训学校、重庆永数人才服务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成功申报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工作站。组织区内重点企业、医疗卫生、重点中学以及高校赴北京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8所高校开展引才活动,引进优秀人才29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14人;签订《共建研究生(本科)社会实践永川基地协议书》,接收60名“双一流”高校学生来永开展社会实践。跨省引才变“邻而不通”为“互融互通”,典型经验在《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刊发。
(六)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24小时服务零工市场。按照线上线下结合、就业服务与生活服务结合、灵活就业与正规就业结合思路,规范“路边站、秩序乱”的马路人力市场秩序,借助“永川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依托小程序平台、人力资源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建成全市首批 “零工市场”,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零工服务,强化零工岗位归集、供需对接、就业创业培训、困难帮扶服务,实现雇主与零工之间“高精准匹配、高智能推送、点单式对接”,全天候、不打烊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保障劳动者多渠道灵活就业。目前,收集灵活用工信息6431条,成功服务灵活就业人员5278人次。
(七)矛盾纠纷行政预防调处化解体系不断优化,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纠纷化解加快进程。实行仲裁庭前调解环节,最快时效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024件,结案率93.69%,调解率93.04%。做实信访“治重化积”,化解信访积案,遏制信访增量,处置重复信访问题12件,处理信访问题1631件,信访总量与去年同期下降3.1%。欠薪处置扎实深入。实行“日报告、零报告”排查制度,落实“一案一专班”、“一案一策”处置制度,强化欠薪隐患排查,欠薪立案56件,涉及人数1069人2367.25万元,其中,有效处置21件,帮助446名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932.23万元。开展全区23个镇街、3个产业促进中心、12个区级主管部门和1个管委会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评定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A级单位17个、B级单位22个。
(八)强化制约和监督,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人大代表建议和提案办理,2023年我局共承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40件,其中:人大代表建议15件(主办6件、协办9件)、政协委员提案23件(主办9件、协办14件)、政协委员意见2件(主办1件、协办1件),着力解决人力社保工作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把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办理转化为汇集智慧、增添措施、转变作风、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依法及时办理网上来信等留言回复,及时查处新闻媒体曝光的违法行政问题。全面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法定主动公开全部公开到位。依法办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保障人民群众合理信息需求。
(九)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质效,认真办理行政复议、诉讼案件。截止2023年10月,共受理工伤认定申请1499件,不予受理申请2件,已作出工伤结论1346件(其中工伤和视同工伤1300件、不予认定工伤46件),认定属于工伤和视同工伤的死亡案件为32件。制作补正、受理、举证、告知、认定等各类法律文书4497份,特快专递邮寄送达工伤认定法律文书856件次、到用人单位住所地留置送达18件次、公告送达2件次。全年共查出虚假申报工伤案件26件,涉及金额近450万元。办理不服工伤认定的行政复议18件,参加行政复议听证会6次,维护率均为100%。参加行政诉讼应诉52件,除1件因观点不一致导致败诉的案件外,均胜诉,胜诉率达98.1%。
二、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审核和协作机制有待加强。法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推进,还存在法治机构人员不足、法治审核覆盖面不够全面等问题。政务服务尤其是川渝通办事项便利共享机制还有待优化,川渝执法协同还存在地方性政策差异,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还有待完善等。
(二)政务质效有待提高。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环境影响,对用人单位漏报社保参保人数、少报社保缴费基数问题的举报投诉问题有增加趋势,建筑行业,餐饮健身、装饰装修等行业欠薪问题仍然存在。虽能通过监察执法、行政调解、劳动仲裁、社保稽核等途径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仍任重道远。
(三)政务数字化应用还有待提升。推动电子社会保障卡、“重庆人社APP”在高频居民服务领域的应用,实现居民服务“一卡通一码通”还有待完善。电子证照互信互认,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等统一认定使用,推广应用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印章用章系统,实现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推进法治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重庆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法治建设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加大法治审核力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全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推动各项人力社保事业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二)法治护航重大战略,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各类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惠企政策,开展助企纾困行动和创业帮扶行动,努力促进脱贫劳动力、农民工、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持续深入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依法高效办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抓好信访稳定工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三)继续提升数字政务质效水平。全面推进数字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完善首问负责、一次告知、一窗受理、掌上办理、一网通办等制度机制。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加快第三代社保卡的应用推广、人社政务服务“川渝通办”“跨省通办”。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做好人社窗口业务办理和咨询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努力促进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重庆市永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