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90后”的世纪对话(二): 聆听80载烽火记忆 见证信仰薪火相传
双“90后”的世纪对话(二):
聆听80载烽火记忆 见证信仰薪火相传
当90后的我,遇见90余岁的他——抗战老兵李炎熇,历史骤然变得滚烫。老人布满褶皱的手曾握过打向侵略者的土枪,也曾在建设年代拨动国家经济的算盘。90余年人生路,86载党龄,他以血肉之躯写就“熇”字的真义:为信仰燃烧,其光永恒。
记者手记:
告别时,李爷爷用布满岁月刻痕的手,轻轻抚摸着胸前那枚已然褪色却依旧闪亮的党徽。那枚党徽,如同他的一生,朴素而厚重。信仰于他,是算盘珠上浸润的油渍,是搪瓷缸边磕碰的痕迹,是融入骨血、永不褪色的五星红旗。当90后的我们,紧紧握住这双曾紧握土枪阻击日寇、曾拨动算珠建设家国的手,一股滚烫的力量直抵心灵深处。刹那间我们懂得,“熇”字那一笔一划的炽热,正是像李炎熇这样的共产党人,用青春、热血与毕生忠诚,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煅烧出的不朽丰碑。这炬火,穿越战火与岁月,正传递到新一代的手中。
老兵档案
姓名:李炎熇
出生年月:1926年1月
现居住地:重庆市永川区
履历概况:李炎熇,山东苍山人,14岁投身抗日战争,率民兵以土枪抗击日军;解放战争任区长,率担架队支前淮海战役,赤脚行军三月随刘邓大军入川;1952年执掌民生物资调配,坚守清廉拒特权,86载党龄诠释忠诚,离休后仍心系家国,信仰长明。
99岁老兵李炎熇的信仰长明灯
渝西都市报记者 涂 燕 潘玥希 文/图
临沂烽火淬炼的赤子之心
1940年元旦,山东临沂寒风凛冽,14岁的李炎熇唱着《松花江上》加入115师青年抗日救国团宣传队。“第三天,指导员问我愿不愿入党,说共产党打鬼子、分田地,让穷人翻身。我脱口就应:‘听党话、跟党走!’”老人眯起眼,乡音里仍有当年的激越。
战火中无分前后方。“敌据点最近的只有五六里路,远的也不过十多里,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枪声随时可能撕裂平静。老人沉重地提起临沂南郊那座大理石烈士碑:“刻了十二万六千个名字啊,还有十六万连名字都没留下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临沂的血泪。
1940年10月的一场恶战,成为老人永不磨灭的记忆。日军携带着“九二式重机枪”和“六零炮”汹汹而来。“那重机枪子弹有12毫米那么大,打起来‘嗒嗒嗒’地响。”时任自卫团指导员的李炎熇,带着三十多名装备简陋的队员与支队一个连在前方遭遇。支队的连长下令自卫团先打。“自卫团听我的,我说:‘打!’”一排杂乱的枪声响起——这便是老人戏称的“联合国牌”:日本的“三八式”、俄罗斯的“大别子”、德国的“老套筒”,更多的是射程近、精度差的本地土枪。“有的枪打三发就拉不开栓了。”这独特的枪声瞬间暴露了他们的身份——“日本鬼子一听就知道碰上土八路了!”重机枪和炮弹如疾风骤雨般倾泻而来。
危急关头,撤退命令下达。他们急速北撤至离区3华里的大埠村。喘息未定,支队长通讯员“飞一样跑来”,命令反攻!很快,震耳欲聋的“嗒嗒嗒”声从四面八方响起。“三个团,一百多挺机关枪啊!”冲锋号响彻云霄,日军的重机枪和炮声瞬间被淹没。“他们回头就跑,北方是平地,哪能跑得赢?”机枪扫射下,日军“死了一片”,重武器、轻武器丢弃一地。初上战场的少年也曾恐惧,“第一次听到日本鬼子的‘九二式’步兵炮,炮弹‘唰’地过来,我猛扑卧倒,把腰闪了,这病根落了一辈子。”但恐惧在战火中迅速淬炼成无畏。最离奇的一次,敌机三次在他头顶上方投弹,“我想完了,跑不掉了”,结果炸弹只炸死了一只麻雀。他把这归于“和党在一起”的信念所带来的庇佑。
“为什么那时年轻人都不要命地干?”面对记者的问题,老人语气陡然激动:“你不知道‘五三惨案’啊!抗战前,日本鬼子在济南杀了我们多少人!从小学起,我们受的就是抗日教育!”国仇家恨,早已融入少年们的血液。
从担架到秤杆的忠诚印迹
抗战胜利的欢歌尚未平息,内战的烽烟又起。山东成为国民党重点进攻的目标。“我那时已是一个区的区长。”淮海战役的号角吹响,李炎熇奉命带领本区数百民工,抬着担架奔赴前线。“炮火连天里穿梭,只有一个念头:支援前线,早日胜利!”战役结束后,他随干部队伍浩荡南下。
1949年,他加入西南服务团,踏上入川征途。“走了两三个月,白天顶着敌机轰炸赶路,晚上防备土匪偷袭,雨雪天就在高山上露宿。”老人伸出布满老茧的手,仿佛还能触摸到当年的艰辛:“草鞋磨穿了,就光着脚走。脚底的血泡破了又结,结了又破,和泥土都黏在一起了。”支撑他们的信念无比清晰:“就想着早点解放大西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和平年代的考验,从“吃”开始。1952年,年仅22岁的李炎熇被委以重任,担任原江津专区商业局第一副局长,执掌计划经济时代至关重要的物资采购供应大权,调配着关乎民生的“吃喝用”。权力在手,考验如影随形。“当时规定每人每月半斤肉、3两油,不够吃是常事。我管这个,但绝不能搞特殊!”他斩钉截铁。物质的极度匮乏考验着人的极限。一次,因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他腹部严重水肿,“肿得像皮球,腿一按一个深坑”,被紧急送往部队医院输液才捡回一条命。即便命悬一线,当下属试探着想为他“特殊申请”一点营养品时,被他厉声喝止:“我是党员,是干部,更要守规矩!要是我搞特殊,怎么对得起群众?”权力在他心中,是把必须时时端平的秤杆,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偏斜。“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不是用来谋私的。”这句朴素的话语,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信条。
86载不灭的信仰烛火
1993年12月,李炎熇正式离休。然而,离岗并未离党,更未离心。走进他的书房,最醒目的是书桌上堆积的党的理论书籍和那盏常常亮至深夜的台灯。86年党龄,他早已将信仰熔铸进生命基因。
问及对新时代青年的期望,这位亲历了从山河破碎到国富民强的老人,眼中闪烁着殷切而自豪的光芒:“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紧跟党中央,搞好中国的建设,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希望大家都富有,这是我唯一的希望!”每逢国庆阅兵,他必早早守在电视机前,腰背虽已不再挺直,但目光如炬,神情肃穆,为今日国家的强盛由衷自豪。采访间隙,他情不自禁地再次哼唱起《在松花江上》,苍老的声音里奔涌着跨越80余载依然炽热如初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