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500383009336512R/2021-00317 发文字号: 永川府办发〔2021〕128号
发布机构: 永川区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12-03 发布日期: 2021-12-23
标题: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的通知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383009336512R/2021-00317
发文字号: 永川府办发〔2021〕128号
发布机构: 永川区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12-03
发布日期: 2021-12-23
标题: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的通知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有效性:





永川府办发〔2021〕128号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发展规划

及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



目录


第一章 编制依据 4

第一节 背景分析 4

第二节 编制依据 9

第二章 发展现状 10

第一节园区概况 11

第二节 “十三五”建设成效 20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27

第三章 总体要求 2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29

第二节 基本原则 30

第三节 总体目标 31

第四章 空间布局 34

第一节 发展格局 34

第二节  区域协调 38

第三节核心功能 41

第五章 重点任务 44

第一节 集聚创新资源 44

第二节 聚焦主导产业 49

第三节 培育创新主体 55

第四节 融合发展 59

第五节 绿色发展 63

第六节 智慧发展 66

第七节 培训职业农民 69

第八节 加强国际国内合作 72

第六章 健全机制 74

第一节 健全动力机制 74

第二节 健全协同机制 75

第三节 健全共享机制 76

第四节 健全投入机制 77

第五节 健全评价机制 78

第七章保障措施 79

第一节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 79

第二节 激活土地要素资源 80

第三节完善产业支撑政策 81

第四节优化园区营商环境 81

第八章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与效益分析 82

第一节 投资估算 82

第二节 资金筹措 85

第三节 效益分析 85

第九章建设年度任务与进度安排 88

一、提档升级期(2021-2023年) 88

二、提升建设期(2023-2025年) 89

三、巩固提升期(2025-2035年) 89

附表1:重点改革任务表 90

附表2:重点项目表 91


第一章 编制依据


第一节 背景分析


(一)国家层面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也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时期。园区发展既存在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新动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园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园区发展带来新机遇。因此,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战略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园区发展迈上新台阶。

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明确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为我们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准确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2019年,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会议强调,要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既点出了当前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也指明了经济长远发展的方向。

实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自2001年由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实施。2020年6月,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强调园区建设与管理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原则,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着力拓展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四大功能,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激活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分享利益链,把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地。

国家“十四五”规划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基础前沿研究,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二)市级层面

“十四五”期间,是我市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市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目标的关键时期。

重庆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使重庆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推动形成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持续办好重庆国际创投大会,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建设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筹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重庆市大力推进农业园区现代化。早在2015年,重庆市就制定了《重庆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对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做出了整体部署,按照“生产+加工+经营+科技”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依托创新驱动实现农业科技园区由示范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三)区级层面

永川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西部,是重庆主城都市区。成渝经济圈的打造建设、国家倡导转变经济模式、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更加注重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生态特色产业打造。永川地区生态环境独特、区位和科技农业发展资源优势明显,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对接点,面临着经济大发展的战略性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整合区域内外资源,创新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农业,是永川区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有益探索,对于保障重庆特大城市“果盘子”“菜篮子”,提供大城市郊区休闲旅游目的地,意义重大。

永川区建设现代农业加速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永川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总抓手,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聚焦三大产业、五大园区、农村改革、脱贫攻坚集中发力,现代农业呈现蓬蓬勃勃的发展态势。目前,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面积33万亩,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布局,重点建设协同创新公共平台、生态农业公园、农业创客中心、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四大战略工程。近年来,园区新增投资11.6亿元,道路、水利、工厂化厂房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创新平台迅速搭建,创新版图日益完备,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向深入,主导产业规模效益更加突出,基本建成丘陵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样板示范区。2019年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正式授牌。

新的征程,永川要突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优势,承担起更重要的职责,其内部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都需要转变发展思维。必须做到至“十四五”末,永川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重庆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功能作用更加突出,产、城、景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基本建成“双百”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 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

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

5.《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6.《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指导意见》

7.《重庆市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2年)》

8.《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9.《永川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10.《重庆市永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1.《永川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第二章 发展现状


2015年12月,永川获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永川,踏上了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征程。“十三五”期间,园区以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发展,坚持“政产学研用、创投筹联众”发展理念,着眼“生态园”“特色园”“示范园”为一体的“科技园”目标,立足重庆市永川区所在的西南丘陵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依靠科技创新、信息网联和品牌打造推动园区茶叶产业、果蔬产业、豆豉产业、休闲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以及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信息化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产业空间利用方面进行创新,突出循环经济特点,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嫁接”,运用“2+3+4”(两个产业循环、三个科技提升、四个区域协同)永川模式构建生态农业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完善生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提高园区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

目前已建成西南丘陵地区生态农业创新发展高地,包括五大功能中心(西南丘陵地区农业公共科技支撑平台、西南丘陵地区农业科学家工作站、西南丘陵地区“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基地、西南丘陵地区信息化农产品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农耕文明传承中心),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多条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园区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26家,实施各级科技项目260个,建设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2个,制定重庆市地方标准17项,授权专利256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6项,研发新产品123个,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206项。2018年,园区就建成重庆最大的茶叶、食用菌、早熟梨生产基地,实现总产值81.5亿元,其中,一产实现19.1亿元,土地产出率为0.69万元/亩。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农产品销售等累计实现增加值28.69亿元。园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38万元/人,基本建成丘陵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样板示范区。

2019年10月30日,国家科技部公布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第七批验收结果,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排名第九。“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


第一节  园区概况


园区以特色果蔬产业、茶叶产业和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采用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拥有区位交通、生态资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科技推广、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机械化七大优势。

区位交通——永川位于渝西地区,距重庆仅58公里,离成都276公里,成渝铁路、成渝高速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横贯全境,长江从辖区南部穿境而过,历为渝西和川东南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文化、金融、能源中心。

截至2020年,永川境内共有三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重庆三环高速公路、九永高速公路、永泸高速公路共133千米。匝道口15个。境内其他公路里程4958.9千米,城区设公路客运枢纽站场3个。境内有铁路成渝高铁、成渝铁路2条,共80千米。有永川港港区长江岸线长21.5千米。大安通用机场投入使用,并启动了渝昆高铁永川段建设,推进轨道交通、永川至科学城市域快线、永泸高速、永璧高速、永津高速、永川港区等项目,为整个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图2-1 园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生态资源——永川地貌类型较为简单,以浅丘、低山丘陵为主,平均海拔高度在200米到600米之间。土壤主要有灰棕紫色土和黄壤,PH值在5.3-6.5之间,偏酸性,适宜农业生产种植。永川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夏季最长,气候温热、无霜期长,降水丰富。平均气温18.1℃,最高气温42.1℃,最低气温-2.9℃。年平均降雨量1042.2毫米,平均日照1298.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317天。永川境内小安溪、临江河、大陆溪、九龙河、圣水河和龙溪河等六条河域横贯南北,园区水资源总量58852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73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图2-2 永川农业科技园水系

境内分布五条山脉,长江穿流而过,拥有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国家森林公园茶山竹海、石笋山旅游区3个国家4A级景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永川”已经成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截至2020年,园区森林覆盖率51%。




图2-3 永川农业科技园地势图

产业发展——永川区委区政府已将茶叶、食用菌、名优水果产业定位为主导特色农业产业,永川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往特色效益方向调整。园区以发展茶叶、食用菌、名优水果、蔬菜基地建设为基础,做强、做大、做优永川特色效益农业。园区现有特色水果林23.4万亩(主要为梨、龙眼、柠檬、柑橘类),茶叶10万亩,花椒2万亩。新建茶叶生产基地1万亩,加工茶叶7600吨,新建蔬菜基地1300亩,新建花椒基地1.87万亩,新建特色水果基地6000亩。整合涉农资金1.52亿元,用于圣水湖、黄瓜山、八角寺、九龙河4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同步打造区级特色效益农业园区建设,拓展园区面积1万亩。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阴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茶叶基地5000亩,新建厂房4000平方米,购置加工设备100余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5000亩,完善园区路、沟、池等基础设施。在五间、何埂等镇建设菌种研发繁育基地、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工厂化生产基地、产品深加工基地,打造食用菌特色产业示范镇。黄瓜山山脉发展南方早熟梨、长江沿线发展晚熟龙眼、临江河流域沿线发展晚熟柑橘,着力构建“一早两晚”名优水果主产区,适度发展蓝莓、李子、猕猴桃等名优小水果。

围绕茶叶、食用菌、调味品等特色主导产业,农业园区(基地)建设不断加快,引导龙头企业及产业链配套企业入园发展。截至2020年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3522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重庆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61家。

图2-4 部分产业基地

永川吉之汇国际农贸物流城是吉之汇绿色农贸交易网的旗舰总部,是西南地区首家通过绿色农贸市场国家认证,西部地区较早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农批市场,已先后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全国公益性农产品示范市场、国家发改委重点工程项目、重庆市政府“菜篮子”工程、重庆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吉之汇主要改造升级线下传统农贸市场和建设运营新型农贸物流市场、管理运营线上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和产地分拨体系,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开创农贸互联网“B2B+O2O+云服务”的全新商业模式,打造西部大宗农产品创新交易平台,正在推动打造“数字农品”。市场聚集农副产品经营商户780余户,电商平台入驻商家及基地1137户,带动创业就业人员近万人。目前,全年市场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已成为区域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农产品交易集散基地,为园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截至2020年,永川共有6个国家A级景区,其中3个AAAA景区(茶山竹海景区、乐和乐都主题公园、石笋山旅游区)、3个AAA景区(松溉古镇、香海温泉、桃花源景区);全国农业旅游及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黄瓜山村百里果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松溉镇)、重庆历史文化名镇1个(板桥古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黄瓜山村);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杨广桥村、梳妆台村);有9家星级旅游饭店,5家旅行社。

图2-5 茶山竹海

基础设施——永川区目前主要由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永川供电分公司供电,供电面积1576平方千米,电力用户55.4万户。2020年,全年售电量达6.08亿千瓦时。形成以500千伏板桥变电站为电源点,8座220千伏变电站分层分区供电,22座110千伏变电站电网支点,电力支撑点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吻合的变电站布点格局。园区有镇级水厂16个,日供水能力6.15万吨;农村水厂(站)36处,日供水能力2.88万吨。永川城区自来水主要由重庆市永川区侨立水务有限公司负责供水,日设计供水能力为18万立方米,供水面积75平方千米,供水人口70万人,供水管网总长度580千米,供水普及率99%,水质综合合格率99%。





图2-6 基础设施

农业生产发展专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永川区朱沱镇四明村,仙龙镇大石坝村、金石村,何埂镇石笋山村,吉安镇寒泸村,板桥镇新桥村,宝峰镇泸永桥村、龙凤桥村,临江镇九龙村建成高标准农田2.7万亩,该项目投资4393万元。

永川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包括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追溯体系、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系统等,为产、供、销环节提供及时、全面的市场信息、技术资讯、沟通平台,如生产过程中的种养科技、农业气象、病虫害防治信息等;供应环节中的农资价格信息、农资市场、新品信息等;销售环节中的农产品价格行情、农产品市场分析等,并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动物疫情、植物病害、生态环境保护、气象监测预报、重大自然灾害防范预警等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科技推广——永川拥有“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和“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两大试验站,体系专家为永川梨产业、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可利用体系平台开展技术推广。永川区加大与国内外科技研发机构合作,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促进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新成果在永川广泛推广,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推广南方早熟梨品种改良、设施栽培、人工授粉、成果套袋等提质增效技术,建成西部最大的南方早熟梨产业化示范基地,获农业部“现代梨产业技术体系核心示范基地”称号,“中国南方早熟梨科技示范园建设”被科技部列为重大攻关技术项目。通过推广西瓜重茬、富晒SOD功能瓜、瓜菜轮作等栽培技术,成功打造“五间 西瓜”品牌;通过推广食用菌菌种恒温无菌自繁、工厂化无土立体栽培技术,实现周年供应和节约用地,建成重庆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基地。


图2-7 现代化农业

农业经营体系——永川区以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突出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能;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为重点,牢牢抓住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园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取得较好成效。全年对青年农场主进行跟踪服务,确定3个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遴选产业规模较大的新型职业农民300余人,开展集中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通过个人申请、镇街推荐、农委评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13人。

农业机械化情况——永川区充分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口粮田建设等农业投资项目,大力实施土地治理,配套完善机耕道、耕作道、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截至2020年,园区拥有农业机械15.4万台(套),农机化总动力36.5万千瓦,同比增长6.1%,综合农机化率68%。全年耕种收作业面积240万亩,同比增加10万亩,增长4.3%,其中机耕面积134万亩次、机播(机插)面积26万亩次、机收面积80万亩次。

在耕作、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等主要环节,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完成机械化育插秧面积6万亩,开展无人机植保服务2.45万亩,完善日烘干稻谷200吨能力粮食烘干中心1个,带动园区农机合作社开展稻谷烘干服务3万吨。组织农机开展作业服务,园区共投入收割机2740台(次),水稻机收面积59万亩,水稻机收比例98.3%。

图2-8 农业机械化


第二节 “十三五”建设成效


(一)“三度”加速提升

在“规划符合度”上,园区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和编制总体和核心区规划。结合西南丘陵地区地形地貌特点和资源禀赋,坚持产业集聚原则、生态承载原则、农业生产特点与功能协调原则,按照空间集约利用的要求,采取分布式布局的方式在园区核心区、示范区功能分区方面进行创新,以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重视农业生产、生态、旅游、休闲、科普功能的相互协调,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有效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园区总体形成了“1+2+3+N”产业布局模式。其中,“1”—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2”—核心区,面积为3万亩,通过创新的分布式布局方式,构建由黄瓜山山上和山下两个区域共同构成的园区核心区;“3”—示范区,面积为30万亩,通过创新的分布式布局方式,构建种植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物流区三个部分;“N”—辐射区,面积约1.5亿亩,以永川区包括早熟梨、食用菌和西瓜等特色果蔬以及优质茶叶等在内的全域农业为主,覆盖以成渝经济区为主体的西南丘陵农业带1.5亿亩。

在“指标达成度”上,园区重点产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茶叶总面积达10.54万亩,同比增长5.4%,总产量达8086吨,增长6.1%,总产值9.1亿元,增长10.8%。食用菌栽培1.4亿袋,增长3.7%,总产量7.1万吨,增长4.4%,总产值8.2亿元,增长4.5%。水果总面积达23.7万亩,同比增加0.3万亩,增长1.3%,总产量17万吨,同比增加0.5万吨,增长3%,总产值6.2亿元,同比增加0.4亿元,增长6.9%;豆豉产业实现18.5亿元,增长7.5%。园区休闲旅游逐步回暖,乐和乐都A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进入评审,茶山竹海景区道路一线初步建成,获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成渝“最美竹林风景”。园区积极参加重庆“双晒”第二季大型文旅推介活动,2000余万网友通过直播云游园区,全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亿元。同时,制定重庆市地方标准17项,授权专利256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6项,研发新产品123个,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206项,实现良种覆盖率接近全覆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

在“品牌显示度”上,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培育力度,附加值逐步提升。园区大力推动园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建立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着力打造“黄瓜山梨”、“永川香珍”、“五间西瓜”、“黄瓜山脆姜”、“永川秀芽”等品牌,“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310个。近年来园区投入200余万元持续开展茶叶品牌宣传活动,在机场、高铁站、渝昆高速、九永高速等设立了固定广告宣传牌,向永川城区公交车12条线路车身投放宣传广告;永川秀芽重庆主城首个多功能体验馆正式开放,让消费者体验永川秀芽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冲泡技法、品牌品鉴以及茶文化,把永川秀芽最原始的工艺带到重庆主城。成功举办了2020永川秀芽第四届斗茶大会,举办了名优茶展销会,共有20家茶叶生产、经销企业参展;组团参加中国(重庆)国际茶业博览会、南京茶博会、四川茶博会等,多方位宣传永川秀芽。开展直播带货,区政府区长张果等领导直播带货永川秀芽,100多万粉丝参与线上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永川秀芽品牌影响力。“永川秀芽”2020年评估价值达到21.98亿元。

(二)“三力”显著增强

在“产业带动力”上,基本形成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大中城市为重要依托的园区休闲农业技术体系。园区以西南丘陵地区生态农业创新发展为主线,从创新水平、创新支撑、创新绩效等方面提升研发能力和转化能力,有效提升园区果蔬产业、茶叶产业和休闲农业三大主导产业的科技协同创新水平,力争在关键技术瓶颈方面有所突破,初步形成南方早熟梨、食用菌、莲藕、茶叶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基本形成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大中城市为重要依托的园区休闲农业技术体系。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内容的新型农业装备有所发展,构建适应西南丘陵地区地形地貌和高温高湿寡日照等条件的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成为永川区统筹城乡发展和“五化协同”(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重要载体。园区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26家,实施各级科技项目260个,建设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2个。园区投资6亿元建成吉之汇国际农贸物流城,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并在全国建立分拨仓13个。企业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思维,与各大电商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引流”,成功构建了“产地到餐桌”“产地到市场”商业模式,还利用销售大数据指导园区以销定产,探索供应链金融为商户授信提供融资。目前全年市场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在“农户辐射力”上,实现永川优质早熟梨推广辐射面积10万亩,年产量15万吨、年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惠及15万果农增收。实现食用菌销售收入2亿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食用菌5000户。实现绿色莲藕、特色瓜果种植和深加工收入2000万元左右、旅游收入900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培育发展50个新型农民专业股份合作社,发展300户茶叶家庭农场和500户种茶大户。“种苗云港·星创天地”项目目前直接新增就业岗位700个,年辐射带动3000农户,户均增收10万元。园区承担了全国首个收益类保险—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2020年承保食用菌收益保险袋栽50万袋,承担风险保障200万元,保费12万元,有效带动食用菌种植,总规模达到1.4亿袋,占全市70%。该项改革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在“区域影响力”上,主动联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持续植入一批高能级产业资源。2020年,园区举行成渝现代高效农业带示范区建设项目集中签约活动,16个项目总投资25.4亿元,包括中科院旗下中科农业公司、中化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项目、海棠橘香田园综合体、西南大学生物学研究中心、重庆智慧农业服务集团、成都天健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入驻。

(三)“三高”快速突破

在“科技要素集聚度高”上,聚焦主导产业开展联合攻关,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园区各主导产业构建了“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形成了“品种+专利+地方标准+技术明白纸”等多种成果形式,既做给企业看,还带着企业干,企业和种植户可以“照单操作”。园区已累计引进筛选和示范展示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206个,其中“茶树重要害虫叶蝉绿色防控技术”提出规范性文本,研发了“专家系统”,组织全国茶区开展叶蝉的测报工作,年均准确率达80%以上,3年内累计推广应用1113万亩次,累计控害保产茶叶39.1万吨,保产增效54.5亿元,充分发挥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主要茶区叶蝉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科技特派员吴平原研究解决梨木虱防控问题,提出绿色防控技术,每亩增加效益1000元;筛选草莓无土栽培的基质配方,保证杀菌效果,帮助解决了冬草莓黄化、萎缩、死苗、叶片脉间失绿、基质渍水问题等,使亩产量提高了30%。园区建成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永川雷达站,形成了“监测点+信息员+显示屏”的预防系统,探测半径距离达230 km,极大地提高了对超级单体、雷暴、暴雨、风切变、下击暴流、龙卷、锋面、冰雹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能力。它的建成,让园区种植业由“靠天吃饭”变“问天种田”。吉之汇国际农贸物流城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广州大气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天(卫星)空(无人机)基(传感器)一体化数字农业基地,已试点覆盖3万多亩早熟梨,可以实时掌握梨基地生产面积、土壤墒情、虫情状态、气候环境以及果品成熟日期、产量、甜酸度等供给端信息,结合电商平台需求端信息,适时采收,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生育期的果品,全年市场交易额突破100亿元。西南大学生物技术研究院完成二期建设,蚕丝蛋白高档化妆品材料中试取得成功。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开展战略合作,联合研发食用菌休闲食品。考察江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推动两所高校与园区开展合作。重庆文理学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切实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围绕园区建设与管理、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人才交流与共享等领域互通有无,共同发展;此外,还与内江、泸州、郫都区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出台《永川区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永川区科技特派员绩效管理办法》,选派科技特派员52名,在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评估中名列前茅,追加2021年度市级科技特派员13名。

在“双创能力高”上,为604名创业者提供创业贷款10100万元,为175家创业者提供农业担保贷款9723万元,为25家科技型企业提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4988万元。举办永川区季度创新创业大赛和乡村振兴专项赛。在发展新产业方面,重庆市永川区以创建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地区为契机,引导返乡农民工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创新创业,培育科技型企业56家。2020年,国办印发通报表彰永川双创工作大胆尝试、勇于摸索、成效明显。作为全国首批星创天地建设试点,园区率先在重庆探索建设种苗云港•星创天地。依托园区特色植物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撑,建成种苗组培室,为创业者建设公共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依托企业流转土地,建设“云港农场”;依托永川支持科技人员下乡创业优惠政策,吸引专家创业;依托种子基金、创业担保贷款等金融政策,为创业者提供资本支持;依托统一的电商网络平台,充实特色植物种苗内容,为创业者提供特色种苗资源共享和销售平台。种苗云港孵化企业15家,年生产种苗2000万株,远销江西、云南等地,推广面积20万亩。种苗云港被科技部作为全国首批优秀星创天地创新创业平台进行推广,且其改革经验入选全国创新成就展。2人成为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在“比较效益高”上,园区建成重庆最大的茶叶、食用菌、早熟梨生产基地,实现总产值81.5亿元,其中,一产实现19.1亿元,土地产出率为0.69万元/亩。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农产品销售等累计实现增加值28.69亿元。园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38万元/人,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00元,同比增长7.5%,基本建成丘陵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样板示范区。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近年来,永川区以“永川融入主城、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乡村振兴市级示范村和乡村“人才振兴”单项试验建设,规划实施取得积极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西部开发新格局大力推进。园区要抓住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时代机遇,积极发挥好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深化与毗邻地区合作,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

——成渝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永川处在成渝地区双城主轴线上,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茶叶规划优势发展区,园区将深入贯彻落实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唱好“双城记”,并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发挥支撑、带动、示范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十四五”期间,国家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园区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快筑牢长江上游第一道生态屏障。

(二)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重要时期。园区农业农村发展既有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发展基础,又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农村是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问题。

——农业“接二连三”发展不够。农产品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乡村旅游业态单一,同质化现象突出,农文旅深度融合不足。农产品电商发展缓慢,村镇农产品分等分级、加工包装、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缺乏。产业融合进度缓慢,相对一三产业融合,一二产业、二三产业融合进度缓慢,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完全体现。

——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区域内与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缺乏深入合作,合作紧密度不够高、针对性不够强,多数以引进、推广为主,农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偏弱,科技贡献率偏低,影响园区进一步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园区科技创新能力较低,部分科技成果未能成功转化并推广,导致资源浪费及技术应用效用低,难以实现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和绿色化综合发展的目标。

——“人地钱”要素制约亟待破解。农村人口空心化较为严重,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受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控以及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影响,存在农业设施用地、农产品加工用地和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用地不足等矛盾;农业产业投资大、效益慢,部分建设用地无法融资贷款形成有效资产,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部分改革项目推进缓慢。部分改革项目存在“上热下不热”现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三变”改革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参与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导致园区全面推进“三变”改革进程缓慢,成效不足,小农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不够。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扬长避短、特色发展,以点带面、示范发展”,集聚科教资源、升级主导产业、培育创新主体、促进融合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强化智慧发展、培训职业农民、加强国际合作,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永川模式”,将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面建成重庆市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川渝合作示范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立足永川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深挖永川特色,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高质量发展。强化现代种业和科技支撑,推进产学研融合,突出分类施策、分层推进、分级管理,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高效特色发展,打造科创高能级、场景高颜值、生活高品质、治理高效能的乡村振兴典型“样板房”“试验田”。

——坚持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以转型升级为目标,完善竞争机制,加强制度创新。营造公开、公正、透明和有利于促进优胜劣汰的发展环境,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土地、人才、资金支撑保障作用,增强园区自我发展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主动适应当前农产品供需形势变化,针对制约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围绕农业生产全产业链要求,加强科研创新,强化协同攻关,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融合发展。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辐射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场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绿色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突出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和增进农民权益作为根本,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严守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保供红线,推行农业标准化,提升监管能力,加快品牌培育,不断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宜居生活,以绿色发展引领园区建设。


第三节 总体目标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建设西部丘陵山地特色农业科创中心,探索量化指标预期和年度实现值。力争到2025年,推动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保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在“十四五”期间,探索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显著提高园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资源优势,激活要素资源活力,构建保障衔接路径,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内外部动力双重支撑,培育长效乡村振兴机制。

依靠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园区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力争到2035年,以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指引,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赶超东部地区水平,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园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表3-1 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规划目标

序号

分类

主要指标

2020年

基期值

2022年

目标值

2025年目标值

2025年比2020年增加

2035年远景目标值

属性

1

优化空间布局

茶叶发展规模(万亩)

10

12

15

5

25

预期性

2

茶叶产量(万吨)

0.8

1.0

1.2

0.4

2

预期性

3

食用菌栽培(亿袋)

1.4

1.8

2

0.6

3.2

预期性

4

食用菌产量(万吨)

7.1

8.6

10

2.9

15.8

预期性

5

水果发展规模(万亩)

23.7

25

26

2.3

30.6

预期性

6

特色经果产量(万吨)

17

18

20

3

26

预期性

7

豆豉产量(万吨)

2

7

10

8

50

预期性

8

集聚科教资源

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万元)

9723

10500

12000

2277

16400

约束性

9

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贷款(万元)

10100

11500

13000

2900

18800

约束性

10

为企业提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万元)

4988

6000

7500

2512

12500

约束性

11

科创农庄(个)

0

4

10

10

30

预期性

12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65

66

>70

[>5]

80

预期性

13

升级主导产业

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万亩)

19.94

30

45

25.06

95

约束性

14

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

30.2

31

32.5

[2.3]

37

预期性

15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70

72

75

[5]

85

预期性

16

“三园两场”数量(个)

20

24

30

10

50

预期性

17

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个)

100

140

200

100

400

预期性

18

培育创新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个)

1379

1650

2101

722

3500

预期性

19

乡村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50

75

100

50

150

预期性

20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次(万人)

200

400

600

400

800

预期性

21

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1500

35000

40000

8500

57000

预期性

22

绿色发展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90

90

>90

95

约束性

23

农作物秸秆综合化利用率(%)

85

87.5

>90

[>5]

95

预期性

24

智慧发展

区块链农业共享平台(个)

0

0

1

1

3

预期性

25

互联网小镇(个)

0

0

1

1

3

预期性

26

互联网小村(个)

0

4

10

10

30

预期性

27

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亿元)

4.76

8.04

17.67

12.91

43

预期性

28

培训职业农民

市级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个)

3

4

5

2

9

预期性

29

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个)

0

0

1

1

3

预期性

30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

3000

5000

10000

7000

20000

预期性

31

加强国际合作

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个)

0

0

1

1

3

预期性


第四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发展格局


“十三五”规划期间,园区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重点打造茶叶、食用菌、特色经果三大种植主导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骨干产业明显提升,初步形成“3+1”特色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围绕发展重点,坚持产业集聚原则、生态承载原则、农业生产特点与功能协调原则,按照空间集约利用的要求,构建“1+2+6+N”空间布局。

“1”——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充分发挥永川区成渝双城经济圈“西向支点”优势,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唱好“双城记”,体现建设“经济圈”中新担当、实现新作为,根据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十大举措,按照资源共享、产业协同、错位发展、产业链互补原则,强化与周边泸州、内江、自贡以及荣昌、铜梁、江津等地协同发展,合作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共同助力打造成渝地区区域品牌特色农产品,加快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积极落实《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泸内荣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永西泸东双城经济圈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吉安等西部六镇与泸县立石等东部五镇企业交流合作、产业协作互动、文旅融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共建,探索跨省市区域协同机制,建立旅游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努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双核驱动。在“十三五”期间已构建的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生态农业公园和种苗云港·星创天地的“第一核”基础上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建设“一体一乡一品”的“第二核”形成双核驱动功能格局。即,“十四五”期间与重庆市农科院共建茶叶研究所、特色作物研究所,做好西南大学生物技术研究院,完善豆豉产业技术研究院、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园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十里原乡”作为“新核”的创新示范,通过打造“十里稻香”现代粮油基地、“十里果香”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十里荷香”田园综合体,努力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暨乡村振兴示范区;重点建设数字农品、智慧茶园,构建永川产业数字服务体系、生态发展引领体系、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打造数字赋能产业升级示范“永川样板”。

“6”——六园示范。即圣水湖、黄瓜山、八角寺、九龙河、英山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石笋山农业产业园区,其中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主导产业为食用菌、瓜菜,配套发展桃博园等观光农业,壮大重庆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黄瓜山做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重庆市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重庆市乡村振兴集中示范点”;八角寺农业园区以莲藕为主导产业,通过莲藕种植带动荷莲加工、休闲观光产业发展,探索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园展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九龙河农业园区以茶叶、豆豉为主导产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配套发展观光体验农业。英山园区做大茶叶及休闲观光产业。

“N”——多点辐射。依托区级现代农业园区,以永川区23个镇街、11个区级特色效益农业园区为主,以永川区包括早熟梨、食用菌和西瓜等特色果蔬以及茶山竹海优质茶叶等在内的全域农业为主,覆盖以成渝经济区为主体的西南丘陵农业带1.5亿亩。

图4-1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经济带示意图

图4-2 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1+2+6+N”发展格局

4-3 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主要辐射范围


第二节  区域协调


综合考虑地理气候、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围绕“3+1”丘陵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着力打造“一带两区五片”的丘陵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引导各镇街集中打造1-2个重点产业,促进区域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

“一带”:“一早两晚”名优水果带。即以黄瓜山脉沿线区域为主的南方早熟梨,以朱沱和松溉为主的龙眼荔枝,以临江河、圣水河、九龙河、小安溪河等流域为主的晚熟柑橘,范围涵盖南大街、卫星湖、大安、朱沱、松溉、何埂、陈食、临江、吉安、仙龙、何埂、五间、来苏、金龙、板桥等镇街。按照“调结构、扩基地、突特色、树品牌”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一早两晚一特”4类水果,加强南方早熟梨品种、龙眼荔枝品种、晚熟柑橘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李、桃、蓝莓、猕猴桃等特色小水果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猕猴桃生态栽培技术示范等项目,持续推进观光采摘体验园建设。

“两区”:农副产品加工区、食用菌产业集聚区。

——农副产品加工区。以板桥镇为重点,辐射带动三教、卫星湖、南大街、金龙、大安,主要发展豆豉、花椒、生姜、火锅底料、优质粮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以食品工业园为核心,发展豆豉加工基地,把振兴永川豆豉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度挖掘“永川豆豉”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围绕花椒、生姜及辣椒,按照原料基地本地化,积极发展火锅底料、豆瓣酱、酿造酱油、酿造食醋等与豆豉相关的酿造调味品产业,进一步提高调味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大力推动以板桥镇为重点的调味品原料基地建设。

——食用菌产业集聚区。食用菌产业按照“1144”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永川香珍”品牌,建设菌种研发繁育、原料生产供应、工厂化生产、产品深加工等4个基地;推动食用菌生产向工厂化和产品深加工转型,完善“菌种培育、基地建设、科研开发、加工和销售配送”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五片”:茶叶生产片。该片区以箕山、阴山、云雾山、巴岳山、石笋山等五大茶叶基地为重点,按照“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茶旅、茶艺、茶展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打造万亩茶叶基地片区,结合茶叶观光,开展茶叶博览、茶园科普、茶园观光、采摘体验、休闲体验等活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茶叶产业发展与休闲农业旅游协同发展。同时,注重打造“茶山竹海”产业融合发展中心,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强调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

图4-4 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一带+两区+五片”分布图


第三节  核心功能


双核驱动带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已构建的“一心一园两空间”第一核规划布局基础上,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建设“一体一乡一品”的“第二核”功能格局,形成“双核驱动”,深入研究丘陵山地特色农业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发展,构建农业产业数字服务体系、生态发展引领体系和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一)第一核心区域分布情况

通过“一心一园两空间”分布式布局模式,为园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供关键的创新创业服务支撑。其中,由黄瓜山、箕山上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生态农业公园构成核心区,打造园区发展的核心创新引擎。泛黄瓜山永川秀芽众创空间和农贸创客社区,打造园区发展的核心创业孵化器。

1.一心: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中心

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中心面积约500亩,位于黄瓜山上森林大道周边区域。主要包括长江上游农耕文明博览园、西南地区种质资源库、茶叶和特色作物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南方早熟梨专家大院。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中心重点为南方早熟梨、特色经果、茶叶等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提供关键支撑,开展科技成果示范。

2.一园:生态农业公园

面积2.75万亩,位于黄瓜山上园区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周边。生态农业公园主要依托现有长江上游农耕文明博览园、作为西部地区最大主题公园之一的国家4A级景区乐和乐都以及大佛寺、乡村、果林以及水库等优势资源,传承长江上游农耕文明,形成园区、景区、社区和城区四区协同发展局面。

3.两空间:永川秀芽和农贸创客社区众创空间

永川秀芽众创空间重点为新注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提供标准化技术服务,使创业者尽快达到“永川秀芽”地理标准要求,获得行业准入,做大产业规模。农贸创客社区重点依托吉之汇国际农贸物流城,打造“从果园到果园”全程数字化监管系统,为广大创客提供销售端和供应端数据支撑,并通过数据为创客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资金难题,做好物流规模。

(二)第二核心区域分布情况

新核心区布局“一体一乡一品”功能分区,即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十里原乡”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农品,为园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供关键的创新创业服务支撑,提供园区西南丘陵地区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科技示范、企业孵化、咨询服务、培训教育和综合管理等功能。

1.一体: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在科技生态城建设渝西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启动茶叶研究所、特色作物研究所搬迁工程,建设西南大学生物技术研究院。提升豆豉产业技术研究院、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强化成果转化功能,引进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培育一批技术经纪人,建设一批中试生产线,为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形成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链条,为园区产业提供全面科技支撑,培育新兴科技型农业企业。

积极对接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做好园区相关产业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工作,加大大科学中心创新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以育种革命推动产业革命。

2.一乡:“十里原乡”现代农业园区

以南大街谭家坝村、八角寺村为建设区域,规划建设面积5000亩。以八角寺市级现代农业园为依托,以“十里稻香”现代优质粮油基地、“十里果香”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十里荷香”现代特色田园综合体三大板块为建设内容,通过园区主干道及骑行、步道串联,同步融合农民新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户及院落改造、麻柳河道整治、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数字乡村等建设。打造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示范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暨乡村振兴示范区。以科技为引领,强化示范,以智能化、生态化为特色,融合文化旅游等多产业,建立智慧农业生态园区。

3.一品:数字农品

借力“物联网”“云计算”和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消费端大数据牵引生产端,推动农业“品牌化”升级,构建农业产业数字服务体系、生态发展引领体系和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实现产销无缝衔接,互促互融。

利用卫星、无人机、传感器等地理信息科技手段,构建“空—天—基”全域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果蔬产品种植生产面积、产量估测、质量检测、虫情状态、土壤墒情和气候环境等,解决销售端对生产端信息断层问题。以消费需求带动生产端改革,用数据全程管护,改善生产端种植技术,生产出更适合消费市场的产品,实现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利用数字管理平台,试点开展供应链金融,为种植大户、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提供无担保抵押融资,推进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培育一大批创业企业。


第五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集聚创新资源


(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引育高端研发人才。着力高端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区级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适当向农业科技领域倾斜;鼓励柔性引进高端研发人才,支持在永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每年予以适当工作经费补助;依托市、区级各类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鼓励中青年专家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与永川区各镇(街道)开展产学研合作,区级财政给予专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创新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到2025年,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2000万元,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贷款13000万元,为企业提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7500万元。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联盟,以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深化集产学研推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加快在品种选育、技术创新、机械装备等领域取得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农业科研成果。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重点开展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与科学知识普及行动,积极与区级、镇街等相关部门沟通对接,选派科技特派员下乡入园进企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围绕食用菌、茶叶、花椒、特色水果等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咨询服务。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人才培养。“十四五”期间,每年精准选派区级科技特派员50人次以上、技术人员进村入户30名以上、培训庄稼医生6人次以上、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0次以上、推广实用技术15项、引进和转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项、服务经营主体20个以上。

强化双创人才培养。组建创业指导师志愿团,根据创业项目需求为创业者提供农业产业创业项目评估、开业指导等服务,实行结对帮扶,传授创业经验。充分发挥好两个农业科研院所、文理学院及一批职业技术院校的优势,探索实行“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的分段培养模式,着力打造乡村“双创”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依托现有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创新创业指导师、农民创新创业辅导员培训,广泛组织农民创新创业、技术能手、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创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实施返乡下乡创业培训专项行动和育才强企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创业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遴选100个左右企业及团队进行重点培育孵化,根据企业规模、项目前景、团队实力等评定为头雁、雨燕、雏鹰等三大类型,形成示范带动、典型引领的发展态势。到2025年,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

(二)推动农业科创平台建设

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依托黄瓜山、圣水湖、八角寺、九龙河四大现代农业园区,做大做强“吉之汇”、“永川秀芽”众创空间等农村创业孵化平台,重点打造一批“工程技术中心”、“科技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等,拓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继续实施食用菌、豆豉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茶叶研究所、西南大学生物技术研究院提档升级建设,做大做实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统筹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围绕创新链设置政策链,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和活力,引导企业创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模式。到2025年,提档升级食用菌、豆豉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茶叶研究所、西南大学生物技术研究院,组建茶叶、食用菌、豆豉产业联盟,建立综合试验站5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50个,专家大院5个。

加快建设双创平台。加快推进返乡创业园区、星创天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建设,为返乡创业企业提供运营载体平台。持续推进专家服务基地建设,在市、区两级乡村人才振兴试验示范镇(街)、村设立一批科创服务中心,为乡村振兴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为返乡创业提供人才支撑平台。开辟设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中心”“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建立返乡就业创业农民工数据信息库,与重点用工主体建立用工沟通联络机制,搭建市级、区县级劳务供需对接平台,为返乡创业提供人力资源流通平台。

对标园区发展趋势,推动打造一批不同终端业态的“科创农庄”等标志性应用场景,为永川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提供展示平台。围绕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瞄准永川一二三产业融合,到2025年,建设完成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科技园并投入运营,打造10个左右的“科创农庄”,形成具有永川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集中示范标志性场景。

(三)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全面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加快与重庆文理学院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将其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科创资源“极核”。全力推动要素市场配置,打通成果供给通道,出台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政策,引导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紧扣永川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需求,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活动;建立科技成果库和技术需求库,通过广泛开展展示交易、供需对接、金融资本等市场化配置机制,引导更多的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项目落地到乡村;全力加强技术集成创新,释放成果供给活力,组建多学科、产学研联合的创新团队,搞好“六新”技术示范推广,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模式,组织科技创新团队入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服务,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指导直接到人。到2025年,在永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拳头产品,成果供给实力和供给质量得到显著增强。

精准构建技术服务体系。围绕“一带两区五片”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校院地企开展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联合攻关,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带动传统农业技术提档升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研部门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创新成果转化方式,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双创示范基地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村承包地流转到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助力农业“四新五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着力引进科技创新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投风投机构,持续壮大园区科技创新实力。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业务,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作用,支持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研发机构及企业提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到2025年,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70%、75%以上。


第二节 聚焦主导产业


(一)发展壮大园区主导产业

茶叶产业。按照“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茶旅、茶艺、茶展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加强研发和品牌管理力度,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以云雾山、阴山、箕山、巴岳山、黄瓜山为重点,打造万亩茶叶基地片区,结合茶叶观光,开展茶叶博览、茶园科普、茶园观光、采摘体验、休闲体验等活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茶叶产业发展与休闲农业旅游协同发展。加强低产低效改造,以无性系良种育苗移栽为主进行低产茶园改植换种,成片改造、规范管理,逐年淘汰低产低效茶园,努力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建成万亩连片示范茶园1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由“一个平台、一个系统、一个中心”构成的智慧茶园示范区500亩。强化产业加工能力建设,建设茶叶加工厂5座,年加工能力提升1000吨。完善市场销售流通渠道,在永荣镇、协信长乐坊等镇街建设鲜叶市场1个,干茶交易市场1个。建设成为全国早市名优茶生产基地、全国茶叶生产优势区、中国名茶之乡、重庆市茶叶生产示范区。到2025年,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种植产值8亿元,年产干茶1.2万吨,经过精深加工,新增产值30亿元。

食用菌产业。以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内五间、何埂、仙龙等镇为重点,主推秀珍菇、香菇、茶树菇、双孢蘑菇4个品种,重点打造“永川香珍”品牌,积极推动食用菌生产向工厂化和产品深加工转型,完善“菌种培育、基地建设、科研开发、加工和销售配送”于一体的产业链条,积极实施食用菌休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拓展观光食用菌产业。到2025年,培育大型龙头企业10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10个、食用菌家庭农场200户。建设菌种研发繁育、原料生产供应、工厂化生产、产品深加工等4个基地,全区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2亿袋,总产量达到10万吨,食用菌产品加工比重达到5%以上,总产值15亿元。创造1万农村人口就业机会。并将永川建设成为重庆食用菌产业集聚区。

特色经果产业。按照“调结构、扩基地、突特色、树品牌”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一早两晚一特4类经果。加强黄瓜山脉沿线区域为主的南方早熟梨品种结构调整,到2025年,早熟特早熟梨和中熟梨比列达到5:5。加强以朱沱和松溉为主的龙眼荔枝品种结构调整,高接换种原有龙眼劣杂品种,新建一批以妃子笑、带绿、景岗红糯等品种的荔枝基地;逐步推进以临江河、圣水河、九龙河、小安溪河等流域为主的晚熟柑橘种植结构调整,高换原有劣杂果园,增加早熟、晚熟品种,形成柑橘错季发展格局,到2025年,早中晚熟柑橘品种比例调为1:4:5。在黄瓜山、石笋山等旅游观光休闲区域和主要干道两边区域发展李、桃、蓝莓、猕猴桃等一批特色小水果,持续推进以李、桃、蓝莓、猕猴桃等特色小水果为主的观光采摘体验园建设,提升特色经果产量和品质。到2025年,全区经果总面积25.3万亩,总产量20万吨,总产值10亿元,采用冻干、真空烘焙等技术,加工特色经果休闲食品,产值10亿元。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以三教工业园为核心,发展豆豉加工基地,把振兴永川豆豉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豆豉加工企业向食品工业园集中、豆豉原料基地向加工区集中,加强产业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完善集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夯实豆豉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提高豆豉生产加工能力,深度挖掘“永川豆豉”地理标志品牌价值。以板桥食品工业园区为依托,围绕花椒、生姜及辣椒,按照原料基地本地化,进一步整合有利资源,按照环保要求,高标准规划产业发展,以推动调味品产业发展为牵引,积极发展火锅底料、豆瓣酱、酿造酱油、酿造食醋等与豆豉相关的酿造调味品产业,进一步提高调味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大力推动以板桥镇为重点的调味品原料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豆豉年产量达到10万吨,花椒、生姜及辣椒等调味品种植基地达到9万亩,实现豆豉及调味品50亿元。

(二)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

全域推进丘陵山地“宜机化”改造。统筹衔接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宜机化”改造,优先在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区域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采取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等措施,改善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实现100%的地块机器能穿梭自如作业、100%的农作物机械操作。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和确权颁证制度,加快推动集中连片和整村整镇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建设整村整镇万亩级“宜机化+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农田宜机化改造面积达到20万亩。落实设施农用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电等相关政策,支持农机服务组织生产条件建设,改善农机作业配套设施条件。强化农机农艺融合,结合特色高效产业,加快选育和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的品种,促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以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围绕耕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和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提高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扩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等领域拓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加快实现全部农事目标、农事活动、农业区域的农业机械化应用。到2025年,实现农业机械化耕种收面积达到400万亩次,农机总动力达到6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园区规范化农机合作社达到80个。

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抓紧编制园区“十四五”及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更加精准落实落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聚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油产业和蔬菜产业种植区等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内容,加强建设管理,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按照“五统一”要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并结合园区农业机械化,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宜机化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农业节本增效。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落实各镇(街)设施管护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坚持新建与改造并重、建设与管护并重,依托重庆市农田建设“一张图”管理平台,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动态监测监管,加强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和全程管理,落实建后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高标准农田改造更新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作用。按照耕地质量提升与基础工程同步建设、田间监测体系与配套设施同步完善、推广农业新技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实施的原则,到2025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45万亩,其中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万亩、冬水田蓄水示范5万亩以上,启动1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三)持续推进品牌农产品IP化

加快选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强与重庆市农科院、西南大学等院校合作,重点围绕粮油、水果、茶叶等产业,大力推进优质粮油品种推广,加快果树、茶树品种改良以及新产品研发,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促进优质品种规模化生产,为区域农产品品牌化、规模化奠定基础。

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在现有《永川区农业标准汇编》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修订农业标准及规程。围绕特色高效产业,以“三园两场”创建为抓手,建立健全集产地环境、安全控制、种苗繁育、生产规程、产品加工、等级分类、产品包装、仓储物流等产前、产中、产后于一体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强化投入品监管,以茶叶为重点,开展低毒生物农药试点1.5万亩。深入开展农药残留超标、兽用抗菌药滥用、水产品非法添加等专项整治。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快与市场准入制度有效衔接。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强化追溯点建设,鼓励镇街监管机构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主体上线应用,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全部纳入追溯管理。到2025年,力争建设“三园两场”10个以上,建设镇街标准化农产品检测室累计10个,建设追溯示范点50个以上,主要农产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32.5%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健全农业品牌体系,以“永川秀芽”、“永川香珍”、“黄瓜山梨”、“五间西瓜”等为重点,做大做强黄瓜山梨、永川莲藕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持续推广永川秀芽区域公用品牌,复兴“永川豆豉”等传统老字号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除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外,充分利用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线下运营店、电子商务等平台,办好永川秀芽第五届斗茶大会、川渝农产品博览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美誉度和综合附加值,提升品牌知晓度和知名度。继续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深挖特色产品集中发展。加强与区域性公共品牌相互配合,协同发展,推广有潜力有价值的本地市场品牌。“十四五”期间,新增“三品一标”产品认证100个,培育区域公用品牌1个、市级名牌农产品1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以上,园区品牌农产品年销售收入达40亿元。


第三节  培育创新主体


(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依托永川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持续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建设。引导农民合作社依法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规范理事长选聘程序和任职要求,明确其工作职责。严格依法开展农民合作社登记注册,对农民合作社所有成员予以备案。指导农民合作社认真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合理配备财务会计人员或进行财务委托代理。推动农民合作社财务和运营管理规范化,建立农民合作社发展动态监测机制。围绕产业开展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技术服务指导和经营管理咨询服务。到2025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

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强化家庭农场指导服务扶持,完善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合理确定示范家庭农场评定标准和程序,加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力度。引导家庭农场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开展标准化生产,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自建或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共建集中育秧、仓储、烘干、晾晒以及保鲜库、冷链运输、农机库棚、畜禽养殖等农业设施,开展田头市场建设。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互联网应用水平,推动电子商务平台通过降低入驻和促销费用等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组织开展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宣传推介一批家庭农场典型案例,树立一批可看可学的家庭农场发展标杆和榜样。到2025年,新建家庭农场200个。

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鼓励企业挂牌上市,打造知名企业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将标准化、品牌化贯穿于企业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推行企业标识、产地标识和品牌标识,提升乡村产业质量水平和品牌效益。加强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围绕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技术装备、企业管理、典型模式等,对各级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开展交流研讨,帮助龙头企业负责人开阔视野,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

(二)全面强化产业联盟

构建产业联盟基础环境。一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联盟信息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政策信息、人才信息科技供求信息、科研设备信息数据库,建立联盟基础数据库,加强信息对接。举办各类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会、企业需求对接会、专家沙龙等活动,架起双方信息传递、沟通的桥梁。二是搭建成果交易平台。积极引入技术交易机构,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建设,通过虚拟市场、网上市场等形式,拓展市场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三是搭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与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积极发挥各类中介机构在产业研究、企业宣传、项目策划、产品申报和产权交易的服务功能,为产业联盟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促进农业产业联盟。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升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强化家庭农场生产能力,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发展“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织模式。健全资源要素共享机制,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联合体资金内部有效流动,促进科技转化应用,加强市场信息互通,推动品牌共创共享,推动联合体各成员融通发展。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提升产业链价值,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互助服务,探索成员相互入股、组建新主体等联结方式,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围绕主导产业,进行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种养加一体化布局,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推动科技、人文等要素融入农业,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体验农业、康养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统一技术标准,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引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品牌意识,鼓励龙头企业协助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到2025年,新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新发展1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

(三)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一是加大以田间路系、水系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建设力度,对农业种植用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加快发展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提高种植效率。二是扶持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奖补、利息补贴、信贷担保等扶持政策,解决服务主体设施建设中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农资供应、良种繁育、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加工储存、废弃物处理、生产托管等生产性服务。大力培育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四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引导不同类型服务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持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尤其要强化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供给。五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共品牌,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云平台。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综合配套服务。到2025年,新组建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5个。

(四)扎实推动“三社”融合试点

坚持联合合作、融合发展,发挥好供销社服务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优势、信用社金融优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基层供销社改造建设,支持其联合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开展“村社共建”,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综合服务社,加大信用社涉农金融服务力度,采取股份合作、生产合作、服务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在永川“十里原乡”现代农业园区进行“三社”融合试点示范,强化“三社”组织形态、生产经营、利益联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有效融合,鼓励“三社”加强资金、产权、服务、人才等方面联合合作,共建项目、共做产业、共享成果。到2025年,园区“三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第四节  融合发展


(一)推进城乡融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制度,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丰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开展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建立健全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办法。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健全农村用地保障机制。到2025年实现园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80%以上,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55%以上。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培育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利用“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共同开发经营闲置资源,开展“技术+资金+村集体”合股联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发展物业经营,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增加创收。支持村集体承接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服务,以及道路养护、公路绿化、环境卫生等农村公共服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到2025年,培育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50人,实现集体资产达500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组织1个、集体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组织10个。

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普惠性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工程,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加强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农民信用联保制度和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街”创建。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培育一批国家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大力推广“政银保”模式,探索开展“农业保险+”。到2025年,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28亿元,试点开展规模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

(二)促进第三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产业融合,推进产业延伸。以“农业+”为载体,探索“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商贸流通”、“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和“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乡村)旅游”等发展模式,深度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传统手工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养生养老、生态餐饮、农村物业管理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多业态发展。以板桥食品工业园为核心,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食品工业园集中,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布局。要构建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促进产业延伸。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打通从农产品生产延伸到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形成产业体系。以重庆茜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集茶多酚电子雾化器研发、推广、销售、服务于一体,延长产业发展链。依托区级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工业品网销基地,构建“区-镇-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推进“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种植基地+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物流运输”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产城融合型示范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积极培育观光农业、共享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订单农业等新业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新增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5家以上。新建或改造镇(街)农贸市场(含城区菜市场)10个,创建镇(街)商贸综合服务中3个,培育有效农产品电商主体200个以上,网上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主体1个以上,全面完成“区-镇-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构建。

做精做优乡村旅游业。依托永川区乡村自然生态、林盘聚落及现代农业园区等资源优势,按照“一环、两区、四组团”乡村旅游总体布局,结合“乡村时光”旅游品牌,挖掘本土地域文化,打造西南地区知名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稻作文化、乡贤文化及民风民俗,实现健身、养生、养老、科普研学、美食购物、生活体验等多功能多维度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乡村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商品。重点打好“乡村”牌,做好“旅游+农业”文章,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引领,扶持发展特色旅游镇、特色旅游村和“乡村时光”示范点,依托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特色民宿、森林人家、休闲农庄、乡村酒店,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林家乐等,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链。遵循“数量适度、布点合理、市场配置、效益兼顾、满足需求”的原则,推进乡村加油站建设,切实解决自驾游“加油难”问题。强化“农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融合,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规范化,完善接待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开展乡村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到2025年,园区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600万人次,实现旅游年收入100亿元;特色旅游小镇达到3个,精品民宿达到5家。

(三)加快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充分发挥永川区成渝双城经济圈“西向支点”优势,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唱好“双城记”,体现建设“经济圈”中新担当、实现新作为,根据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十大举措,按照资源共享、产业协同、错位发展、产业链互补原则,强化与周边泸州、内江、自贡以及荣昌、铜梁、江津等地协同发展,合作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及产业发展现状,共同推进优质高产高效粮油保障基地以及柑橘、龙眼、茶叶、蔬菜、花椒等特色经作产业带建设,加快现代蚕桑基地、荔枝龙眼出口基地等项目落地,推进蚕桑1000亩核心种植区、50万亩荔枝龙眼出口基地建设,共同助力打造成渝地区区域品牌特色农产品。与泸州共同组建智能装备、大数据、长江上游晚熟龙眼、茶叶产业联盟,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地域产业品牌,深化配套合作,共建产业集群;依托园区优势,携手泸州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科协共同体,融入成渝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积极落实《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泸内荣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永西泸东双城经济圈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吉安等西部六镇与泸县立石等东部五镇企业交流合作、产业协作互动、文旅融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共建,探索跨省市区域协同机制,建立旅游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努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第五节  绿色发展


(一)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保水保肥和控污修复,提高耕地等级,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按照“每10万亩耕地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要求,健全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探索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模式,完成土壤质量变更调查与质量等级评价,不断丰富和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发展转型,实施循环利用、生态固埂、果肥套作、地力提升工程,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多措并举保护提升耕地产能。全面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的动态监测。“十四五”期间,持续加强耕地质量监管,加快完善耕地质量检测网络,加密监测12个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到2025年,园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实现95%以上。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强农业取用水计量在线设施建设,实施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全面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强化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推广,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农耕农艺节水措施和地膜覆盖技术等综合集成示范,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项目法人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

(二)推进绿色清洁生产

进一步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秉持“生态环保、绿色发展、循环养殖”的发展理念,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深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构建种养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导规模养殖场优化布局,完善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设施,大力提高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探索建立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化机制。加大“低小散”企业整治力度,实现行业结构合理化、区域集聚化、企业生产清洁化、环保管理规范化。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要求,用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招牌,以耕地地力评价和测土配方为依托,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为目标,加快推进测土施肥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加大配方肥和商品有机肥推广力度,重点做好茶叶、水果等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采取农作物生长关键时刻集中施药措施,实现农药化肥用量持续平稳下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园区化肥利用率达到41.5%、农药利用率达到41%,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41%,绿色防控率达41%,实现使用量每年下降0.2%。

(三)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

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突出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等“五化”利用,培育壮大秸秆产业化利用主体,开展区域性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集成推广经济适用的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结合土壤有机质提升、化肥减量化行动等,加强秸秆就地还田利用。积极推进农资废弃物回收利用,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加快标准地膜推广应用。建立农资包装废弃物贮运机制,回收处置农药、化肥等农资包装物。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各类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六节  智慧发展


(一)推动区块链+农业应用推广示范

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研院等单位重点打造的“1链3e数字化共享平台”推动永川区各类农业园区(基地)、品牌农产品、特色产业、骨干企业上链,广泛运用基于区块链+的“七星评价系统”作为全链技术服务体系和数字化测评工具,助推农业园区(基地)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面建成重要领域数据资源库,建成区块链农业共享平台1个,实现永川区10个农业园区(基地)、100个品牌农产品、10个特色产业、100个骨干企业上链,实现80%以上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二)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

建设永川三农大数据库。依托重庆云谷,借助园区聚焦打造重庆市最具规模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之势,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加速推进智慧城市核心平台及应用建设,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与镇街、村居信息化发展一体推进;依托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和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实现涉农数据共享交换,适时推动涉农主题数据库建设,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智慧茶园建设,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建设“全息数据可视平台”,重点打造数字农品。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农业智能应用,提高益农信息社的“软实力”,加强管理人员业务技术培训,积极鼓励农产品电商发展,发挥现有的物联设备、技术,做好农业生产的监测预警;积极开展“智慧茶园”、“智慧果园”、“智慧食用菌生产线”建设,依托重庆市茶叶研究所以及与泸州共同组建的长江上游晚熟龙眼、茶叶、食用菌产业联盟,运用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围绕茶叶、水果及食用菌标准化种植、肥药施用、采摘、生产加工等产业各环节,实施茶叶、水果及食用菌全程数字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统筹推进“互联网小镇”、“免费无线局域网”、“智慧小镇”等建设工作,启动农村区域5G基站建设,促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政务服务、综合治理等水平稳步提升。到2025年,建设2个智慧果园、2条食用菌智慧生产线、1个食用菌专家服务中心,互联网镇1个、互联网村10个,打造数字农品示范基地1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3个,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

依托区级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工业品网销基地,加快推进覆盖园区的快递集散中心建设,构建“区-镇-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解决农村物流“最初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特色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依托吉之汇“全国农贸联盟骨架网+供应链全网直供平台”两大载体,借助五间西瓜、黄瓜山梨、食用菌等本地特色农产品种植优势,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建立本地特色农产品数字云仓,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强化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销售和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供应链各个环节,加大线上渠道销售,以“吉之汇”农贸城为龙头,集中打造有实力、有带动力的本土电商平台,壮大一批农村电商主体,建设一批电商综合服务网点,探索社区电商、社交电商、旅游电商等新销售模式。加快推进“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种植基地+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物流运输”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推动小微农产品生产主体与各类电商大平台的低成本精准对接,培育有效农产品电商主体500个以上,网上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主体1个以上,重点扶持2-3个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运营公司开展网销农产品开发,培大做强3至5个适合网销的特色农产品品类,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7.67亿元。


第七节  培训职业农民


(一)加快建设农民培训基地

完善职业农民制度,进一步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引导鼓励青年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主力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区域职教中心、农机校、水电校等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以及石笋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打造农民信息化平台。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优化提升农业职业教育,在区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服务乡村振兴相关专业,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定向培养一批领头人。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创新培训组织形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到2025年,新建1-2个市级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1-2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二)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创新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措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工人、雇员、农村经纪人、村级动植物防疫人员、农机操作员以及从事乡村旅游及农村电商的人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推进两个农业科研院所、文理学院及一批职业技术院校涉农专业设置调整,鼓励增设涉农专业,大力开展农科生培养,构建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农村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因材施教进行课程设定,开展人才评价与认定工作。运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创新在线培训、管理考核、跟踪指导服务等新型人才培养和服务方式。制定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产业人才培训体系,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立职业培训需求库,积极构建“技能提升+学历提高+职称评定”的职业成长通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到2025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0人,培养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人才1000人。

加强农村经纪人培养和管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乡村建筑工匠、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等专业人才,培养农产品经纪人,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搭建平台,为农民增收致富培养合格人才。培育农村电商经纪人,指导农村电子商务领域创新创业,鼓励涉农加工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社骨干、种养大户、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以及有电子商务基础和市场营销能力的返乡创业青年帮助周边群众通过电子商务致富,对优秀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给予奖励。培育农村劳务经纪人,通过集中培训、理论辅导、座谈讨论、典型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农村劳务经纪人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化、组织化、规模化转移就业。

(三)完善职业农民评价体系

坚持深化改革、多元评价、科学公正、以用为本,形成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发挥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加强人才动态评估,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计划设置静态评估指标与动态评估指标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简便实用的指标体系,强化考评结果的应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分级分类认证标准,重点建立高、中、初级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机制,落实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政策,保障创新创业人员职称评定权益。开展外经贸政策、英语和管理专项培训,培养一批懂农业、懂外事、懂外贸、懂外经、懂外语的外向复合型农业人才。


第八节  加强国际国内合作


(一)建设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

围绕永川区域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园区建设,完成口岸通道建设、通关服务、检验检疫、金融保险、国际化人才培育等相关政策及制度创新,优化农业对外投资合作布局,强化对外投资抓手,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涉农跨国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加快国际领先技术“引进来”,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依托龙头企业,以永川为中心打造对内服务西部省市、对外辐射东南亚及欧洲的茶叶进出口集散基地。积极推动茶叶所永川综合性试验基地、现代农业园区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院部)改造升级,密切与地方政府及国内外组织合作,在秀山、万州、武隆、石柱、宜宾、泸州、自贡等茶叶主产区,新建一批功能突出的专业性试验基地,形成布局合理、基础设施良好、创新能力较强的对外开放试验基地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的农产品贸易对接,探索“金融+”“物流+”“科技+”等农业合作模式创新,推动开展一批双边农业创新试验与应用示范亮点工程。引进中科、中荔、中化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到园区建设高标准产业基地,建立农产品进出口合作通道,打造一批中外农业合作项目亮点工程。到2025年,构建形成园区现代农业整体实力、产业竞争力和开放合作水平大幅跃升,农业综合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再上新台阶,现代农业科技、种业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聚焦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依托在永涉农相关高校院所在农业科技研发和人才培育的优势,引进先进办学理念,推动与美国、英国、日本、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合作,深化永川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国际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永开展学术交流与深度合作,积极主办(协办)和参加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活动;加大对青年科技人员交流学习的支持力度,多方面争取资金资助,拓宽青年科技人员培训渠道;继续开展园区内学术交流报告活动,增强科技人员更新知识的紧迫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速为永川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涉农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加强外资招引力度

引导外国企业进入西部市场。搭建农业招商引资平台,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涉农项目策划,完善重大乡村振兴招商引资项目库,多形式、多平台开展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扩链、补链、强链,重点引进市场行情好、与永川资源禀赋匹配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强区县互动协作,主动联系驻成渝两地领事馆,加强驻外地商会和外省(自治区、直辖市)驻渝商会、涉农协会、农业企业沟通协调,营造纵横交错、政商互动的开放合作网络化生态。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实打实对接、点对点洽谈。积极创造条件,以技术合作为基础推动外资项目引进,提升农业农村对外开放水平。


第六章  健全机制


第一节  健全动力机制


构建“内生性动力+外生性动力+联动性动力”的多元动力机制,激发园区内各参与主体的能动性,保障要素供给。

构建内生性动力机制。以园区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本目标,进一步挖掘现有各种载体、业态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制度保障和精准施策,进一步激活高校、科研院所、市场主体中科技人才科研与开发的源动力。

构建外生性动力机制。一是积极借力国家战略规划,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格局,大力承接成渝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二是加快注入产业振兴外部资源,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产业加速集聚。瞄准头部企业,加大产业链缺失环节的招引;聚焦六类500强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环节;精准对接行业领军企业,不断推动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构建联动性动力机制。鼓励和支持园区内各参与主体建立多种形式的产业联合体或新型研发机构,形成“群龙共舞”的发展新格局。支持市场化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产业联合体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建立产业化联合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各参与主体在产业链中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分工和定位,引导和鼓励长期稳定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第二节  健全协同机制


发挥管委会统筹指挥职能,强化深度融合、协同多方联动,进一步聚合科技研发、平台要素、市场主体等多种优质资源,整合利用创新链,推进产业跨界融合。

做好系统谋划。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规划园区“十四五”发展蓝图,立足区域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多元化布局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加强园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组织聚集企业、高校和涉农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寻找各主体的利益均衡,建立产学研平衡机制和产出链的利益联动机制,推动各个创新主体实现深层次上的融合互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做好政企民协同。建立健全“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市场为纽带、项目为载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并完善园区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有利于推进园区建设的长效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

加快协同共建。围绕市场需求导向,不断完善创新链、锻造人才链、优化供应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与区域内外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加强产业间跨界融合,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加快技术转移、技术创新步伐。

加强“区+地”协同。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充分运用成渝乡村振兴战略联盟资源优势,加强与各地农业产业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增量、交流互通、共享共赢。


第三节  健全共享机制


大力巩固园区内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构建发展共同体,加强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涉农项目的策划研究和整体谋划,为园区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构建园区发展支持系统。以服务园区需求为导向,构建产业生态+人文生态+“云”服务生态,推进政策和相关系统集成和配套,提升和改善区域农业大数据系统、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金融支持系统,鼓励区内各类合作主体搭建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于一体的农商互联体系。

推进多方资源链接。充分利用园区高校的海外合作资源和校友资源,帮助吸引更多的知名企业来永投资创业和建立联合创新中心等合作载体,通过项目合作、平台共建等共享方式,促进科研成果在永转化。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平台,推动高端项目落地转化,加强与国际高端资源、“大院大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到区内进行转化。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大力巩固与区内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推动区校合作载体建设,特别是共建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新型研究院、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大力培育战略新兴平台,推动融合项目示范先行,依托重庆茶叶研究所等涉农研发平台,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高新技术融合创新,集成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结合“新基建+高品质科创空间”发展机遇,打造新兴研发平台,推动新一代融合项目在永落地示范,引领农业未来新发展。


第四节  健全投入机制


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机制,建立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等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资金的投资体系。

加强财政资金支持。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策划更多优质的涉农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等重大专项,获取更大力度支持。二是推动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改革。以股份、基金、购买服务、担保、贴息等方式加大向科技创新、品牌营销、创业孵化和农村电商、农产品物流等重点领域投入财政资金,扶持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三是建立政府层面的融资风险共担和防控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层面的风险补偿基金,激发金融机构参与涉农项目的主观能动性,提振银行、担保公司、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的信心和积极性,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建立政府层面的风险预警防控机制,以农业融资“降门槛”为核心,积极引导银行、保险、担保及其他金融资本创新金融支农产品,推动金融支农再延伸。

引导社会资本加入。充分发挥好区级现有政府引导基金、国有投资平台的引导、带动和放大作用,探索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公益创投基金模式,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积极发挥在资源配置中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国有平台公司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提标扩面深入推进农业设施及地上种植物登记抵押融资,建立健全登记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登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机构放贷支持力度,完善农业设施及地上种植物抵押登记贷款扶持机制,建立农村土地、农业设施及地上种植物流转交易及抵押处置机制,切实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地上的投资经营权益。

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纽带构建投入机制,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优化农村金融供给模式,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构建涉农项目在土地指标、产权抵押、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叠加放大和风险分担,推动农村金融实现供需匹配,满足更多优质涉农项目的资金需求。


第五节  健全评价机制


对标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规划任务要求,围绕目标导向,强化工作的考核评价。

推行“责任清单”。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建立以绩效考核和效果评价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由园区制定建设“三图一表”并动态优化,进一步精准产业定位、明确发展重点、找准发展方向。

建立重点任务专项督导考评机制。聚焦重点任务,建立专项督导考评机制,针对具体项目下深水、破难题,高效率推进项目的落地、见效,将乡村振兴任务项目化、指标化、责任化,层层分解落实,加大调查督查力度,强力推动工作落实。加强检查考核建立健全体现园区建设工作实绩的科学评价体系,完善相应统计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统筹园区发展成效与综合考评挂钩,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园区发展评价体系,适时发布“发展指数”。

推广应用数字化督导考评工具。基于区块链+农业应用,构建“七星评价系统”,作为园区必要的全链技术服务体系和数字化测评工具,为园区诚信体系和征信体系方面提供真实、有效、不可篡改的可信数据及信息,推动农业产业功能区形成数字资产包,提升督导考评的智能化水平。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


进一步凝聚主导产业,加大涉农高新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业主)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机构,支持有一定科研实力的企业承担各级政府下达的科技计划任务,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其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和开展科研活动。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建立并保持与农业发达地区高校院所的技术合作关系,根据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需求,采用技术入股、委托创新、建立科技人才兼职制度,开展对口研究,做到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建立园区统一的信息平台、交易平台、成果平台、专家平台,实现园区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开展技术、成果、市场、信息共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新业态培育、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创新。


第二节  激活土地要素资源


根据园区发展实际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坚持保护耕地、集中集约用地原则,加强土地上市和市场监管,园区建设项目实施点状供地,点状布局,按建筑落地面积进行开发。主体项目周边用地保持原貌的情况下,采取分散化块、点状分布的方式“点状供地”,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的精细化、精准化、集约化程度。投资强度与供地面积、税收贡献与土地价格双挂钩,统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改革,推进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盘活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别对集体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进行盘点登记,让集体资产成为“明白账”。在清产核算的基础上,将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积极建立起资产股权登记制度,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健全资产经营、议事规则、民主管理等制度,做实集体经济组织。


第三节  完善产业支撑政策


靶向“科技加资本、产品变礼品、品牌变名牌、生态换业态、业态加运营”,建立两图一表、产业扶持政策。一是优化产业引导扶持政策。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台财政扶持、科技创新、产业提质增效、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产品精深加工、人才引进等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产业引导扶持政策。二是建立并动态调整“两图一表”。围绕主导产业重点细分领域,对“两图一表”进行再梳理再校准再聚焦。


第四节  优化园区营商环境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区域互联互通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范围。优化创业服务水平,切实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促进各类资源信息交汇集聚,服务大众创业。营造农村创新创业浓厚氛围。重点鼓励返乡创业项目纳入招商引资项目,强化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产权登记抵押贷款力度,推行农业设施及地上种植物登记抵押融资试点工作。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向创新要动力,抢抓新机遇、拓展新空间、闯出新路子,让企业(业主)精准享受到园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带来的高效便利。


第八章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投资估算


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概算包括基地建设、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农业新业态、品牌培育、科技支撑、组织方式等投资估算。具体投资估算表如下:

表8-1 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项目投资估算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地址

项目投资(亿元)

1

基地建设

茶叶基地建设

良种茶基地2万亩,改造老旧茶园0.5万亩。

相关镇街

1.38

2

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

建设出菇房150000m2、料场20000m2、冷藏库3000m2。

相关镇街

1.00

3

调味品基地建设

新建调味品原料基地1万亩。

相关镇街

0.80

4

旅游商品基地

继续打造永川豆豉博览园、宝峰新街、来苏旅游小食品生产基地、盐白菜生产基地、健康醋生产基地等旅游商品基地建设。

板桥、宝峰、来苏、松溉

0.77

5

整村整镇万亩级“宜机化+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农田宜机化改造要求,建设整村整镇万亩级“宜机化+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农田宜机化改造面积达到10万亩。

相关镇街

1.00

小计

4.95

6

设施装备

“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

新建通组公路100公里,新建人行便道20公里。

相关镇街

0.65

7

灌区续建工程

在上游、卫星、江永、新桥、双河口、花滩、跃进、邓家岩、青峰、关门山灌区实施续建配套改造工程。

相关镇街

1.00

8

乡村信息化工程

建成“移动互联网村”10个,“互联网小镇”1个。

相关镇街

0.30

9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新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

相关镇街

0.70

10

镇街物流配送站点

积极实施镇街物流配送点建设,提供仓储配送、运输组织、快递收寄、电商服务、信息采集等基本功能服务。

相关镇街

0.30

11

乡村快递服务网点

加快乡村快递服务网点,提供快递收寄、电商服务、信息采集。

相关镇街

0.10

小计

3.05

12

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

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2家,建设茶加工厂5个,实现茶叶年加工能力提升1000吨;建设菌种研发繁育、原料生产供应、工厂化生产、产品深加工等4个基地,食用菌年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建设豆豉加工基地5个,豆豉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

相关镇街

1.00

小计

1.00

13

农业新业态

田园综合体建设

继续打造茶山竹海茶竹共生田园综合体、黄瓜山百里果乡田园综合体、十里荷香田园综合体、情山圣水田园综合体。

茶山竹海、南大街、青峰、来苏、板桥、金龙、大安、何埂、五间

4.00

14

禾木花卉主题游项目

实施茶竹文化、桢楠、彩林、水稻、高粱、盆景等6种禾木类5个项目,以及梨花、桃花、樱花、李花、荷花、油菜花、茶花、葵花、菊花、玫瑰花、百合花、牡丹花、佛花等12种主题花卉7个项目。

相关涉旅镇街

0.36

15

蔬果采摘游项目

实施梨果、桃子、蓝莓、草莓、杨梅、龙眼、西瓜、柠檬、柚子、李子、黑莓等12种特色水果类9个项目,以及莲藕、蘑菇、萝卜、生姜、马铃薯、时鲜蔬菜等6种特色蔬菜类3个项目。

相关涉旅镇街

0.24

16

特色民宿

继续实施诺思农庄、来苏林盘聚落、邓家大院、黄家农庄、石笋山归原居、松溉古镇等特色民宿建设。

南大街、来苏、板桥、何埂、松溉

0.75

小计

5.35

17

品牌培育

永川豆豉

完善集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夯实豆豉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提高豆豉生产加工能力,深度挖掘“永川豆豉”地理标志品牌价值

食品工业园

0.50

小计

0.50

18

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工程

在科技生态城建设渝西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启动茶叶研究所、特色作物研究所搬迁工程,建设西南大学生物技术研究院。提档升级食用菌、豆豉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茶叶、食用菌、豆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综合试验站5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50个,专家大院5个,实施重大研发项目8项。

相关镇街

3.00

19

智慧农业建设工程

推进智慧城市核心平台及应用建设,推动涉农主题数据库建设,实现涉农数据共享交换,加大农业智能建设,推进农业智能应用,重点实施茶业产业大数据系统建设,建设2个智慧果园、2条食用菌智慧生产线、1个食用菌专家服务中心,以及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建设“全息数据可视”、“茶单品大数据汇交、服务、共享平台”。培育有效农产品电商主体100个以上,网上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主体1个以上。

相关镇街

0.20

20

科技特派员工程

每年培训区级科技特派员50人次以上、选派技术人员进村入户30名以上、培训庄稼医生6人次以上、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次以上、推广实用技术15项、引进和转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项、服务经营主体20个以上。

相关镇街

0.15

小计

3.35

21

组织方式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722户。其中:新培育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2家;新发展区级龙头企业10家;新发展种植大户200户;新发展家庭农场100家;新成立农民合作社100社。

相关镇街

1.00

小计

1.00

合计

19.2

计划总投资19.2亿元,其中申请上级资金11.52亿元,本级资金1.92亿元,企业自筹5.76亿元。


第二节  资金筹措


经测算,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基地建设、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农业新业态、品牌培育、科技支撑、组织方式等方面规划实施项目21个,投资总额估算为19.2亿元。其中上级财政资金投入11.52亿元,占比60%;本级财政配套资金1.92亿元,占比10%;业主自筹资金5.76亿元,占比30%。

资金来源

投资金额(亿元)

投入占比

上级财政资金

11.52

60%

本级财政资金

1.92

10%

业主自筹资金

5.76

30%

合计

19.2

100%


第三节  效益分析


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带动永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孵化出具有超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永川、重庆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源。预计可形成以下效益。

(一)经济效益

通过5年建设,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成为重庆市永川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园区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收入、第二产业收入、第三产业收入,合计可实现年收入208亿元。

第一产业收入:28亿元。到2025年,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产值8亿元;园区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2亿袋,总产量达到10万吨,产值10亿元;园区水果总面积达26万亩,年总产量20万吨,产值10亿元。

第二产业收入:80亿元。做大“永川秀芽”品牌影响力,深度挖掘“永川豆豉”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利用好“重庆火锅”品牌优势。到2025年,茶叶粗加工精深加工产值20亿,豆豉及调味品产值50亿元;特色经果精深加工产值达到10亿元。

第三产业收入:100亿元。园区以产村融合建设、休闲观光乐园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为核心,丰富园区业态,带动农户开办农家乐、商超、民宿等业态,做大休闲旅游产业。

(二)社会效益

园区社会效益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茶叶、水果、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在保持永川区传统茶叶、水果、食用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产业现代化含量,促进茶叶、水果、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紧跟市场”的转变,在产业结构、产业需求方面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通过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土地流转、鼓励规模化经营等措施,将有效提高园区内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切实改变“小而散、散而乱”的现状,实现农业产业高效运转。

三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园区建成后,不仅能解决传统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从源头上控制相关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户收入,同时还能由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农户在农闲时也能掌握多种多样的收入途经。

四是提高产业研发技术。将构建数字茶叶数据融合技术方法体系1套,集成川渝(中国西部)早市名优茶高效生产技术1套,建立重庆大豆种子“南豆北繁”低成本繁殖技术1套,研制春播高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1套,研究集成宜机耕地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耕作技术模式2-3个,提出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水分调控关键技术1套,力争申请专利5项。

五是扩大产业示范推广效应。建立数字茶叶核心示范基地1-2个,构建数字茶叶多源数据采集系统1-2个;建立名优茶示范基地1个;建立大豆、绿豆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2个;建立宜机耕地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耕作技术示范基地4个,稻田示范面积500亩,旱地示范面积500亩以上,累计推广10万亩以上,较传统种植模式,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以上。

(三)生态效益

园区建设同样能够为涉及到的各村社带来可观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

一是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化,通过大力推行精准农业生产管理,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同时对投入品的包装袋进行有序回收,能够杜绝二次污染,多维度实现产地环境清洁。

二是实现农业种养循环发展,大力推广以种定养、以养定种模式的推广与运营,可实现畜禽粪污的循环再利用,同时能切实减少化肥的使用,实现绿色供给能力提升。

三是实现生态环境更加改善,通过农业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统筹规划,依托休闲农业的发展,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事体验区、科普教育区等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能够切实保护乡村景观多样性,改善园区面貌,形成生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景观,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建设年度任务与进度安排


一、提档升级期(2021-2023年)

借鉴先进园区经验,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重点开展茶叶基地、食用菌产业基地、调味品基地提档升级建设,道路、沟渠、乡村信息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田园综合体、蔬果采摘游等重点农业业态项目提档升级建设,采取同质、同区域项目整合的方式,集中打造,以点带面。

二、提升建设期(2023-2025年)

按照“查漏补缺、精准施策”的原则通过“强根基、找问题、补短板”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园区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水平。到2025年,完成高品质杂交稻新材料创建及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突破性光钝感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光钝感基因克隆、适宜丘陵山地的宜机化绿豆、大豆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甘蓝型油菜薹、油品质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优质抗逆糯质高粱新品种培育及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应用、机械化垄作绿色高效耕作技术与装备研发示范等6个重点项目的研发与应用示范。力争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

三、巩固提升期(2025-2035年)

进一步巩固提升,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业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乡村发展新动力、农民增收新机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构建具有永川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示范样板。到2035年,全面完成数字茶叶多源数据采集系统与融合技术体系建设、川渝(中国西部)早市名优茶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两个重大项目的建设。


附表1

重点改革任务表

重点方向

具体任务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园区主导产业,优化农业产业功能布局,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特色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

2.围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品种品牌品质建设,加强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园区创新能力

1.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加大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进一步凝聚主导产业,加大涉农高新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业主)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机构,支持有一定科研实力的企业承担各级政府下达的科技计划任务,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其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和开展科研活动;

2.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建立校院地企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协同创新联合科研,引进和培育各类高水平研发载体,建立园区信息平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1.提升顶层设计,构建“内生性动力+外生性动力+联动性动力”的多元动力机制,发挥指挥部统筹指挥职能,强化深度融合、协同多方联动,进一步聚合科技研发、平台要素、市场主体等多种优质资源,激发园区参与主体能动性;

2.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机制,建立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等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资金的投资体系,强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统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改革,进一步盘活集体建设用地资源。

附表2

重点项目表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址

建设性质

规划年限

建设内容

项目投资

责任单位

合计


一、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

“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新建通组公路100公里

0.65

区交通局

2

灌区续建工程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在上游、卫星、江永、新桥、双河口、花滩、跃进、邓家岩、青峰、关门山灌区实施续建配套改造工程。

1.00

区水利局

3

乡村信息化工程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建成“移动互联网村”10个,“互联网小镇”1个。

0.30

区大数据发展局

二、

特色效益农业

4

茶叶基地建设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良种茶基地2万亩,改造老旧茶园0.5万亩。

1.38

区农业农村委

5

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建设出菇房150000m2、料场20000m2、冷藏库3000m2。

1.00

区农业农村委

6

调味品基地建设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新建调味品原料基地1万亩。

0.80

区农业农村委

7

田园综合体建设

胜利路街道

南大街街道

续建

2021-2025

海棠橘乡田园综合体、十里原乡田园综合体。

2.00

区文化旅游委

区农业农村委

8

特色民宿

茶山竹海街道

南大街街道

改建

新建

2021-2022

继续实施茶山竹海特色民宿改建及黄瓜山村民宿群建设。

0.6

区文化旅游委

9

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2家,建设茶加工厂5个,实现茶叶年加工能力提升1000吨;建设菌种研发繁育、原料生产供应、工厂化生产、产品深加工等4个基地,食用菌年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建设豆豉加工基地5个,豆豉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

1.00

区农业农村委

10

农商互联工程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2

新建或改造镇(街)农贸市场(含城区菜市场)14个,创建镇(街)商贸综合服务中心4个,培育有效农产品电商主体500个以上,网上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主体1个以上。

0.50

区商务委

11

镇街物流配送站点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积极实施镇街物流配送点建设,提供仓储配送、运输组织、快递收寄、电商服务、信息采集等基本功能服务。

0.30

区商务委

12

乡村快递服务网点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加快乡村快递服务网点,提供快递收寄、电商服务、信息采集。

0.10

区商务委

13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新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

0.70

区农业农村委

14

整村整镇万亩级“宜机化+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按照农田宜机化改造要求,建设整村整镇万亩级“宜机化+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农田宜机化改造面积达到10万亩。

1.00

区农业农村委

三、

科技创新

15

科技支撑工程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提档升级食用菌、豆豉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茶叶、食用菌、豆豉产业联盟,建立综合试验站5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50个,专家大院5个。建设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综合体。

2.00

区科技局

16

智慧农业建设工程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推进智慧城市核心平台及应用建设,推动涉农主题数据库建设,实现涉农数据共享交换,加大农业智能建设,推进农业智能应用,重点实施茶业产业大数据系统建设,建设2个智慧果园、2条食用菌智慧生产线、1个食用菌专家服务中心,以及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建设“全息数据可视平台”,重点打造数字农品。培育有效农产品电商主体100个以上,网上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主体1个以上。

0.20

区大数据发展局

17

农业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

相关街镇

新建

2021-2025

按照国家“强化农村普惠金融”政策导向,提供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农业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在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促进投融资渠道多元化,进入资本市场筹资。

0.20

区科技局

18

科技特派员工程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每年培训区级科技特派员15人次以上、选派技术人员进村入户30名以上、培训庄稼医生6人次以上、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次以上、推广实用技术15项、引进和转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项、服务经营主体20个以上。

0.15

区科技局

三、

改革创新

19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相关镇街

新建

2021-2025

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722户。其中:新培育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2家;新发展区级龙头企业10家;新发展种植大户200户;新发展家庭农场200家;新成立农民合作社100社。

1.00

区农业农村委

20

农村金融体制创新

相关街镇

新建

2021-2025

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机制,建立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等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资金的投资体系,强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统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改革,进一步盘活集体建设用地资源。

0.20

区农业农村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便民地图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