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500383009336512R/2022-00099 发文字号: 永川府发〔2022〕7号
发布机构: 永川区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4-05 发布日期: 2022-04-22
标题: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修订)的通知
主题分类: 工业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383009336512R/2022-00099
发文字号: 永川府发〔2022〕7号
发布机构: 永川区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4-05
发布日期: 2022-04-22
标题: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修订)的通知
主题分类: 工业
有效性:


永川府发〔20227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修订)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永川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修订)》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永川府发〔202114)同时废止。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

202245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永川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修订)


目 录


一、建设基础和环境 - 4 -

(一)建设基础 - 4 -

(二)建设环境 - 6 -

二、总体要求 - 9 -

(一)指导思想 - 9 -

(二)基本原则 - 10 -

(三)发展目标 - 11 -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13 -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 13 -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24 -

)大力促进数字产业链式拓展 - 28 -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29 -

(一)一城一核两翼——突出差异化布局协同发展 - 30 -

一区多点——错落有致强化产业承载能力 - 33 -

载体建设——强化园区要素保障能力 - 39 -

重点实施七大工程 - 41 -

科技创新强基工程,全面释放产业创新发展动能 - 41 -

产业基础提质工程,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 43 -

智能制造赋能工程,高水平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 45 -

绿色低碳转型工程,高质量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 48 -

企业培育提升工程,不断培育壮大优质市场主体 - 50 -

(六)区域协同发展工程,高标准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 52 -

质量品牌提档工程,持续构建双循环市场竞争力 - 54 -

六、保障措施 - 55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55 -

(二)优化营商环境 - 55 -

(三)提升开放水平 - 56 -

(四)做好运行监测 - 57 -

加快布局重大项目 - 57 -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 58 -

)加深产业融合发展 - 58 -

)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 59 -

强化安全生产保障 - 60 -


十四五”是永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速新旧发展动能转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新定位、新使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重庆市永川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对永川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发展,发挥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节点”“重庆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永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为进一步明确永川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方向、思路、目标和重点,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2021年至2025,展望至2035年。

一、建设基础和环境

(一)建设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永川制造业夯实发展基础,实现大跨越的关键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永川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先进生产方式,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定、路径更加清晰、势头更加强劲,为永川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规模效应跃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300.6亿元,较2015翻一番。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41.4%,对永川GDP贡献率达到56.6%。工业投资保持年均10.4%快速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79亿元,年均增长17.2%。利润总额145.7亿元,年均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9万元·年增长到36万元·年,年均增长4.4%

产业转型实现新跨越。累计关闭煤炭企业38家,化解产能占全市十分之一,关闭钢铁企业10家,化解产能占全市三分之一,煤炭、钢铁等产业产值占比由31.5%下降到2%。培育发展了智能装备、汽摩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特色轻工和能源及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规上产值的比重达到了82.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5.9%,较2015提升了11.8个百分点。

平台载体取得新突破。永川工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3个,启动国家综合保税区建设。永川高新区成功入选重庆市第一批智慧园区试点。产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集约水平稳步提升,园区集中度达到85.1%,较2015提高了17.7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激发新动能。2020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268亿元,年均增长17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15年的1.08提高至2.64。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4家,区级研发机构120家。建成4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和公共服务平台,21个市级创新创业平台。139家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企业获评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企业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企业。

绿色智能引领新趋势。培育了2家市级节水型企业、3家市级绿色工厂、5个绿色设计产品,3家区级节水型企业,36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18.69m3,较2015年下降18.9%。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32tce/万元,较2015年降低44.8%“机器换人、工艺换智、管理换脑”实施率达60%,建成3个智能工厂、11个数字化车间,红江机械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永川智能制造经验被人民日报点赞。

要素保障聚集新优势。实现4G信号全覆盖,5G等新基建建设全面提速,建成5G基站1651个,覆盖城区、园区及重点镇街,满足5G通信网络商用服务要求。园区企业宽带覆盖率达100%,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100秒。加快电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了产业园区主干电网,凤凰湖和三教产业园区实现了“双气源”供气。加快推动页岩气资源开发,永川页岩气日产量达40m3,强有力的保障了企业用气需求。

(二)建设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永川区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关键时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相互叠加激荡的时代背景下,机遇与挑战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1.发展机遇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实现链式突破,并加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产品性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低成本边缘计算模组、5G(第五代移动通信)模组、智能传感器在制造业产成品的加速植入,促进工业级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新型智能产品和设备健康管理、产品远程运维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5G(第五代移动通信)基础网络和工业互联网体系的健全完善,制造商、生产服务商和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实现互动,网络协同制造、精准供应链管理成为可能。智能化生产装备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快速普及,增材制造装备的商业化应用,促进生产线柔性化水平极大提升,智能工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正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效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孕育壮大,为永川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从全国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特别是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新的消费需求、各行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新的装备和材料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际竞争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新的市场需求正加速释放。

从重庆看,中央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重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发展机遇良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全面启动,将极大促进国内两大制造业基地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区域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

就永川而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永川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职教基地、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永川发展带来诸多政策利好、项目利好,有利于我区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扩大开放、深化合作、配置资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永川发展,要求永川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有利于我区争取上级更大支持。重庆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主城都市区融合发展,有利于我区进一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充分释放发展潜能。永川节点的区位、平坦的地形、互联互通的交通设施、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和勇争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为加速集聚资源要素,吸引更多的产业和人口创造了良好条件。

2.面临挑战

制造业发展面临竞争在加剧、遏制在加大、追赶在加快。少数发达国家正酝酿通过重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技术封锁等手段对我国制造业进行遏制和打压,意图将中国制造困死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新兴经济体充分利用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分流效应。永川制造业长期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领军企业数量较少等结构性矛盾,在保持现有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方面将面临更大压力。永川虽初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但产业基础能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水平不高,制造业成本持续攀升,资金“脱实向虚”问题依然比较严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未来五至十年,是全区制造业固基础、培优势、上台阶的战略发展期,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把握发展契机,积极应对挑战,把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将永川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节点、重庆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两大发展定位,紧扣“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两大发展任务,突出“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提质建设西部职教基地”三大发展重点,实施“产业能级提升、产城景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开放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五大发展行动紧盯川渝共同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医药、材料两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全国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目标,着力构建“5+3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强基、产业基础提质、智能制造赋能、绿色低碳转型、企业培育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质量品牌提档七大工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将永川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堵点,持续完善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扶持、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强化创新对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支撑作用,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加速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全面培育壮大各类创新主体,增强产业竞争力。坚持把大数据智能化“赋能”作为推动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新引擎,加快推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更好激发产业增长潜力。

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立足产业发展现状,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指引,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突出全区产业特色,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落实“一城一核两翼”差异化协同发展、“一区多点”强化产业承载能力的空间布局,强化川南渝西城市间产业协同,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

生态优先,绿色安全。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持续降低现有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物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新项目环境、安全准入,不断提升制造业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用更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增长,总量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单位能耗水耗进一步下降,重点行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全区制造业综合实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加快提升

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基本建成。总量规模进一步壮大,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集聚若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权的领军企业,全区制造业综合实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展望至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全面建成。制造业整体水平赶上全球制造业主要集聚区平均水平、进入国内制造业第一梯队,建成竞争力强、质量效益显著创新能力突出现代制造业基地。

1永川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指标属性

2020年现状

2022年目标

2025年目标

绝对值

年均增速

绝对值

年均增速

总量速度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预期性

1300.6

1800

17.6%

3000

18.2%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预期性

35.9

39

1.55个

百分点

45

1.82个

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亿元)

预期性

419.2

490

8.1%

900

16.5%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41.4

43

0.8个

百分点

46

0.92个

百分点

软件信息业务收入(亿元)

预期性

282

350

11.4%

500

12.1%

质量效益

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预期性

36

37.6

2.2%

40.5

2.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预期性

28

28.6

0.3个

百分点

29.8

0.32个

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预期性

11.4

11.7

0.15个

百分点

12

0.12个

百分点

创新能力

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亿元)

预期性

21.7

32.4

19.9%

66

25.4%

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

预期性

1.7

1.8

0.05个

百分点

2.2

0.12个

百分点

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

预期性

27

35

4个

百分点

55

5.6个

百分点

开展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

预期性

46

65

9.5个

百分点

90

8.8个

百分点

企业牵头的高端创新平台数量(个)

预期性

1

3

6

两化融合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预期性

75

80

2.5个

百分点

85

2.0个

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预期性

54

62.3

4.2个

百分点

70

3.2个

百分点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预期性

86

96

5.0个

百分点

110

4.8个

百分点

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

预期性

32

36

2.0个

百分点

43

2.2个

百分点

绿色发展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tce/万元)

约束性

0.32

0.30

下降3.2%

0.27

下降3.3%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下降率(%)

约束性

[-18.9%]

[-19%]

下降0.05个百分点

[-20%]

下降0.22个

百分点

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

预期性

85%

90%

2.5个

百分点

95%

2.0个

百分点

绿色工厂(个)

预期性

3

9

18

绿色园区(个)

预期性

0

1

2

市场主体

龙头企业数量(个)

预期性

5

11

20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个)

预期性

19

50

100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1.车摩托车

推动汽车摩托车产业提质升打造以汽车整车、新能源摩托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为代表的1100亿级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

汽车。结合汽车消费升级发展趋势,丰富汽车整车产品线,加快中高端乘用车、商用车、改装车新品研发投放,引导现有整车企业加快布局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加快推动激光雷达、摄像头、V2X(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终端、智能座舱、新一代娱乐系统、中控仪表、人机交互系统、抬头显示系统等智能驾驶模块的应用,提高汽车产品的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互及决策能力,推动汽车整车产品向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以及应用共享化转型升级将永川打造为全国最大的轻型商用车和高端越野车生产基地。

新能源摩托车。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新能源摩托车整车产能转移,加快引进更多整车龙头企业。推动新能源摩托车产品智能化、换电标准化,逐步提升辅助驾驶系统装车比例。提升新能源摩托车整车设计、车架总成数字化设计制造、智能摩托车整车设计与制造以及动力总成(电机、电池)系统匹配、试验、评价能力。加快布局建设新能源摩托车检验检测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金融服务、销售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体化创新体系。将永川打造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新能源摩托车生产基地。

关键零部件。积极推动发动机、变速器、减震器、制动器等汽车关键零部件实现系统化、模块化生产,大力发展车载电子装置、ECU(电子控制单元)、车用传感器等汽车电子元器件及零部件领域,积极引进汽车电子芯片、车载视觉、激光雷达、智能底盘、车载以太网络、通讯模块、自动驾驶、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等前沿领域汽车电子及系统,促进汽车零部件企业价值链从中低端向高端制造业升级转型。加快引育“大小三电”、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配套企业。依托燃料电池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引育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氢燃料电池堆及质子交换膜、加氢、制氢等关键领域企业,促进燃料电池汽车加速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加速壮大新能源汽车本地配套能力。加快引进培育新能源摩托车电机控制器、锂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以及车架、塑件、调速器等基础零部件企业。

后市场。围绕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整车企业由车辆生产制造商向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构建“出行即服务”新型交通出行服务模式。推动整车企业加强与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联合探索模块化运输、单元化物流、无人物流等新模式应用,打造安全高效的智慧物流服务模式。推动建立覆盖报废汽摩整车高效低成本回收、再制造产品生产及运行监测等的全过程溯源追踪服务体系,促进再制造汽摩零部件产品规模化应用。

专栏1 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优势企业培育提升工程: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一批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企业,带动一批核心配套企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汽车摩托车整车企业达到4家,百亿级企业达到2家,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不低于150家。

新产品开发投放工程:推动整车企业制定中长期产品开发计划,重点研发和投放附加值高、盈利能力强的中高端车型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力争“十四五”期间,年均投放1种汽车新车型。

摩托车集聚工程:积极引进电动摩托车和高端燃油摩托车企业落户永川,推动电机、电控、电池、车架、车身等关键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达70%以上。

重点企业精准招商工程:加快引进电池、电机、电控、氢燃料电池、汽车芯片、雷达、摄像头、辅助驾驶系统等核心配套企业20家。

智能网联应用工程:加快提高整车产品辅助驾驶系统和网联终端系统装车比例,持续提升产品智能网联水平,加快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到2025年,乘用车驾驶辅助系统(L2级)新车装配率达到80%,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高度自动驾驶(L4级)等车型批量化生产,完全自动驾驶(L5级)顺利应用。

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建设一批充电桩、换电站等新能源汽车和摩托车充换电设施,搭建运营平台,加快建设适度超前、互联互通、智能高效的充(换)电设施服务网络。全力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公共交通、环卫等示范应用场景,建设2座加氢站。

2电子信息

围绕全市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发挥永川特色,着力打造以智能终端及配套PCB板、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为核心的4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智能终端及配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5G技术产品、家用智能控制终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融合现实)眼镜头盔以及行业用终端等高附加值新品,以及应用于特殊环境下的安防、巡检、排爆、抢险探测、医护等特种机器人家政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巩固智能终端配套鼠标、键盘、音箱壳等优势产业,以龙头企业和关键产品为核心,推动模具电路板、装备等上游产业进一步集聚,维护现有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优势注重产业链横向及纵向一体化相结合,加快培育引进市场前景好、需求大的重点配套企业,推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促进智能终端配套产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

PCB板。瞄准东部地区电路板产业集聚区,将中高端电路板产品作为重点围绕5G通信和其他新型智能终端产品配套需求,大力引进高频微波印制电路板、高速通信电路板、HDI板、IC封装基板、柔性电路板、高性能覆铜板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围绕电路板产业链上游的铜箔、覆铜板、专用设备、材料、化学品等核心配套和汽车摩托车、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我区下游支柱产业需求积极补链延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闭环,构建多品种、规模化、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

电子元器件。面向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重要应用领域,着力引进培育电容、电感和电阻等基础电子元器件企业,发展小型化、高频化片式电容、片式电感和片式电阻等电子类元器件,控制继电器、开关按钮、节能微特电机等机电类元器件,以及敏感元件、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电声器件等传感类元器件,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提升配套成渝地区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配套支撑能力和水平。

新型显示。面向新型显示应用领域发展需求和传统显示领域升级需求,拓展现有液晶显示产业链,引进发展AMOLED面板、柔性折叠屏、全面屏、激光显示面板、量子点显示面板等生产企业,积极承接AMOLED显示用高效率磷光、高效率荧光、高迁移率共用层材料等有机材料,玻璃基板、高端光学膜、金属靶材及氧化物靶材、精细金属掩膜版、AMOLED彩色偏光片、Mini/Micro LED基板等显示用关键材料项目,加快构建新型显示产业链条。

专栏2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智能终端培育工程:引进培育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PC、显示器、智能电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车载显示终端、可穿戴设备、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终端整机骨干企业。

PCB板提升工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中高端电路板产品,着力延长产业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新型显示聚集工程:拓展现有液晶显示产业链,发展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Mini/Micro LED(发光二极管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等面板、模组及终端,配套发展基板玻璃、盖板玻璃等材料。

基础电子元件聚集工程:推动电容、电感、电阻等电子元器件,继电器、开关按钮、节能微特电机等机电类元器件,以及敏感元件、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电声器件等传感类元器件加速聚集。

智能化改造工程:推动现有企业加快SMT(贴片)等关键工艺设备购置与更新,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提升产线柔性化生产水平。

3智能装备

聚焦能源装备、动力装备、冷链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装备基础件等领域,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培育高端装备产业、着力提升关键基础件研制能力和水平,推动现有装备产品向智能化、成套化、系统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完善产业链、做大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产值350亿元。

能源装备。在油气装备领域,发挥区内页岩气资源优势,依托现有石油井口装备产业基础,加大勘探、钻井、完井、压裂、站场集输等成套装备引进培育力度,带动天然气钻探机用零件、节流压井管汇及配套零部件、仪器仪表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在电气装备领域,重点发展高低压成套设备、输变电设备等成套电气设备,配套发展电力金具、电线电缆、电子器件、智能化器件等零部件。推动能源装备企业加强在线监测技术、数字仿真技术、可靠性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发智能化装备产品。

动力装备。融入中船系统内动力相关资源,以智能化、自动化为主攻方向,提高现有柴油发动机等动力装备配套率,提升发展高端、精密动力装备零部件,延伸部件集成与设备成套,重点发展柴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电子调速器、高端液压和滑动轴承等动力配套产业,延伸发展新能源装备及节能减排装备部件集成与设备总装成套。

冷链装备。抢抓冷链物流市场快速发展机遇,重点发展家用冰箱、家用冷柜等家用制冷设备和冷藏集装箱、商用展示柜、商厨冷链、商超冷链等商用制冷设备,适时布局冷库机组、大型冷库制冷设备医用冷链、冷链运输车新零售智能设备等专用设备,加大高效节能技术、智能识别、智慧云平台等的应用,推动冷链装备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智能制造装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高效高精度、多轴联动的智能数控加工中心,探索布局高精尖复合加工机床和智能柔性机床发展焊接、搬运、装配、涂装等工业机器人积极引金属增材制造装备企业,争取构建零部件、设备、材料全链条

装备基础件。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模具、铸锻件、连接件、密封件、齿轮、轴承等装备基础件领域企业加强与整机企业合作,深度参与整机产品研发,加快高性能长寿命模具、大型铸锻件、高性能齿轮及轴承等产品开发,为整机产品向上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专栏3 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优势装备壮大提升工程:加快能源装备、动力装备等永川优势装备提质升级,通过承接一批、壮大一批、新上一批产业项目,做大做强能源、动力装备制造业。

智能制造装备增效提升工程:依托中德智能产业园,引进一批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企业,重点研制精密、高效、高速、柔性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形机床等各类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等核心零部件产品,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单元等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鼓励企业建立装备制造业云服务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才需求、成果转化、技术培训、项目对接等服务。鼓励企业、科研单位、高校依托互联网搭建众创、众设、众包平台。

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发展工程:结合大数据智能化发展要求,引进智能制造领域系统集成商,推动本地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与其深化合作,加快推出一批面向冲压、焊接、涂装等典型工序的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4.智能家居及材料

紧盯整体家装、家居等消费新趋势,以多样化、高附加值、精细化、品牌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家具、高端洁具、装配式建筑、特种玻璃、新型墙材环保新材料、先进有色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打造350亿级产业集群。

家具。加快永川港建设,打造港桥西部木材交易中心,建设辐射大西南的木材集散、交易、加工基地。强化木材市场、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相关企业招商引资,鼓励引导本土同质化产品企业抱团入园发展。适应家庭场景需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扩大智能家具生产规模,建立从客户管理、产品下单到自动排单、智能化生产、销售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提高人体工程学、美学在产品创意设计的应用,提升家具制造与家庭装修、精装房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水平,积极转型生产个性化定制家具和反向定制家具

高端洁具。推动现有陶瓷企业加快高端装饰装修陶瓷砖、节水型、智能型卫浴产品开发,积极引育电子陶瓷、生物陶瓷、蜂窝陶瓷等工业陶瓷。推广日用陶瓷高效节能先进成型技术、快速烧成技术和玻璃瓶罐轻量化制造技术。

装配式建筑。围绕建筑产业化需求,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绿色节能、保温、装饰一体化材料和预制混凝土部品部件,装配化集成式装修材料,智能化部品部件、外围护部品以及防水、防火、节能等装配式建筑材料。

特种玻璃。以低能耗、轻量化、创意化为导向重点发展Low-E玻璃、高端建筑工程玻璃、高品质汽车玻璃、光伏玻璃等玻璃深加工产品;适时发展中性药用玻璃、高硼硅耐热玻璃器皿、高档玻璃器皿、水晶玻璃制品等日用玻璃。

新型墙材。以功能化、轻量化、生态化为导向,重点发展保温材料、隔音材料、高档装饰材料、屋面防水材料等建设所需新材料;积极引进绿色功能墙体材料,绿色阻燃保温材料等新型墙体屋面材料研发生产企业。

环保新材料。依托新材料产业园,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发挥现有基础,重点发展环境友好的水性涂料功能添加剂、水处理剂等精细化学品围绕集成电路、液晶面板和印制电路板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电子用高纯试剂等产品。

先进有色合金。依托再生铝优势,加强铝合金纯净化冶炼,发展航空航天用铝、汽车车身铝板、船舶用特种铝材、大型铸锻件、电子信息用铝等,培育发展镁铝合金、铝合金等先进有色合金引进培育短流程炼钢企业,大力发展特殊钢、合金钢、不锈钢、汽车用钢、高强建筑钢筋等产品,完善剪切加工、配送等下游产业链条。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依托永川矿产资源,发展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玄武岩纤维等新型非金属材料,培育超细、高强高模、耐碱、低介电、高硅氧、可降解、异形截面等高性能玻璃纤维与制品,向下延长产业链,加快玻璃纤维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摩擦材料、造船材料、隔热材料、汽车行业、电子材料、航空航天等方面应用。面向汽车、智能终端等整机产品结构件需求,积极引育碳纤维基复合材料企业。

专栏4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招商引资工程:围绕重点领域,以产业链发展空白及向下游延伸补短板为主攻方向,谋划一批产业链重大招商项目,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推动龙头企业、研发机构、行业协会联合招商,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地区产业转移。

品牌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围绕细分市场需求,通过设计、研发和生产“微创新”,深度挖掘用户的需求盲点,不断增加花色品种、提升产品功能和产品质量,支持企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创建名牌产品、争创国家驰名商标。

平台建设工程:支持在先进金属材料、新型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新材料检测评价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推进工程:加大3D 打印技术在家具及零件制造中的应用,推动定制家具模块化生产智能工厂建设;加快陶瓷、卫浴等产品砂光、抛光机器人应用,多机器人协同智能装配与检测。

绿色低碳改造工程:加大产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改造力度,引导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推进陶瓷行业应用高效燃烧、低量排放节能环保窑炉技术;推进特殊玻璃实施轻量化生产技术、节能环保窑炉技术、废碎玻璃加工处理技术改造。强化重点行业废水、废气的末端治理,对治污设施实施升级改造,采用成熟、先进的治污技术实现污染物的持续稳定削减。

5特色消费品

聚焦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和消费行为变化趋势,着力推动纸制品、食品、新兴消费品等特色消费品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创建品牌,打造500亿级消费品产业集群。

纸及纸制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不断壮大纸浆、牛皮箱板纸、高档生活用纸、食品包装用纸、包装纸箱等系列产品生产规模,大力引进培育高档文化用纸、书画纸、低克重卫生纸、老年用、妇婴用纸制品等下游产品生产企业,优化现有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本地配套水平,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

休闲食品。加强对永川豆豉技艺的挖掘、开发、传承、保护,加强与健康、养生、旅游等产业融合对接,开发功能性及膳食相关产品,擦亮永川豆豉金字招牌。围绕市场刚性需求,引进调味品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火锅底料、酱油、食醋、花椒油、蚝油等系列产品,促进调味品产业向多样化、高档化、方便化、营养、复合化方向发展。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引进培育优势品牌企业,大力发展自热火锅、糖果、饮料、风味小吃等多品种休闲食品坚持错位发展,加强与泸州、江津等毗邻地区白酒优势产区对接,推广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改进酿造工艺,改善产品口感,提升永川白酒品质,丰富产品品种,发挥永川高粱酒地理标志作用,重塑永川白酒品牌围绕永川秀芽”和“永川红”品牌,扩大茶叶栽植规模,拓展茶叶品种,重点发展绿茶和红茶,培育区域名茶不断壮大以腌腊制品为代表的肉制品、果蔬等加工产业链,发展冷链制品、低温制品、即食制品

新兴消费品。围绕新兴消费品“特色、智能、健康、时尚、精致”五大发展方向,聚焦家居、体育、旅游、健身、康养等消费市场,积极引进培育以智能白电、智能卫浴、智能门窗、智能照明、影音娱乐、家用安防、能源管理、环境控制为代表的智能家居消费品,以室内外健身器材、户外装备、运动用品和药食同源功能食品为代表的健康消费品,以高档饰品、高档服饰、高档箱包及配饰、工艺美术精品、旅游纪念精品为代表的精致高端消费品,以护肤品、美妆产品、香料、香精、肥皂、洗涤剂等为代表的日用化学品,推动形成特色消费品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专栏5特色消费品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三品专项行动工程: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突破,不断丰富消费品品种,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品质保障度高、品牌影响力强的优势拳头产品。开展质量提升活动,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引导消费品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认证,打造一批优质品牌。

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围绕纸及纸制品、休闲食品等产业,着力“补链、延链、强链”。紧盯新消费需求,瞄准国际国内前沿,围绕“特色、智能、健康、时尚、精致”等方向,引进培育室内外健康器材、可穿戴电子、时尚潮流品、个护美妆等新兴消费品。

产业创新赋能工程: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着力推动设计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引导企业加强产品的外观、功能、结构、包装和品牌的整合和创新,把握消费新趋势,挖掘消费新需求,创新营销模式。建设面向消费品工业的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融合发展工程:以融合发展为关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加快数字化装备普及,推广产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产品生命周期可追溯、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提高产品质量效益。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生物医药及大健康

紧跟渝两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标,加大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生物制药企业、研发平台等的引进和培育力度,重点发展康复器械、医疗设备、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用耗材、体外诊断试剂等大力发展健康服务,推动大健康产业起步发展打造120亿级产业集群

康复器械。重点发展高、中、低档医疗床、护理床、多功能护理床、电动护理床、医用床、家用病人护理床等系列康复病床。以康复病床的研发、生产、销售为基础,加快布局医用器械车、柜类、红光仪等病床周边单元和护理单元所需其他医疗装备、康复辅助类设备,医养结合及适老化改造所需周边产品,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链联动发展。

医疗设备积极彩超、CT(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机等高端医疗设备及其配套关键零部件领域重点企业。发展医疗机器人,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设备,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无(微)创检测产品,可穿戴、便携式等智能医疗辅助器具产品

生物制药。重点支持开展靶向治疗、疫苗、人干扰素、细胞因子、干细胞药物、单克隆抗体等生物技术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承接市内外产业转移,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特色医药化工中间体,发展头孢类抗生素、解热镇痛、呼吸系统等领域的优势基本药物品种,培育以创新药为主、优势基本药物为补充的生物药物产品体系。

现代中药。围绕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妇儿科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积极引进培育中药制药企业,重点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等领域。支持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单方、验方、医院制剂等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中药创新药研发及产业化

医用耗材。开发引进为血液净化、超声诊疗、X线机等本地设备配套的血液处理耗材、超声辅助材料、X线成像材料等配件耗材,培育引进心脏、血管、骨内植入物等高端耗材领域企业。承接东部转移的一次性消耗用品、临床检验分析用品、手术器械、诊察器械等市场容量较大的常规医用耗材类项目

体外诊断试剂。重点支持市场需求大、检测迅速准确的临床生化试剂、免疫诊断试剂等体外诊断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培育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和产品大力引进国内外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和项目。

健康服务。重点构建“医疗服务健康度假全龄健康生活”一体化健康服务发展格局,建立全面、多层级的健康产业生态圈。大力发展智慧医疗,以智慧医疗的核心端口和动力端口为切入点,升级医疗服务,搭建国领先的智慧医疗产业链接平台。

专栏6大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重点产品引进培育工程。编制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各细分产业发展图谱,建立重点产业化项目引进落地的统筹机制,引进一批优质项目,加速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并尽快形成产能。

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工程。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打造一个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搭建创新服务和配置服务两大平台,促进康复辅助器具与养老、助残、医健三业融合。

产业新生态构建工程。引进建设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独立法人临床前研究机构、临床试验机构、以及CRO(合同研发组织)、CMO(合同生产组织)和CSO(合同销售组织)等第三方服务机构。

2.新能源产业

抢抓“双碳”机遇,加快推动永川能源产业低碳化转型,重点发展页岩气、锂电池、氢能源、光伏等,打造130亿级产业集群。

页岩气。依托永川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加大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完善页岩气就地转化机制,推动页岩气替代常规天然气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培育发展稀有气体分离、页岩气化工、页岩气制氢等综合利用项目,适时培育发展油气勘探开发整机装备研发制造、气田服务、生态环保、分布式能源等相关项目,拉长页岩气产业链。

锂电池。紧抓新能源汽车、储能快速发展趋势,培育发展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锂电池等整机产品,积极引育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核心配套材料以及电机控制器用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功率板块等,大力培育锂电池绿色高值循环利用产业。

氢能源。结合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抓好高效低成本制氢、安全可靠的氢储运技术装备领域企业引育,引育氢燃料发动机、氢燃料电池堆、质子交换膜、继电器、车载供氢系统等关键领域企业,加强氢气制备、储运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研发。

光伏。以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为抓手,重点发展光伏组件以及边框、玻璃、胶膜、背板以及焊带等辅材,积极引育光伏玻璃、硅材料、硅片、光伏胶膜、光伏保护层等产品。

专栏7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产业培育工程:主动跟踪国内外新能源产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发展动向,加强联系对接,招引新能源产业的项目来永落户,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招引1-2个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平台建设工程:依托高校、研究院,组建或引进一批以新能源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为重点,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综合交叉、创新能力强、开放运行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产业推广应用工程。加快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鼓励在工业园区、区内建筑、新农村示范区等建筑屋顶和城乡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燃料电池企业,以应用推动锂电池、氢能源产业加快发展。

3民用航空产业

依托正兴国际机场和永川通用航空机场,重点发展轻小型直升机、固定翼飞机、无人机、航空零部件等,争创全市第一个“航空制造”基地,打造50亿级产业集群。

轻小型直升机。积极引进成熟的航空器产品和技术,培育发展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地质勘探、护林灭火、空中摄影等轻小型直升机。

固定翼飞机。积极引进有先进水平的固定翼飞机制造企业,培育发展机翼、机身、尾翼、起落架和固定翼飞机整机;同步发展飞机组装、零部件和分系统研发制造及维修。

无人机。紧抓当前无人机的迅猛发展机遇,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无人机整机生产、航空配套制造企业,推进无人机飞行器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发展无人机航拍、娱乐等消费级无人机和电力巡检、农林火灾监控、地质勘探、农林喷洒作业等专业级无人机产业。

航空零部件。以航空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为切入点,依托永川材料、装备制造、电子等已有产业基础,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机体零构件、旋翼、机载设备、航空基础元器件、电子连接器等基础零部件的航空零部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高端拓展。

专栏8民用航空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招商引资工程:实施“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围绕重点领域,谋划一批产业链重大招商项目,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引进优质整机企业,实施“以大带小”,实现产业聚焦发展。

基地建设工程:依托大安通用航空机场,完善飞行服务、固定运营、飞机维修等通用航空配套设施,建设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航空产业运营基地。

)大力促进数字产业链式拓展

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战略机遇,以重庆云谷大数据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数字文创、软件与信息服务、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产业。

数字文创。瞄准“科技影视拍摄、动漫和游戏制作、虚拟偶像孵化、数字孪生应用”,发展“影视、动漫、游戏、综艺、直播、虚拟场景、数字模型、有声读物”等内容,构建具有永川特色的数字文创全产业链。完善文创产业“云、网、端”基础设施,打通“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数字链条。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创企业,吸引一批新生文化科技企业迅速落地,促进资源互补与交换,打造全业态、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数字文创产业生态圈。

软件与信息服务。加快引育一批面向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软件企业,加强行业信息资源深度挖掘和利用,加快服务化、平台化软件产品及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引育力度,加快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信息服务集成模块及工业APP(应用程序)等产品开发。推动信息服务企业加快位置服务、数字内容服务、新型高清视频通信网络服务等信息服务业态发展。

数字产业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交通、医疗、教育、公共安全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构建智能硬件产业生态,探索人工智能应用新场景。积极构建服务外包行业云计算产业生态推动呼叫中心加速向智能客服、数据服务转型。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智能中枢、大数据运行管理平台为重点,积极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着力引进大型电商平台,优质直播电商平台经纪公司、服务机构、MCN 机构,着力培育发展新零售,推动电子商务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专栏9数字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数字文创产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渝西大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和虚拟影视棚、混音棚、录音棚等一批高科技影视基础设施,积极搭建国内首个数字内容制作开源云平台和影视、游戏动漫制作等公共服务平台,为数字文创产业提供优质的基础资源。

数字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加快构建“政产研学用”一体化体系,联合院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开展数字产业人才定向培养与实习实训,实现“需求、人才”的聚合与匹配。

大数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的融合发展,支持建立面向不同工业行业、不同业务环节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选取重点工业行业、典型企业和重点地区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提升工业领域大数据应用服务水平。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一城一核两翼”“一区多点”总体空间布局,永川科技生态新城作为现代制造业基地“一城”,构建科技支撑,创新引领的未来之城。凤凰湖产业园作为现代制造业基地“一核”,强化核心引领。港桥产业园和三教产业园作为现代制造业基地“两翼”,打造南翼和北翼两大增长极。永川综合保税区作为现代制造业基地“一区”,打造对外开放平台。中小企业集聚区和小企业创业基地作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多点”支撑,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全区产业布局非禁即入。

1 永川区产业总体空间布局

(一)一城一核两翼——突出差异化布局协同发展

1.未来之城

永川科技生态新城。以“科技兴业、生态兴城”为核心理念,按照“产城景”融合发展要求,突出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打造面向未来科技、未来产业、未来生活的未来之城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引领,加快培育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健康服务、数字创意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数字化产业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具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示范高地。布局临空总部经济项目,发展临空产业,打造临空经济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民用航空、医疗服务、医疗科研、医疗教育、健康管理、全龄健康生活等产业,打造“医、教、研、康”四位一体的全健康完整产业链。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场景集中应用,提升城市产业支撑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更好发挥区域集聚辐射带动作用2025年,完成建成区7.3平方公里、集聚人口10万人,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覆盖力争产值规模达到600亿元

2核心引领

凤凰湖产业园。立足“永川工业化、城市化主战场,改革开放创新主阵地,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定位,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重庆市级汽摩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的资源集聚优势,大力发展以汽车整车、摩托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汽车摩托车产业,以智能终端及配套、PCB、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智能制造装备、能源装备、动力装备、冷链装备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台商产业园、中德产业园、康复器械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争创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在园区内规划5平方公里的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页岩气深加工产业、日用化学品产业、新型涂料产业、化工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园区新增规划建设面积24平方公里,力争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

3两翼齐飞

港桥产业园。港桥产业园作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国家首批售电侧改革示范区、国家沿江承接转移示范区,将依托重庆市纸及纸制品产业建设基地和西部木材集散中心,发挥园区热电联产能源优势和水公铁立体交通网络优势,主要发展以纸及纸制品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木及木制品、高端钢材、先进有色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绿色建材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打造纸及纸制品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2025年,园区新增规划建设面积7.8平方公里,力争产值规模达到600亿元。

三教产业园。三教产业园作为重庆汽摩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重庆市建筑产业化新型示范生产基地、重庆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以高端洁具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以调味品、休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打造食品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2025,园区新增规划建设面积7.67平方公里,力争产值规模达到300亿元

2 “一城一核两翼”主导产业方向

园区名称

园区定位

主导产业

规划面积

“十四五”产值目标

永川科技生态城

面向未来科技、未来产业、未来之城

电子信息、民用航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科技创新孵化、临空经济等,非禁即入。

总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首开区60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面积7.3平方公里。

力争产值规模达到600亿元

凤凰湖产业园

永川现代制造业基地“核心区”

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能源等,非禁即入。

规划批准面积34.66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底建成21.5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面积24平方公里。

力争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

港桥产业园

永川现代制造业基地“南翼增长极”

智能家居及材料、特色消费品等,非禁即入。

规划批准面积12.23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底建成7.5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面积7.8平方公里。

力争产值规模达到600亿元

三教产业园

永川现代制造业基地“北翼增长极”

智能家居及材料、特色消费品等,非禁即入。

规划批准面积5.81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底建成6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面积7.67平方公里。

力争产值规模达到300亿元

一区多点——错落有致强化产业承载能力

1.一区开放

永川综合保税区作为全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平台,重点依托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积极引进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和行业领先企业,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民用航空等产业,着力建设加工制造中心。大力支持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创新平台在综保区发展,着力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综合保税区的保税仓储物流功能,以及永川交通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运用智能化兼管手段,便利货物流转,着力建设物流分拨中心。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检测和全球维修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在综保区开展进出口检验认证服务,着力建设检验维修中心。布局发展租赁业态、跨境电商和服务外包,着力建设销售服务中心。推动综保区功能与全区主导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我区从单纯工业化向服务业综合配套转变,打造全市重要的现代制造业进出口加工基地、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到2025年,综保区规划建设面积1.11平方公里,力争营业收入规模达到100亿元

3 “一区”主导产业方向

园区名称

园区定位

主导产业

规划面积

“十四五”

产值目标

永川综合保税区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载体

汽车摩托车、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民用航空等,非禁即入。

“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面积1.11平方公里。

力争营业收入规模达到100亿元

2.多点支撑

规划建设中小企业集聚区和小企业创业基地,保障未入园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加快推进胜利路、南大街、卫星湖、大安、陈食、红炉、双石、三教、临江、青峰、板桥、五间、何埂、仙龙、永荣等15个中小企业集聚区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通过提供场地、共享设施、创业辅导、投融资、市场拓展和技术创新等资源和信息支持,有效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有序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提高企业协作配套水平,促进市场拓展,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良性发展局面,强化全区产业承载能力。

胜利路街道重点发展以金属制品制造、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船舶及相关装置、传动部件和其他通用设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食品制造、调味品制造、发酵制品制造、精制茶加工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石膏制造、水泥制品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

南大街街道:重点发展以陶瓷、玻璃上游原材料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以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白酒制造、饮料制造、精制茶加工、木材加工、纸制品制造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金属制品制造、机械制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

卫星湖街道:重点发展以砖瓦、石材、砂石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以农副食品加工、白酒制造、食品制造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

大安街道:重点发展以农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竹、藤、棕、草制品加工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汽摩零部件制造为代表的汽车摩托车产业。以非金属矿物制品、隔热和隔音材料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以智能终端制造、通信设备制造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

陈食街道:重点发展以汽摩零部件制造为代表的汽车摩托车产业。以陶瓷制品制造、装配式建筑材料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以纸制品制造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通用零部件制造、机械制造、金属制品制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

红炉镇:重点发展以新型墙材、新型预制构件、砂浆、砂石、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以木质家具制造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

双石镇重点发展以钢材精深加工、水泥、石灰和石膏、水泥制品及类似制品、砖瓦、石材、陶瓷制品、外墙饰材、内部装修材料、耐火材料制品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以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白酒制造、饮料制造和精制茶加工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汽摩零部件制造为代表的汽车摩托车产业。以金属制品制造、金属工具制造、铸造、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制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

三教镇重点发展以汽摩零部件制造为代表的汽车摩托车产业。以金属制品制造、铸造、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制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农副食品加工、白酒制造、日用杂品制造、玻璃制品制造、木材加工和竹、藤、棕、草制品加工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砂石、耐火材料制品制造、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以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

临江镇重点发展木材加工、木质制品制造、木质家具制造等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

青峰镇重点发展医疗器械、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兽用药品制造、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药用辅料及包装材料等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以农副食品加工、白酒制造、饮料制造、精制茶加工、食品制造、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金属制品制造、机械制造、电机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新型墙材、新型预制构件、砖瓦、塑料管道、隔热和隔音材料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

板桥镇重点发展以豆豉、火锅底料等调味品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

五间镇重点发展以食用菌、富硒大米、生态鱼丸等农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木质制品制造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

何埂镇重点发展以食用菌、名优水果等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白酒制造、饮料制造和精制茶加工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混凝土、新型预制品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

仙龙镇重点发展以优质稻米、食用油、蔬果、罐头食品等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白酒制造、饮料制造、工艺美术用品制造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

永荣镇重点发展以农副食品加工、精制茶制造、食品制造、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皮革制品制造、布艺类产品制造、玩具制造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

朱沱镇、来苏镇、宝峰镇、吉安镇、金龙镇等镇街重点发展以农副食品加工、精制茶加工、玩具制造、制鞋、有机肥制造、木材加工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以电子元件制造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非金属矿采选和建筑材料为代表的家居及材料产业,以机械制造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

4 “多点”主导产业方向

镇街

名称

定位

主导产业方向

备注

胜利路街道

区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区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智能家居及材料等产业。

非禁即入

南大街街道

区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区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智能家居及材料、特色消费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

卫星湖街道

区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区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智能家居及材料、特色消费品、电子信息等产业。

大安街道

市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区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特色消费品、汽车摩托车、智能家居及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

陈食街道

区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区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汽车摩托车、特色消费品、智能家居及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

红炉镇

市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区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智能家居及材料、特色消费品等产业。

双石镇

市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智能家居及材料、特色消费品、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

三教镇

市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智能家居及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

临江镇

市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区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特色消费品产业。

青峰镇

区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特色消费品、装备制造、智能家居及材料等产业。

板桥镇

区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特色消费品产业。

五间镇

区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区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特色消费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

何埂镇

区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区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特色消费品、智能家居及材料等产业。

仙龙镇

区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区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特色消费品、智能家居及材料等产业。

永荣镇

区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区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特色消费品、智能家居及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

载体建设——强化园区要素保障能力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供水保障体系,加快第四水厂建设提升供水能力,全面确保凤凰湖产业园快速发展需要。加快业园区双电源、双气源建设,在凤凰湖业园区、三教业园区已形成了中石油、中石化双气源保障格局的基础上,加快来三线至港桥园区输气管道临江阀室城南配气站输气管道、城南配气站城东配气站输气管道、中贵线47#阀室三教配气站输气管道、永川临江至港桥产业园区输气管道、永2 井至港桥园区输气管道、黄202 井至永2 井线输气管道、城东LNG 储配站、城南LNG 储配站、双石配气站、来苏分输站、三教配气站等天然气基础施建设实现三个业园区和城区双气源目标进一步加强园区电网建设,建设永川500kV输变电工程及其220kV送出工程、城东220kV输变电工程及其110kV送出工程、生态城110kV输变电工程、凌阁堂110kV输变电工程、玉清110kV变电站3号主变扩建工程等,强化网架结构,提升电网运行效率和电网安全可靠性。完成港桥产业园松溉发电有限公司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更好保障港桥产业园用电需求切实降低园区企业用电成本和满足热能需求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工商业用能大户积极应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探索建立工业园区、科技生态城天然气调峰电站,加快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5G基站、中心机房、通信杆塔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构建覆盖全域的5G网络通信组网

专栏10园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凤凰湖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永师路道路改造工程、兴城大道凤凰湖园区段道路工程、兴城大道凤凰湖园区段南部拓展区场平、五纵线道路工程、莲花片区场平二期工程、凤龙大道南区场平工程、马银河片区道路、菜茵岩片区道路、书香路道路工程、高古路道路工程、凤莲路二期道路工程、凤龙大道东延伸段一期道路工程、凤丽路、凤湖路、金鸡路道路工程、竹溪路道路工程、华为路道路工程、莲花路、中医院片区道路工程、旺龙湖片区道路、凤龙大道东延伸段二期道路工程、高铁站前广场片区道路、长城商住片区道路工程。

港桥产业园:江泸高速港桥西互通至港桥园区迎宾大道工程、四望山物流园平场一期及道路工程、笋桥拓展区平场二期工程、笋桥工业区大同社支路(笋桥一支路)工程、笋桥工业区一横路(笋兴路)工程、笋桥工业区福主路道路工程、笋桥工业区笋同路道路工程、笋桥工业区金翠路道路工程、港桥新城向阳路道路工程。

三教产业园:成渝铁路三教支线工程、永铜公路改扩建工程、兴隆路道路工程、永乐路道路工程、永兴路道路工程、寿永片区路网及平场工程、北部污水处理厂工程、南部污水处理厂(寿永片区)、三教产业园北部给水厂、三教产业园南部给水厂(寿永片区)。

提升产业园区管理水平。积极推动智慧园区建设,通过搭建一张融合感知网、两类应用平台、三套保障体系、四个支撑系统整体架构,达到信息一“网”采集、数据一“心”汇聚、应用一“云”承载、态势一“图”感知、运行一“体”联动、产品一“站”供给、产业一“脑”掌控、服务一“屏”智享的八个“一”建设目标,实现协同联动、精细精准的园区管理和便捷高效、全民共享的园区服务。加强绿色园区建设,推动园内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废物处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促进园内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积极推广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地方式,加快开展新型产业用地类型、存量厂房转产生产性服务业一定期限内土地用途和权利类型不变、结余工业用地分割转让等探索推动“标准地”改革,简化、优化、标准化工业项目供地程序,在有条件的区域实施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强化土地出让合同管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深化产城景融合。坚持“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的整体思路,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的道路,科学规划凤凰湖产业园、港桥产业园和三教产业园“一核两翼”功能布局,完善园区城市功能配套,促进园区生产区与生活区融合,推动工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型,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人气聚集的城市功能区。积极建设产业主题公园、产业博物馆等设施,促进产业园区与城市风貌更好融合。

五、重点实施七大工程

科技创新强基工程,全面释放产业创新发展动能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深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着力集聚科技资源,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引导和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落实研发场地、组建研发队伍、增购更新研发设备,加快建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以科技引领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一批高技术性和高成长性企业坚持政策引领、主体培育、资金扶持、产业延伸同步发力,加快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推行一站式申报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科技型企业评估和动态管理机制,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流程服务体系。

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建立健全产业创新平台滚动推进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布局一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坚持引育并举,对接创新主体载体空间需求,利用现有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载体提档升级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型孵化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重点开展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智能家居及材料特色消费品、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能源、民用航空等领域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争创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着力引进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平台,加速大健康产业集聚。加大对重庆·云谷大数据产业园的培育力度,强化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依托国家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高水平搭建中试熟化环境,培育专业化人才团队,形成集研发设计、知识产权转移、成果转化、创业孵化、验证评估、中试熟化、产品产业化于一体的平台先导区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生态模式。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承接先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成渝地区创新成果在永川区转移转化,带动国内发达地区创新成果转移落地,打造永川创新成果产业化先导区集聚科技人才、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专业机构、金融资本等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增强创新主体成果转化能力,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向永川高新技术企业转移,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的方式领办或参与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

专栏11科技创新强基工程重点任

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主体,实现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对重点产业全覆盖。到2025年,累计新增2个制造业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制造业创新中心、25个企业技术中心。

创新载体建设项目:长城汽车西南研发中心、重庆大学永川研究院、环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科技创新服务综合体、工业设计中心、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材料联合创新中心、中试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产业园西部分园、西南大学生物学研究中心永川生物技术产业研究院。

产业基础提质工程,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聚焦成渝地区重点产业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环节迫切需求,对接实施好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整机企业系统梳理供应链中本地化供给不足环节,在整机和系统开发初期制定基础领域需求计划,与基础领域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组建联合体,围绕关键共性技术、批量生产工艺、标准制定等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推动基础企业围绕整机和系统需求,提前布局相关环节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落实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探索建立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领域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

深入实施“链长制”围绕5+3产业链,按照“一个产业、一名区领导、一个规划、一个团队、一套政策、一个生态体系、一条龙服务”原则,建立“链长制”工作机制,依托市内外研究机构和智库力量,跟踪研判产业政策和发展态势,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完善细分产业链图谱,实行招商引资项目谈判、签约到落地、建设、投产实行全过程、一条龙服务,积极引导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引进一批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平台,推动现有主机企业进一步扩大在永投资,吸引更多其他主机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原材料企业来永布局,形成更大规模效应。聚焦模具、铸造、表面处理等基础配套产业链,着力在永建设模具、铸造、表面处理园中园。支持现有企业立足自身积累,积极向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布局。依托生产制造类项目同步引进企业研发设计、营销结算中心等生产性服务类项目,不断提升永川在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聚焦三大战新产业,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发展现状、产业链培育延伸等方面调查研究,高质量编制招商地图及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紧盯头部企业扩张需求,加大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承接水平,靶向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

确保重点企业供应链稳定。不断优化企业服务和强化风险预警,留住产业链重点产能、核心环节、关键产品,保障产业链安全和优势产业供应链完整稳定。推动重点企业加强供应商管理库存、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和供应链运输管理,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企业和单一来源环节企业因突发事件“断供”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系统分析,按风险等级建立预警机制,对风险等级较高的找好“备份”企业,对确不可替代的做好应急预案、提前增加相关原材料、零部件储备。

智能制造赋能工程,高水平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全面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和工艺创新,推行精益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具备泛在感知、数据贯通、集成互联、人机协作、分析优化的智能场景、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能制造,打造智慧供应链。加快智能生产设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设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普及应用。推动企业加快部署制造执行(MES)、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仓储物流管理(WMS)、质量管理等信息系统,促进各信息系统与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和系统间的集成应用,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

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圈。不断夯实网络基础,加大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等重点区域的5G网络覆盖,推动多厂区、多园区、供应链统一组网探索5G专网建设及运营模式,争取工业5G专网试点加大工业企业5G内网建设,探索在既有系统上叠加部署新网络、新系统,推动IT(信息技术)网络和OT(生产控制)网络融合,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6、时间敏感网络、工业软件定义网络等新技术在5G内网改造中的应用。加快建设平台体系围绕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智能家居及材料、特色消费品等支柱产业,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与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的合作,加快平台和服务在永川落地,积极引育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来永布局;推动企业加快工业设备联网上云,鼓励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争取在摩托车、特色消费品等产业取得突破。积极培育试点示范支持基础电信企业与工业企业联合打造5G全连接工厂联合基础电信运营商和工业企业共同探索新模式、新应用、新场景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作,遴选一批优秀骨干企业,加大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制造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5G+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围绕典型应用场景网络安全需求,加快形成在网络、平台、工控设备、工业APP、工业数据等方面的安全解决方案。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以汽车摩托车、智能装备、智能家居和特色消费品为服务型制造主攻方向,大力引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建设示范平台和示范项目,争创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探索建立汽车制造和服务全链条体系,加快汽车由传统出行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升级,加强车况、出行、充放电等数据挖掘应用,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布局,探索发展换电和电池租赁服务,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规范发展汽车租赁、改装、二手车交易、维修保养等后市场。推动智能装备领域企业加快边缘计算模块、传感器和通讯模块在产品中植入,建设产品标准化信息采集与控制、自动诊断、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预测和故障索引的管理平台,发展产品远程无人操控、工作环境预警、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产品优化等在线支持(信息增值)服务。推动高端数控机床企业发展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促进智能装备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推动特色消费品龙头企业增加服务要素投入,以智能家居等为重点,运用VR/AR/MR(虚拟增强融合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搭建“所见及所得”的在线定制平台,提升个性化定制产品供给能力,发展规模化、个性化定制。

专栏12智能化技术工艺装备重点推广应用方

生产装备

汽车摩托车:数控车床、数控铣床、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精密齿轮加工机床、增材制造装备等零部件加工装备,数控冲压机床、冲压机器人等自动化冲压工艺设备,六轴点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激光焊接装备等焊接工艺设备,喷涂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自动化涂装工艺设备,自动涂胶机器人、整车总装检测装备等总装工艺设备,自动翻转台、自动装配机器人等装配工艺设备,视觉对比系统、智能检测装置、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等检测工艺设备。

电子信息:多关节机器人、SCARA(平面关节型)机器人等注塑和选备料工艺设备,自动上下料机械手、自动视觉检测缺陷设备等SMT(表面贴装技术)工艺设备,自动拧紧机、机器人化插装与贴敷、智能封装与测试等组装工艺设备,全自动功能测试机、机器人视觉对比系统等质检工艺设备,自动化包装流水线等包装工艺设备。

智能装备:数控车床、数控铣床、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精密齿轮加工机床、上下料机械手、3D打印机等机械加工设备;自动翻转台、自动装配机器人等装配工艺设备;视觉对比系统、智能检测装置、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等检测工艺设备。

智能家居及材料:智能库管系统、自动配料机等原材料管理设备,打磨机器人、切割机器人、数控压力成型机等成型工艺装备。

特色消费品: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分拣机器人、在线监测等生产工艺设备,包装机器人、自动化包装生产线等包装工艺设备。

物流:智能搬运机器人、AGV(无人搬运车)、码垛机器人、RFID(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定位终端、智能立体仓库等仓储、物流设备。

信息系统

离散型制造企业: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M(计算机辅助制造)、PDM(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制造执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设计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车间级工业通信网。

流程型制造企业:生产流程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现场数据与生产管理软件、报警管理分析预测系统等信息系统,建设工厂级工业通信网,推动智能传感器、网络化控制与分析、在线检测、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在生产管控中实现高度集成,实时数据采集和工艺数据库平台、制造执行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间开展高效协同,实现信息数据资源交互共享。

绿色低碳转型工程,高质量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深入实施绿色制造。持续加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力度,积极鼓励企业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统筹考虑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高质量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设计产品。引导企业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推动用能结构优化,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高起点建设绿色工厂。大力扶持节能、环保、清洁、循环式绿色示范园区建设,推动绿色制造产业实现集聚效应,鼓励凤凰湖产业园、港桥产业园、三教产业园高标准创建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化水平高的绿色园区。引导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智能家居及材料特色消费品等行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作用,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水平打造绿色供应链。以绿色信贷为抓手,着力打造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企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筑牢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严格产业准入,全面落实国家、市级产业准入相关要求,坚决防范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产能向永川转移,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建设。全面巩固落后产能退出成果,全力推动各行业各领域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应退尽退,持续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实施清洁化改造,从源头削减或避免污染物产生。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实现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为努力方向,壮大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飞灰)、煤矸石和粉煤灰生产建材和家居装饰材料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典型业态规模,支持开展退役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加强工业用水定额宣贯,鼓励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和水效对标,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进一步提升工业水效。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制定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以实施高耗能行业低碳改造为抓手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效水平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产业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支持先进能效项目准入、支持低耗能高产出项目优先用能、支持关键重要项目有序用能,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防范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高耗能产能向永川转移。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增效五年行动计划,引导高耗能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企业实施综合能效提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节能电机及工业窑炉利用等节能技改项目建设,降低单位产出能耗。以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摩托车为切入点,加大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峰谷电利用率,从能源生产端和应用端共同推动碳中和。鼓励企业开展碳排放和碳足迹核查,加快工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工业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培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持续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全面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以数字化赋能产业绿色高质量转型。

专栏13绿色化技术工艺装备重点推广应用方向

汽车摩托车:水性漆涂装工艺、无磷前处理技术、干式喷房技术、转轮废气浓缩技术、超高强度钢热冲压成形技术、真空高压铸造、超高真空薄壁铸造等。

电子信息及机械制造:替代电镀铬绿色表面处理、少(无)切削液绿色加工、清洁高效铸锻组合、铸造砂再生利用、高效节材摩擦焊等。

特色消费品:食品高效菌种应用和高效提取纯化、机械式蒸汽再压缩、中低温蒸煮糊化,造纸污冷凝水分级气提回用、非木材纤维原料清洁制浆。

智能家居及材料:钢铁冷轧废水处理回用,水泥低碳燃烧和分级燃烧、无球化粉磨,玻璃窑炉富氧/全氧燃烧,陶瓷集中清洁煤制气,合成材料含硫废水气提净化回用、聚合母液处理回用等。

通用领域:永磁同步伺服电机、高压变频调速等电机系统,富氧助燃、蓄热式燃烧等工业窑炉,非晶合金变压器、有载调容调压等配电系统等。

企业培育提升工程,不断培育壮大优质市场主体

积极引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库,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开展合资合作等方式快速做大做强。推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规范标准制定(修订)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强化供应链管理,促进原材料库存、排产计划、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发货方式等信息(参数)实时共享,构建涵盖全产业链供应链、直连用户、安全可控的生态系统,积极建立自有品牌,通过原始设备制造、原始设计制造等方式向上游制造环节延伸布局,加快形成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全套产品及系统提供能力,打造更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提高现代制造业基地在成渝地区乃至全国细分行业领域的主导地位。

加快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一批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智能装备等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基础领域和战略环节企业对标行业头部企业,面向市场堆产品功能、性质需求变化趋势,加快替代升级产品开发,加强相关领域标准制定(修订)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形成堆同类产品长期竞争优势。落实中小企业普惠政策,聚焦细分领域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自建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健全高素质人才队伍。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工艺装备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先进质量管理和生产控制方法,加强品牌建设,健全和规范内部管理,完善营销渠道,不断提升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单品利润率

促进各类企业融通发展推动大型企业树立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责任意识,引导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或创业咖啡、联合办公空间、创业社区、创客空间等平台搭建,促进初创企业与现有产业链、供应链无缝衔接。推动中小企业通过参与产业合作联盟和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联合承担国家市级重大项目、承接服务外包和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与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专栏14企业主体培育提升工程重点任务

实施优质企业“倍增”行动:加快培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地位的行业领军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百亿级企业2户、五十亿级企业10户,行业龙头企业20户。

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小巨人”“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0户。

(六)区域协同发展工程,高标准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任务。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定位,坚决落实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逐步提升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中的引领态势。聚力建设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创新驱动、绿色驱动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泸永江地区互促共进的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共兴、园区合作共建,协同承接产业转移,合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三增长极,引领川南渝西融合发展。

加快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承接重庆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配套服务,推进与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建立产业园区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与西部(重庆)科学城联动发展。加快打造重庆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双百”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重庆主城都市区强劲活跃增长极。强化与主城都市区产业合作,发挥现代制造业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共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积极参与川渝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握成渝地区10000亿级汽车产业智能网联化、能源清洁化和轻量化转型发展机遇,做大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摩托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为代表1300亿级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围绕成渝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笔电、手机等智能终端产业集群配套需求,做优以智能终端及配套、PCB板、新型显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聚焦成渝两地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对智能装备的迫切需求,做强以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能源装备、动力装备为主攻方向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聚焦成渝地区城市建设、人口集聚等因素释放的市场需求,以及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短板,做细以木材及家具、新型建材、先进金属材料、新型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为代表的智能家居及材料产业集群。发挥区位优势,做精以纸制品、食品、新兴消费品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提升特色消费品供给质量和辐射范围。围绕培育全区产业新兴增长点、提升产业丰度,积极引育以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能源民用航空为核心的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以软件信息服务及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形成产业链联动、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产业链核心价值突出的5+3产业体系,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专栏15区域协同发展工程重点任务

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化与泸州、宜宾、内江、自贡、江津、荣昌等川南渝西城市对接合作,在重大政策协同、重点领域协作、市场主体联动等方面创新一体化发展机制,聚力打造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塌陷”转向“中部崛起”。

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依托永川高新区、泸州高新区、江津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等平台载体,强化产业协同,合力共建成渝地区第三增长极。依托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永川综合保税区、泸州综合保税区、江津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集聚优势,探索在政策要素、信息物流、产业发展等方面协同合作的新模式,合力共建成渝地区内陆开放新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合力共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长江上游绿色发展廊道、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跨行政区域融合发展机制。

主城都市区一体化建设:协同主城新区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围绕“一区两群”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缺失环节,加大引领性龙头项目引进力度,共同打造一批规模效应显著、配套完善、优势突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建以“大项目+大基地+大集群”为主的产业形态。

质量品牌提档工程,持续构建双循环市场竞争力

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出台《重庆市永川区区长质量管理奖实施办法》,设立区长质量奖。推动大型企业加强对主要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质量、技术、工艺、设备和人员等因素的指导和监督,联合开展标准制定修订,带动供应链整体质量水平提升。鼓励企业实施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理)全流程管理,加强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跟踪、评估、转化和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制定(修订),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可靠性设计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推广质量管理小组、班组管理、质量攻关等群众性质量活动,探索建立“首席质量官”和质量“一票否决”制度,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用户体验,满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背景下消费持续升级的市场需求

推进“永川造”品牌建设。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市场推广等咨询服务,完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双品牌”“多品牌”发展战略,精准制定不同品牌之间形象、价值差异化定位,增强对细分消费人群吸引力。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在消费品、工业品等领域,深入推进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名优特色产品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美誉度的永川品牌。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品牌文化、品牌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融合传播、营销传播、国际传播,形成品牌传播的扩大累加效应。深化国际品牌交流合作,推动企业引进国际化品牌管理人才和经营理念,提高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依托永川综合保税区对外贸易保税的政策优势,加速聚集一批外向型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贡献“永川造”力量。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永川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重大改革举措和重要工作安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经济信息委,承担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日常组织、协调、考核等工作,负责做好与全区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其他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衔接,以及对本规划确定的任务和要求的落实工作,并建立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跟踪监测、统计分析、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评估考核工作,确保规划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依据本规划发展目标、重点方向、重点任务等引进、建设一批技术先进、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持续完善重大项目审批服务快速推进机制,建立工作倒逼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总体原则,充分调动企业、产业基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合力。

(二)优化营商环境

继续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除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等法定负面清单外不再设置准入类限制,坚决纠正以不符合产业指导性定位等为理由不予办理相关准入审批的行为,全面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切实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严格执行涉企行政事业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扩大直供电、直供气等能源改革范围,降低用能成本。加快推进“货运铁路进园区”,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与主要物流枢纽连接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放管服改革,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提升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增加新业态应用场景的供给,保护市场主体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对侵害知识产权、拖欠账款等扰乱市场秩序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提升开放水平

全面提升“引进来”水平。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瞄准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核心环节制造企业,加强信息捕捉,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工作要求,分行业、分类别制定产业链补链、强链招商计划,策划推动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招商项目。大力拓展招商渠道,积极参与“智博会”、“西洽会”、“进博会”、“广交会”等国际性展会,鼓励成渝地区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永投资,支持企业家带动同乡、同学、战友等人脉资源来永投资。提升招商服务水平,推进重大招商项目全流程“一对一”跟踪服务,全面兑现招商中对企业的各项承诺,打造守信专业高效务实的投资目的地形象。

(四)做好运行监测

精细化抓好运行监测分析。着重加强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双百企业和重点项目监测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准确预判经济运行走势,及时针对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措施和办法,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工业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制度化抓好运行监测,做好年度发展目标预测预研,着力做好煤油电气讯等要素保障工作,常态化推进重点企业走访调研和月监测季分析机制等落实,及时协调解决工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提升运行监测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常态化抓好服务镇街、服务园区、服务企业“三服务”工作,结合“四帮一体验”活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深入开展引导预期、强化帮扶,了解情况、剖析问题、研究规律,着力推进“难点”“卡点”问题解决。

加快布局重大项目

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是永川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关键。深入实施项目带动,以强化招商引资、完善园区建设、提升服务质量等为途径,积极吸引区内外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策划储备一批投资大、效益好、带动和创新能力强重点项目,建立全区重大项目库。实行年度重点项目滚动机制,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发展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项目支撑。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推动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深入落实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大对智能化改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探索设立倍增计划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和市级专项资金的试点企业,给与一定配套补贴,对完成“倍增计划”的试点企业给与一次性奖励。着力提升现代金融对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保障能力,建立银企合作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牢固树立不随意抽贷、断贷意识,深入推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白名单”制度,进一步增加制造业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规模。持续推动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和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转贷应急周转资金等金融工具扩容拓面,加大担保、融资租赁服务等第三方企业引育力度支持国内外资本到永川设立各类公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接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等市级引导性基金,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充分发挥各类基金的带动放大作用

加深产业融合发展

抢抓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机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渗透,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质量,加快推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引进和培育独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建设,探索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模式。鼓励组建产学研用检验检测联盟,推动检验检测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永川海关区域优势,以汽车、高端数控机床、木制品等外向产业为重点,支持检验检测机构达成更多国际互认项目。提高金融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质效,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兴业态,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制造业效能。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依托公铁水空综合交通体系优势,围绕主要产业和市场集群,建设辐射周边的物流体系,形成区域性商贸物流枢纽。创新物流服务方式,加快发展智慧物流,培育发展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

)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深入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行,外引和内培并重,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为推动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依托永川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双创基地等三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市级科技研发平台,加强引育能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和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国内外一流科学家及团队。加强企业家培训,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着力引育各类经营管理人才、技术骨干人才和产业紧缺专业人才。强化用人单位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制定引才政策。健全优质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积极争取国内外一流大学到永川办学,推动永川高校和职教院校与国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知名企业联合办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按照产教融合、校互动、技能为本、就业为先的发展理念,切实推进西部职教基地建设,永川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人才支撑区。

强化安全生产保障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三管三必须)的要求,依法行政,完善工作机制,履行好安全管理职责。切实压实安全生产属事、属地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技术改造投入,采用先进的工艺及装备,降低安全风险,消除事故隐患。充分发挥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液化石油气、醇基液体燃料、电力、城镇燃气(含LNGCNG加气站)的安全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指导通信企业应急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十条措施”常态化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推行“两单两卡”强化企业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确保现代制造业基地安全生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便民地图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