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5003830093381399/2022-00032 发文字号: 三教府发〔2022〕28号
发布机构: 永川区三教镇 成文日期: 2022-04-01 发布日期: 2022-04-22
标题: 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教镇2022年山洪灾害防预应急预案》的通知
主题分类: 应急管理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3830093381399/2022-00032
发文字号: 三教府发〔2022〕28号
发布机构: 永川区三教镇
成文日期: 2022-04-01
发布日期: 2022-04-22
标题: 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教镇2022年山洪灾害防预应急预案》的通知
主题分类: 应急管理
有效性:

三教府发〔2022〕28号

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三教镇2022年山洪灾害防预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村(社区)村(居)民委员会、镇机关各部门:

为认真做好2022年山洪灾害防预工作,我镇制定了《三教镇2022年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经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人民政府

2022年4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2022年山洪灾害防预应急预案

一、总 则

1.1 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三教镇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山洪灾害,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

2.《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法规、条例;

1.2.2 经过批准的国家、省、市、区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

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2.《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3.《重庆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4.地方防汛工作方案、预案、山洪灾害防治方案等

5.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1.3 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三教镇行政区域范围内山洪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本预案是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山洪灾害所预先制定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是三教镇实施指挥决策和防御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

1.5 预案执行与修订

本预案自批准之日起执行,应根据本地区山洪灾害防御情况适时修订。

二、基本情况

2.1 水系分布

三教镇内河流3条,均属长江水系小安溪河流域,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小安溪河、板桥河、太平河从境内穿过,水源条件好。还有高山、蛮子洞、石龙、龙尾子、白果湾、关坟坳、胡子沟、龙桥沟、芋河、庙沟、小桥水库等11座水库,库容量197.6万立方米,山坪塘264口、蓄水176.7万立方米。

2.1.2 气象、水文及暴雨洪水特性

三教镇属北温带、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区,主要气候特征:季风性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秋气温不稳定;雨量充足,寒暑无极度差异,分布不均;春旱霜期短,夏热多伏旱,晚秋多阴雨,冬短少严寒。年平均温度17.5℃,最热为7、8月平均温度29℃,7月最高温度39℃,1月最冷平均温度7.1℃,历年极端最高温度为40.5℃,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2.9℃。

三教的降雨虽然充沛,年均降雨量为1024毫米,但分布不均,季节分配也不均,夏季降雨量多,春秋两季欠之,冬季最少,白天降雨少,夜间降雨多,多数暴雨洪涝夜间突出,猝不及防。最多年份1443毫米,最少年份为701毫米,历年来降雨量主要集中5至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5%。三教降雨量最多是7月,最少的是1月,秋后阴雨连绵不休。

风,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年平均风速每秒1.7米左右。

2.1.3 地形地质

三教地形构造,隶属新华夏系第三沉带川东南平行岭谷褶区,华莹山向西南延伸的依山丘陵体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南最高点在箕山薄刀岭,海拔1025米。从东至西依次展布与条背斜:箕山背斜、花果山背斜、黄瓜山背斜、英山背斜、巴岳山背斜;三个向斜:石庙向斜、板桥向斜、来苏向斜,三教属巴岳山背斜。巴岳山背斜依山广布,冷沙黄壤,山顶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水源较为丰富。箕山、巴岳山东西相对,属重庆西岭谷区的依山丘陵体系。岩层、地形地势的地质结构为侏罗纪灰色砂岩,因其抗侵蚀力强,故突出为高山,山上农田较少,煤矿则多分布于此。东西两山(箕山、巴岳山)中间槽谷地带(丘陵)为垩纪紫色砂页岩及黏土层,红色黏土岩,黄灰易风化。形成丘陵,变成不漏水之泥土,故三教土壤多为粽紫色泥土。另页岩稳定性不强,容易造成地质灾害。箕山、巴岳山,山形陡峻,峰峦层叠,经流水切割,谷地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奇形怪貌。

全镇地势大致轮廓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大部分为丘陵(浅丘地貌),海拔355~405米之间,东面紧靠箕山山脉、西南面邻巴岳山山脉,境内表现西南部较高向东向北两个方向逐渐降低,地形地势似斜形。

三教境内,低山、丘陵、浅丘、带坝、中丘、中谷、阶地河坝分明,属山、坡、丘、坝兼有地形结构类型,而以丘陵为主。田多土少、丘坡多梯土旱作,丘间老冲沟纵横,多水稻田。

三教土壤多系沙溪庙祖发育而成的灰粽紫泥土和灰粽色水稻土,自流井暗紫色水稻土,这两种土壤土层深厚,胶体品质好,酸碱适中、自然肥力高、适宜粮、油、水果、林木后牧草作物生长,此类土壤占全镇耕地面积的83.7%。其次是遂宁组发育而成的红棕紫泥土和红粽色水稻土(含老冲积黄红壤土),这类土壤的旱地土层较薄,土质瘦弱粘重,吸热力强,吸水力弱,抗旱能力差,水田泥脚深烂,有效磷缺乏,且碳酸盐反应强烈,故种植粮食收成不佳。适宜发展经济作物,如辣椒、番茄、西瓜、烟叶、水蜜桃、红枣等,同样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2 行政区划

三教镇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北部,距重庆主城区89公里,距永川城区29公里。地处东经105°95′635″,北纬29°50′98″,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5公里,境域呈三角形。全镇辖13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

2.2.1 经济社会情况

2.2.2山洪灾害发生的成因:

持续或短时强降雨持续降雨或短时强降雨汇聚成地表径流,导致溪沟水位暴涨,产生溪河洪水;洪水挟带大量沙石成为泥石流;因降雨导致山体松动滑落,形成山体滑坡。溪河洪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摧毁房屋、田地、公路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3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

1)季节性强,频率高。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据统计,汛期发生的山洪灾害约占全年山洪灾害的95%,其中5至9月份发生的山洪灾害约占全年山洪灾害的80%以上。

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山洪主要发生于山区、丘陵区及岗地,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上述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3)来势迅猛,成灾快。山丘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且汇流快、流速大,降雨后几小时即成灾受损,防不胜防。

4)破坏性强,危害严重。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因此危害性、破坏性很大。

2.3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2.3.1 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防灾知识宣传、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搬迁避让、政策法规、防灾管理等。鉴于我镇防洪治理难度大等特点,经后将加强与林业等相关部门联系,向有关部门共享防洪治沙等相关经验交流,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完善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制定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做好搬迁避让、防灾管理等工作,使我镇防洪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存在问题:

1.认识不到位、防灾意识不强是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由于人们对山洪灾害缺乏认识,造成主动避灾的意识不强,对水利设施不加以维护,乱建、乱挖,河道、沟渠不断淤塞,泄洪能力严重萎缩,往往造成大洪水、大泛滥,小洪水、大灾难的严重后果。

2.预警系统不健全,山洪灾害易发区在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加上山高坡陡,交通通信不畅,预警预报系统不健全,险情报告、应急抢险和救护机制不健全。

3.山洪灾害点多面广量大,防治难度大。大部分山洪灾害点涉及人群多,危害大,要彻底治理或整体搬迁灾害点的人口,资金缺口大。

2.3.2 山洪灾害防御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防灾工程措施主要采取对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由于资金、技术等使我镇防洪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对山洪沟、泥石流沟治理存在一定难度,在滑坡治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方面困难进一步凸显。

存在问题:

1.河道、渠道行洪能力差。防洪标准低,当雨量较大或雨势较强时,则洪水泛滥成灾,淹没农田、房屋,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同时,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渠道内乱倾乱倒现象突出,进一步降低了河、沟的行洪能力。

2.水利工程老化、病险、淤积,降低了滞洪错峰的效益。全镇的水利工程大部分建设年限长、老化失修,当时建设标准不高,加之运行几十年来,大部分地段都存在病、险隐患,降低了水利工程滞洪错峰的最大效益。

3.防洪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防洪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地方财力紧张,防洪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沟渠不能及时、彻底除险加固,防洪基础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极大地增加了抗御山洪灾害的风险。

三、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 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我镇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

3.2 “两区”的基本情况

三教镇共13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划分“两区”,危险区涉及13个村委会。

四、组织指挥体系

4.1 组织机构

为确实加强我镇防汛抗旱工作,确保汛期各类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洪旱灾害损失,防患于未然,促进全镇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我镇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辖区内防汛抗旱指挥部作为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由三教镇人民政府镇长任指挥长,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党政办、财政所、农业服务中心、规资所、民政社事办、应急办、规建办、平安办、卫生院、三教供电所、三教派出所负责人和各村(社区)委会总支书记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于农业服务中心,分管领导何丽红兼任办公室主任,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萍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防汛抗旱的全面工作及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针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防汛指挥部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4个工作小组和70名基干民兵应急抢险队。同时,各村(社区)委会成立以村(社区)委总支书记为责任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5人)。每个村、组落实了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并确定了1名预警信号发送员。

4.2 分工与职责

镇防汛指挥部:在区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镇、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

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监测组:由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任组长,规资所、应急办、规建办及各村监测站点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河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由镇党政办主任任组长,农业服务中心、宣传办负责人及各村(居)委会总支书记为成员,负责对区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发布的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由武装部部长任组长,派出所、规资所、应急办、规建办、应急办负责人及受灾区的村组转移安置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由镇长任组长,党政办、武装部、派出所、民政社事办、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由分管社事的领导任组长,党政办、民政社事办、卫生院、规资所、规建办负责人为成员,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五、监测、通信及预警

5.1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5.1.1 山洪灾害雨量临界值确定

参照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根据各地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确定板桥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为45mm/d。

5.1.2 山洪灾害水情临界值确定

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河沟水位情况,分析确定板桥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河沟水位值及变化情况;有的河流可将上游水情变化作为判断是否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依据。

5.2 实时监测

5.2.1 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

5.2.2 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5.2.3 监测系统的设立:摸清监测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布设测站或简易测量设施,拟定监测方式以及信息采集传输方式等。

5.3 通信

5.3.1通信方式

常用的通信方式有电视、广播、电话、传真、Internet网络、短信、数字式调幅无线电指挥系统、专用警报系统、锣鼓号等。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与通信方式相适应的山洪灾害监测信息、警报等的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络。

5.4 预报预警

5.4.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河沟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河沟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利部门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部门发布。

5.4.2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5.4.3预警启用时机:(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5.4.4 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根据我镇的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

(1)在一般情况下,可按照区→街道(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    

(如图附件1;一般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区级防汛指挥部和镇防汛指挥部,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如遇紧急情况(水库、塘堰坝出现重大险情,滑坡等),可采用快速灵活的预警方式进行预警。

(如图附件2;紧急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5.5预警方式:我镇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如报警器);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

六、转移安置

6.1 转移安置

6.1.1 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

6.1.2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

6.1.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

6.1.4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6.1.5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

6.1.6制定当交通、通讯中断时,乡、村(组)躲灾避灾的应急措施。

6.2 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七、抢险救灾

7.1 抢险救灾准备

7.1.1 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

7.1.2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7.1.3 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

7.2 抢险、救灾

7.2.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7.2.2 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7.2.3 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7.2.4 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

7.2.5 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

7.2.6 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八、保障措施

8.1 汛前检查

汛前,对所辖区域的重要水利工程、河道险工险段、滑坡危险点及通信、监测、预报预警设施进行全面检查, 统计危险区内常住人口,登记造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有险必查、有险必纠、有险必报。

8.2宣传教育及演练

1.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增强群众主动防灾避灾意识。

2.在交通要道口及隐患处设立警示牌。

3.组织对村责任人、预警人员、抢险队员等进行培训,掌握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技能。

4.村要组织群众进行演练,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地点。

8.3 纪律

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各部门要做到: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层层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确保灾民转移安置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2.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的,追究相应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3.水、雨情报告要及时,有险要速报,会商要及时,指挥要果断;

4.暴雨天气,镇主要领导及包村干部未经批准,不得离岗外出。

5.严格执行病险水库塘堰控制蓄水,一天一巡坝,大雨、暴雨天气24小时巡查制度。

6.监测、信息组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通讯畅通。

7.安全救灾,临危不乱

8.灾纪律毋庸置疑,如有违抗,严惩不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便民地图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