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发布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日期:2024-03-21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主任办公会会议精神,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应用,强化科技对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支撑作用,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组织遴选了农业主推技术11项,现予推介发布。

各镇街农业服务中心和委属有关单位要结合农业主推技术、本地产业发展要求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技术需求,重点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充分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科技小院等,深入宣传推介,加强技术指导培训,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入户到田,助力全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附件:1.2024年重庆市永川区农业主推技术

2.2024年主推技术简介

    

                    

重庆市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4321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1

2024年重庆市永川区农业主推技术

(共11项)

序号

类别

数量

推荐单位

技术名称

1

粮油

4

区粮油站

香型优质稻保优稳香栽培技术

2

区粮油站

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

技术

3

区粮油站

稻油轮作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4

区粮油站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5

经作

6

区经作站

青花椒带枝烘干技术

6

区经作站

夏秋茶综合利用技术

7

区经作站

茶树重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8

区经作站

针形名优绿茶连续化加工技术

9

区经作站

柑橘果园间作大豆机械化栽培技术

10

区经作站

果园绿肥周年覆盖减肥增效绿色丰产技术

11

农机

1

区农机推广站

水稻智能化高效丰产栽培技术


附件2

2024年主推技术简介

1、香型优质稻保优稳香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香稻是水稻中的珍品,具有独特的香味和优良品质。我国香稻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也先后选育出一批香稻品种,为发展香稻提供了坚实的品种基础。水稻是重庆市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其中倒置低山区和中高海拔区域土壤、灌溉水、大气清洁,昼夜温差大、伏旱发生频率低,是重庆的优质稻产区,南川头渡、万州太安等33个贡米之乡是其中的核心区域。贡米之乡的气候和土壤环境条件非常适宜香稻的生产。在历史上,忠县梅坝贡米、秀山涌洞贡米等贡米均有“一家煮饭,四邻香”的美誉。近年来,我市启动了贡米产业振兴行动,大力发展中高端优质米,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五常稻花香”“江西万年贡米”等国内知名贡米相比依然存在贡米品质特征不突出、品牌打造基础弱等问题。其中香型高食味品质好的品种缺乏,香气不如泰国香米浓、食味不如五常稻花香好;在同一地区,使用同一香型优质稻品种,连续种植时,香气和食味值明显下降。为此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引进华南农业大学香稻增香栽培技术,并根据重庆优质稻生产实际创新集成为“香型优质稻保优稳香栽培技术”。

(二)示范情况

2021年至2023年,该技术在重庆市开州区、南川区、梁平区、石柱县、酉阳县等优质稻产区示范效果显著。其中2021开州大德镇、南川河图镇建设“香型优质稻保优稳香栽培技术”示范片4个,分别选用了香型优质稻丰优香占、宜香优2115、神农优228,建设示范片4个,面积400亩。经专家田间实收测产,开州示范田平均亩产658.25公斤,较对照增产15.4%。南川示范田平均亩产654.47公斤,较对照增产14.9%。示范达到了增产提质的效果。

(三)提质增效情况

2023年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组织专家对开州区“香型优质稻保优稳香栽培技术”示范片进行了实收测产。示范片100亩常规香稻南晶香占平均亩产524.6公斤,产地价按4.00/公斤计算,亩产值2098.40元。当地普通品种常规栽培平均亩产587.5公斤,产地价3.00/公斤,亩产值1762.50元,示范片亩产值增加335.9元,示范技术增收效果明显。以此为原粮加工的中高端优质米“稷匠香禾”重庆香米,12/公斤,受到消费者认可。在梁平区蟠龙镇示范应用该技术打造的冷沙寒香米获得了“三峡杯重庆好吃香米称号”。

(四)技术获奖情况

该技术入选2022年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引领型技术,2023年入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推技术。以该技术形成的重庆市地方标准《香稻栽培技术规程》DB50/T 1516202312月发布。

二、技术要点

1.选用香型优质稻品种。如宜香优2115、渝香203、美香新占等。

2.培育壮秧。播种量按每亩大田常规香稻品种2kg3kg,杂交香稻组合1kg1.25kg,旱育壮秧。

3.确定适宜的栽插期与密度。4月下旬秧苗达到4叶~5叶时开始栽秧。宽窄行规范栽插,一般宽行规格为33cm40cm,窄行16cm20cm,窝距16cm18cm,杂交稻窝植双粒双株,亩植1.0万~1.2万窝;常规稻窝植34株,亩植1.1万~1.4万窝。

4.合理肥料运筹。参考当地测土配方推荐施肥量,整田时作全层基肥施用“香稻专用肥”30kg50kg/亩;插秧后7天,追施分蘖肥“香稻专用肥”20kg30kg/亩。在稻穗破口期结合病虫防治,用“香稻增香叶面肥”200g/亩,兑水50kg喷施。

5.科学少水灌溉。插秧后浅水返青分蘖,够苗晒田;长穗期保持浅水;灌浆结实期,采用轻度落干(土壤水势为-25±5kPa)的灌溉方式。

6.综合防治病虫害。按当地病虫害预报,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结合及时防治病虫害。

7.适时早收:比传统优质稻栽培提早23d收割:常规香稻93%,杂交香稻88%实粒黄熟时。

三、适宜区域

长江上游一季中稻区

四、注意事项

选用审定或引种备案,丰产性、稳产性好,抗性强,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规定香稻品种。宜选用品质指标符合 NY/T 593规定二等(含二等)以上,稻米香味符合 NY/T 596 规定的香稻品种。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方立魁,023-89133432

2、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再生稻是一种两收、省工节本、绿色高效,增加复种指数和水稻单产的轻简栽培技术,被誉为重庆农业三绝之一。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适应了水稻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有效解决传统再生稻模式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机收水稻技术大面积推广,传统的中稻无序机收对稻桩碾压现象极为严重,导致再生稻腋芽萌发明显降低,再生稻单产处于较低水平,加之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耐碾压强再生力水稻品种少、腋芽促发栽培技术缺乏、农机和农艺措施不协调等限制因素,导致再生稻种植面积处于低位徘徊。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是再生稻规模化种植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重庆、四川区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机械化轻简再生稻的集中产区,可推广种植面积500万亩左右。因此,开展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技术推广,是提高区域再生稻单产和效益,确保水稻产能提升的重要路径。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个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渝优水稻创新团队持续多年开展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技术创新和推广工作。研究团队从播种期、水肥耦合、缓控释肥、密肥互作等方面开展了20余项田间试验研究,集成创新了再生稻农技农艺相融合的全程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

进入十四五,科研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丰产优质机收再生稻品种鉴选与应用、子课题机收再生稻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头季稻和再生稻周年温光资源优化配制关键技术等研发专项,进一步开展再生稻宜机化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攻关。研究结果已发表科研论文1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布重庆市地方标准毯苗机插水稻育插秧作业质量(DB50/T 1112-2021机插水稻稀泥育秧技术规程(DB50/T 1246-2021”2项,重庆市地方标准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发布实施。上述专项实施和研发为关键技术集成和大面积示范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

(二)示范情况

2023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农发〔20231号)指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作为相应的技术支撑,团队研发的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技术”2020-2023年连续4年作为重庆市主推技术在全市大面积推广(渝农办发〔202030号、渝农办发〔202137号、渝农办发〔202278号)、渝农办发〔202335号),2023年首次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全国再生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位于长江上游的川渝再生稻区,分布着三个带状中稻-再生稻毗邻区,分别是:川南渝西浅丘平坝区,包括四川泸县、合江县、隆昌市、富顺县、宜宾市,重庆永川区、大足区、铜梁区、荣昌区等地;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区,包括四川达州市,重庆开州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包括四川开江县,重庆梁平区、垫江县、长寿区。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发出的川渝毗邻区中稻-再生稻产能提升技术协同推广倡议,得到川渝两地积极响应,积极开展百亩核心片技术示范工作,累计建设百亩核心示范片10余个。其中,2023年,位于永川区来苏镇的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技术核心示范片经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专家组测产验收,结果显示,来苏基地示范片再生稻为324.1公斤/亩,加上中稻总产量为1035.9公斤,实现了中稻-再生稻两季全程机械化生产吨粮目标的新突破。为进一步推动技术在川渝两地协同推广,特别是在中稻再生稻三大毗邻带协同攻关,川渝再生稻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合作发力,专门召开了中稻再生稻产能提升技术协同推广现场观摩暨研讨会,筹划建设了泸县-永川-江津、达州-开州、开江-梁平-垫江核心示范区,2023年累计在川渝地区大面积辐射推广应用70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十三五以来,研究团队在永川区南大街兴隆村的强再生力杂交水稻Q6 28 再生稻高产示范,采用4LZ-0.3A 型全喂入小型收割机收获,550亩再生稻示范片平均产量为214.6.0 公斤/亩。2019年,永川来苏镇观音井村的渝香203亩示范片经测产验收,头季稻平均亩产703.9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226.5公斤,两季达到930.4公斤,较当地非示范片增产10%以上,种植效益提高15%以上。2020年,在永川来苏镇实施的千亩渝香203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两季丰产增效示范片,经专家组随机抽取田块测产验收,头季稻平均亩产656.8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170.3公斤,较当地非示范片再生稻115.4公斤增产54.9公斤,再生稻生产效率提升30%2022年,在极端高温伏旱气候环境下,团队在重庆永川、荣昌、璧山、梁平和开州开展关键技术示范,基于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优质丰产栽培技术,配套抗旱保水剂、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应急技术,核心示范片亩产达到152.1352.5公斤,实现再生稻亩减灾增收350-440元,技术辐射带动了上述区域10.5万亩再生稻增产增收。2023年,在永川来苏镇实施的百亩渝香优8133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技术示范片,经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专家组测产验收,结果显示,来苏基地示范片再生稻亩产324.1公斤,加上中稻季亩产711.8公斤,两季亩产量为1035.9公斤,实现了中稻-再生稻两季全程机械化生产吨粮目标的新突破,较传统人工收割中稻蓄留再生稻相比增产10-15%,两季亩节本增收500元。据不完全统计,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累计已在重庆市应用142.5万亩,新增稻谷1.44亿公斤,新增产值3.73亿元。

(四)获奖情况

该技术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农科办发〔202315号),荣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FCG-2022-1-384-03R)。

二、技术要点

(一)选择强再生力品种。选择生育期适中(头季稻生育期145-155天),再生力强,抗倒伏性强,丰产性好,稻米品质达到国颁三级以上的优质稻品种,如渝香203、深两优5814、渝香优8133、渝香优8159、晶两优华占等。

(二)冬耕整田,减少病虫源。再生稻收获后,宜在秋、冬季用旋耕机耕整稻田,蓄水灭虫除草,腐熟秸秆,培肥稻田。耕地质量应达到田块平整,地面无杂物。

(三)适时早播,培育壮秧。宜在315日前、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2℃时播种,采用机插秧盘集中育秧。亩用种量1.11.3kg,大粒稻种播干谷7080g/盘,小粒稻种播干谷6070g/盘。秧苗期防治好稻蓟马、恶苗病、立枯病等病虫害。

(四)中小苗移栽,规范机插。秧苗34叶时移栽,采用4行或6行插秧机栽插,插秧机作业时应沿稻田的长边规范栽插。栽插行距30.0cm,株距18±2cm。连续缺穴3穴以上的,应及时人工补苗。

(五)精确施肥,提高群体质量。头季稻应亩施纯氮810公斤,氮(N):磷(P2O5):钾(K2O)应为1:0.5:0.8,应按照基蘖肥:穗肥=8:2比例施用。机插前,基肥宜用旋耕施肥一体机施用基肥,追肥宜用无人机施用。

六)干湿交替灌溉,及时晒田控苗。机插时水深13cm,移栽后至分蘖期水深35cm,田间苗数达到有效穗8090%时排水晒田促根控苗,抽穗开花期水深510cm,收割前57d排水,利于机收。

(七)头季稻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根据病虫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好稻瘟病、纹枯病和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等病虫害,宜采用植保无人机作业。

(八)早施粒芽肥。在头季稻齐穗期至齐穗后5d,在稻田有水的条件下,亩施尿素10-15公斤,宜采用无人机施肥。

(九)看苗抢收头季稻,规范机收降低压桩率。8月上旬收割的留桩高度宜为3035cm8月中旬收割的留桩高度宜为4045cm。收获机作业时应沿稻田的长边行驶收割,在田的两头(端)掉头、减小压桩率。收获机轨距应与机插行距相匹配,小田块宜选择履带宽≤20cm、工作幅宽≥105cm的小型收获机作业。

(十)立即复水,抗旱保芽。头季稻收割后,立即复水,水层厚度5-10cm。再生芽萌发期,逐渐保持浅水层,再生季苗期至灌浆期,采用干湿交替水分管理,接近黄熟时排水晒田。

(十一)巧施提苗肥。头季稻收获后13d内,结合田间复水灌溉,用无人机亩施用尿素510公斤。

(十二)喷施赤霉素,提高抽穗整齐度。再生稻抽穗1020%时,亩用赤霉素1.52.0 g(折纯)兑水后,用植保无人机均匀喷施。

(十三)再生稻病虫挑治。根据病虫预报,防治好水稻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对病虫严重的田块重点挑治,宜采用植保无人机作业。

(十四)及时收获,颗粒归仓。全田稻谷黄熟8090%,采用收获机收割。

三、适宜区域

海拔35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及丘陵、平坝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完善,排灌方便,有水源保证的宜机化中稻-再生稻适宜区。

四、注意事项

1.本技术较传统人工种植,应确保机械化操作的规范性,确保机插、机收按照稻田的长边进行,并集中成片示范推广,提高再生稻产量和成功率。

2.本技术较传统人工种植,头季稻生育期有一定延迟,特别是再生稻收获在10月中下旬,需要收割机和烘干机配套,避免阴雨寡日对稻谷收储的影响。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李经勇,023-49847739;姚雄,023-49847001;张巫军,18983692235

1 丘陵区稀泥育秧法集中育机插秧

2插秧机沿稻田的长边规范栽插

3小型收获机机收蓄留再生稻

4大型收获机沿稻田的长边行驶规范机收蓄留再生稻

5 机收蓄留再生稻成熟期田间长势

3、稻油轮作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近年重庆市油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油菜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都呈上升趋势,但油菜籽自给率仍然较低,离百亿级油菜产业发展目标和油菜籽保供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开展稻油轮作、开发利用冬闲田是重庆油菜扩面保供的必经之路。为此,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多年相关研究,形成了《稻油轮作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在重庆市油菜主产区(县)示范效果良好。该技术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实现稻油轮作,保证茬口有效衔接。在不牺牲水稻生产的前提下,保证油菜生产优质高产高效。二是在逆境条件下保证油菜正常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三是通过全程机械化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并实现油菜生产每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

(二)示范情况

2019年至2023年,《稻油轮作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已在重庆市开州区、万州区、梁平区、云阳县和巫山县、秀山县等油菜主产区(县)开展示范,全市示范面积达10万亩以上。

(三)提质增效情况

各地示范结果表明,稻油轮作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对重庆市油菜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根据水稻收获时间、当时气候条件、田间排水条件和土壤墒情,选用不同的油菜品种、采用不同的整田、播种技术,可保证油菜正常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无人机植保技术可有效开展一促四防,促进油菜增产增收。因地制宜采取油菜一次性收获和两段收获技术可降低机收损失率、提高商品菜籽质量。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在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片进行了多次测产验收。例如,201758日,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邀请专家对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片进行了测产验收。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选用德新油59在重庆市万州区龙沙镇张地埔家庭农场示范50 亩,采用稻油轮作,机械起垄,精量直播。每亩播种量250克,种植密度3万株左右。示范片油菜长势好,种植密度适合机械化生产要求。施用立收油化学干燥剂催熟提早油菜联合机收时间5天左右。采用久保田668Q一次性收获,实收面积1.27,实收产量180.7公斤/亩。田间机收损失率小于5%,破籽率0.1%。人工成本按每天80元计算, 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平均每亩节约生产成本300元以上。

(四)获奖情况

该技术暂未申报奖项。

二、技术要点

(一)精选品种

选用优质、高产、中早熟、早熟、耐湿性和其他抗逆性强的适合稻油轮作和机械化生产需要的油菜品种。

(二)整田与播种

9月上旬收获水稻的田块,采用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播种,一次性完成灭茬、开沟、播种、覆土、施肥、打药等工序。每亩用种量300克、施油菜专用复合肥40 公斤、喷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高湿田块采用开沟机或挖掘机起垄,深沟窄垄或深沟宽厢微垄,保持田间排水通畅,无人机播种施肥,每亩用种量400克、施油菜专用复合肥40公斤、喷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水稻收获迟的田块,采用谷林撒播,在水稻收前及时开沟排水,收前3天用无人机播撒油菜种子和肥料,水稻收获后进一步清沟排水,保持田干土润。每亩用种量500克、施油菜专用复合肥40公斤。

1. 2BYL-220播种机机耕机播

(三)花期“一促四防”

采用无人机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混配液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防早衰、防菌核病、防高温逼熟,增加角果数和粒重。油菜花期是一促四防的关键时期。最好选在上午10点以后和下午5点前无露水时喷施。应留意气象预报,避免喷施后24小时内下雨,导致喷施效果降低。一般田块喷施2次,其中结合菌核病或蚜虫防治喷施1次,终花期喷施乙烯利1次。以预防油菜菌核病和增加千粒重为主,每亩可一次性混配喷施以下几种药剂:多菌灵+磷酸二氢钾+芸多收+速效硼。(建议用量:亩用50%多菌灵80120+磷酸二氢钾100+芸多收1+20%流体硼40克)。油菜蚜虫较重的地方,在预防菌核病的基础上,应增加防治蚜虫的药剂:多菌灵水分散粒剂+磷酸二氢钾+速效硼+芸多收+吡蚜酮悬浮剂。(建议用量:亩用50%多菌灵80-120+磷酸二氢钾100+20%流体硼40+芸多收1+25%吡蚜酮悬浮剂20克)。生育期偏晚的田块,在终花期喷施乙烯利催熟,以加快生育进程,为水稻腾茬争取时间。

2.无人机“一促四防”

(四)适时收获

天气好,成熟早、成熟一致性好、抗裂荚性强的油菜于全田90%以上的荚果转变为黄色后采用油菜联合收割机直接收获。

阴雨天多,成熟较迟、成熟一致性较差的油菜于全田有80%的角果转变为黄色时采用两段式收获,先用油菜割晒机割倒,放置于田间晾晒37天后采用捡拾脱粒机收获。

3.机械化收获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用于重庆市油菜生产区。

四、注意事项

高湿田块注意保持田间排水通畅和土壤良好的通透性,注意选择合适的油菜品种和油菜作业机械。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刘丽,13368367639

4、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由四川农业大学研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采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套种方式,以选配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为核心,合理施肥、化控抗倒、绿色防控为配套的复合种植技术体系,破解了间套作高低位作物不能协调高产与绿色稳产的世界难题,能够在不减少玉米产量,甚至增加玉米产量的同时增收一季大豆,实现“作物协同高产、机具通过、分带轮作”三融合。该技术2003-2023年全国累计推广1.25亿亩,连续14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2019年遴选为国家大豆振兴技术重点推广技术,20222023年连续两年明确写入中央1号文件,并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大力推广,为保证国家玉米安全、大幅度提高大豆自给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二)示范情况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究始于2002年,连续12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2019年遴选为国家大豆振兴计划重点推广技术。该技术在我国西南地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2023年,四川省的6个全国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示范推进县依托该技术,单产提升效果显著,带状套作夏大豆最高亩产达207.34公斤,平均亩产171.17公斤;其中,遂宁市安居区奉光荣家庭农场百亩带状套作高产攻关田,夏大豆机械实收亩产207.34公斤,春玉米机械实收亩产651.1公斤;达州市渠县百亩带状套作高产攻关田,夏大豆机械实收亩产206.8公斤,春玉米机械实收亩产513.5公斤。重庆市于20222023年大面积推广该技术,目前示范效果良好。2023年酉阳县春大豆春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春玉米平均亩产631.1公斤、春大豆亩产96.7公斤;涪陵区春大豆春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春玉米亩产619.9公斤,春大豆亩产91.5公斤;巴南区夏大豆春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春玉米平均亩产580.3公斤;黔江区夏大豆夏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夏玉米亩产563公斤,夏大豆亩产102.7公斤;开州区夏大豆春玉米带状种植示范片,春玉米亩产708公斤,夏大豆平均亩产150公斤;奉节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玉米平均亩产51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55公斤。

(三)提质增效情况

应用该技术后的玉米产量与原单作产量水平相当甚至略增,还新增套作大豆130-150公斤/亩,间作大豆100-130公斤/亩;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单作相当,异黄酮等功能性成分提高20%以上;带状复合种植系统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20%、土壤总有机碳增加7.24%、作物固碳能力增加18.6%,年均氧化亚氮、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45.9%15.8%;根瘤固氮量提高9.24%,每亩减施纯氮4公斤以上;生物多样性、分带轮作和小株距密植降低了病虫草害发生,农药施药量降低25%-40%,用药次数减少34次。与原主产作物单作相比,每亩增收节支400-600元。

(四)获奖情况

获得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科技奖、2018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2年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推广合作奖。

二、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用

玉米品种选用抗倒伏能力强、生育期适中的紧凑型或半紧凑型品种,如三峡玉23、渝单59、东单1331、中单808、成单30、先玉1171、渝单821、荣玉丰赞、奥星568等。

大豆品种选用耐荫蔽、抗倒伏的中迟熟大豆品种,春大豆可选用油春1204、中豆46、渝豆11、华圣28等品种,夏大豆可选用南夏豆25、南豆12、洛豆1号等品种。

(二)带状种植

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采用323行大豆:2行玉米)行比配置。生产单元宽度2.22.4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行距3035厘米,玉米大豆间距6070厘米。

春玉米春大豆或夏玉米夏大豆带状间作:采用424行大豆:2行玉米)行比配置。生产单元宽度2.52.7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行距3035厘米,玉米大豆间距6070厘米。


1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


2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

(三)拌种壮苗

播种前选择大豆专用种衣剂进行包衣,如6.25%咯菌晴·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精歌)+噻虫嗪(种亲),按推荐剂量(330-400毫升/100公斤种子)使用,防控根腐病、地下害虫并兼治苗期豆秆黑潜蝇等。

(四)适期播种

春玉米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春大豆3月中旬至4月上旬,夏大豆6月下旬前,黄淮海引进的夏大豆品种宜于5月上旬前播种。具体播种时间根据海拔高度、品种特性及生产习惯来确定。

(五)减量施肥

大豆、玉米分别控施氮肥,玉米要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或不施氮肥。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玉米单株施肥量相同。大豆施低氮复合肥,纯N亩用量不高于3公斤;玉米施高氮复合肥,纯N亩用量不低于15公斤。采用侧深施肥,肥料距离播种行15厘米,深度10厘米左右。

(六)降高控旺

套作大豆在三叶期-分枝期、初花期,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50 /亩,或30%多唑甲哌鎓2030克,对水3050 公斤喷施茎叶实施控旺;共生玉米利用矮丰、玉黄金(胺鲜脂和乙烯利)等化控药剂控制株高,按推荐剂量使用。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则在大豆分枝期或玉米拔节用无人机喷施30%多唑甲哌鎓2030/亩,个别较旺田块在大豆初花期再喷一次,无人机用水量2.53/亩。

(七)封定除草

播后芽前封闭除草,喷施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00 毫升/亩或33%二甲戊灵乳油150200毫升/亩,如阔叶草较多可混加20%草胺磷80-120/亩,或80%唑嘧磺草胺 WG 46/亩 ,对水3040 公斤。苗后定向除草,要求打早打小,在大豆12片复叶、玉米45叶期,或禾本科杂草24叶期和阔叶杂草株高35厘米时,实行大豆、玉米定向分带除草,大豆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80100/亩或10%精喹禾灵乳油+25%氟磺胺草醚(20毫升+20克型)1/亩,玉米用5%硝磺草酮·20%莠去津125150毫升/亩或75%噻吩磺隆0.7克~1/亩。自走式分带喷杆喷雾机茎叶定向喷雾,或用定向喷头实施人工喷雾。

(八)统防病虫

采用物理、生物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出苗-分枝(喇叭口)期:针对叶部病虫害和粉虱、蚜虫等刺吸害虫开展病虫防治,有条件可设置智能LED集成波段杀虫灯、性诱捕器、释放寄生蜂等防治各类害虫。玉米大喇叭口-抽雄期和大豆结荚-鼓粒期:针对当地主要荚(穗)部病虫危害,采用广谱、高效、低毒杀虫剂和针对性杀菌剂等进行统一防治。各时期病虫害采用杀虫剂、杀菌剂、增效剂、叶面肥、调节剂五位一体一喷多防,实施规模化统防统治。

(九)机播机收

播种:带状套作播种可选用2BYFSF-34)型大豆密植播种机,通过更换播种盘、调整单体个数和带间距实现大豆与玉米同机播种;带状间作可选用2BYFSF-62BYCF-6等勺轮式或气力式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机。

收获:先收玉米,玉米成熟后选择割辐宽度不超过1.6米的两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先收获玉米果穗或籽粒,大豆成熟后再用当地常规机具收获大豆籽粒;先收大豆,大豆成熟后选择割辐宽度不超过1.8米的窄幅履带式大豆收获机先收获大豆籽粒,玉米成熟后再用当地常规机具收获玉米果穗或籽粒如大豆玉米同时成熟,可选用当地常用的玉米收获机和大豆收获机采用前后布局的方式进行同步跟随收获


3 玉米机收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在全市区域内均可大面积应用。

四、注意事项

各生态区大豆品种选用要注意春夏大豆的生育特性,选择适宜品种,确定适宜播期;播种前需调试播种机的开沟深度、用种量、用肥量,确保一播全苗;化学除草时,如果封闭除草效果不佳,应及时通过茎叶除草,注意使用物理隔帘定向喷雾;大豆点蜂缘蝽、斜纹夜蛾呈爆发态势,注意统防统治。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易靖、陈松柏、方立魁,13708382324

5、青花椒带枝烘干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花椒为芸香科(Rutaceae) 花椒属( Zanthoxylum L.)小乔木,原产我国中西部;全世界约有花椒属植物250 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除新疆、内蒙古外全国各地都有野生分布,有红花椒、青花椒2个类型,45个种和14个变种;花椒属植物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经济树种,果皮兼作药食之用已逾两千余年。

中国是世界花椒第一生产、消费、出口大国,重庆是最大的青花椒产业基地。四川汉源、茂县,重庆江津、酉阳,陕西韩城、凤县,甘肃武都,山东莱芜、沂源,河北涉县、平山等地均为我国花椒著名产区,目前全国花椒栽培面积2500万亩,产量37.93万吨,产值超过350亿元,花椒系列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成为我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助农增收的突破口。

花椒为药食同源作物,鲜花椒采摘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极易发生褐变长霉的情况,影响其经济价值和品质。当花椒的含水量小于11%时,可以有效地防止花椒生霉,延长花椒的贮藏时间,适当的干燥方法可以延长花椒的贮藏时间,使花椒保持良好的品质。干燥作为花椒加工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花椒中的含水量,高品质、低能耗、低成本的干燥工艺是花椒干燥工艺的研究重点。现有的花椒常用干燥技术有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热泵干燥、联合干燥等,主要都是针对花椒采摘后果实颗粒晾晒、电或煤层层堆码加热干燥,费工,费时,堆码不当,还易造成烘干失败。花椒带枝烘干技术是近年来新的青花椒烘干技术,只需从田间树上直接剪截花椒干,集中运输至烘房,烘干后过筛,人工或智能枝叶籽粒分离,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也降低了烘干失败的风险,还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花椒副产物,有效延伸花椒产业链。

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花椒枝提升送料装置专利,开发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花椒智能连续烘干温度监控系统花椒连续烘干自动控制物联网系统

(二)示范情况

在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牌坊村、黄桷村,慈云镇小园村,龙华镇五台村四个村,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全自动花椒带枝烘干分选生产线和配套冷库的建设,建成4个村级农产品加工中心,干花椒产能达到150kg/h,实现花椒产地加工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有效保障江津花椒的质量等级。20222023年度累计加工干花椒2880吨,精品花椒销售价格平均提高5/公斤,花椒智能化烘干加工增值3/公斤。

(三)提质增效情况

开展了青花椒智能化带枝烘干系统研发、带枝烘干温湿度实时监测与控制模型构建、带枝烘干温湿度智能控制与远程管理系统开发、带枝烘干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等技术试验研究,在重庆市江津区建立了青花椒带枝烘干产地加工示范生产线4条,20222023年加工销售精品干花椒2880吨,加工增值率3.5%,新增效益403.2万元。

(四)获奖情况

青花椒带枝烘干技术青花椒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一体化应用项目核心内容之一,荣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带枝采摘

1.采摘时间。每年6月上旬—7月中旬果实成熟期采摘;采收宜选择晴天,避免雨天和有露水时采收。

2.采摘工具。电动枝剪或机械枝剪,要求枝剪轻便、灵活操作;防护皮手套要求不易刺穿,能够护腕护臂;果枝收集工具宜用50cm宽,100cm-150cm长的光面塑料编织膜或塑料周转箱。

3.采摘流程。每株在行间平铺一张枝条收集塑料编织膜或周转箱;用枝剪每株由外向内对花椒结果枝逐枝下桩,留桩数量和长度按青花椒回缩更新修建标准执行;下桩结果枝短切成50cm长的枝段,整齐堆放在果枝收集膜或周转箱内。

4.带枝运输。人工或田园履带式运输机将每株采摘果枝转运至园区道路,由农用运输车转运至烘干区域;也可用山地轨道运输线将采集果枝分批次转运至烘干区域。运输途中严禁踩踏,避免油胞破裂褐变。

1田园履带式运输机带枝运输

(二)带枝烘干

1.烘干目的。旨在最大限度保持青花椒原有的青色、香麻味等有效成分,最大限度提高开口率。

2.烘干流程。包括上料装填、通风除湿、预热干燥、匀速干燥、加速干燥。

3.烘干原理。按照青花椒带枝烘干的最佳工艺条件,供热系统通过介质将热能输送到干燥系统(烘干机)的送风系统内,青花椒果枝上料后依次通过通风除湿、预热干燥、匀速干燥、加速干燥四个阶段后,青花椒枝叶、果实水分通过介质带出,使其最终含水量在11%以下,颜色青绿、开口率高、便于枝叶分离和脱籽。

4.设备选型。宜选用平床烘干系统和连续带式烘干系统。

(三)干燥参数

1.上料填充。用人工或升降传送带进行果枝上料,要求随到随上,避免积压;上料后用铁叉平铺,分层压实,直至整个送料斗或烘房装填完成;最后用细枝填充各边角区域,保障热风均匀分布。平床烘干系统上料高度超过烘床高度50cm;连续带式烘干系统物料厚度120cm150cm

2 烘干生产线上料填充

2.通风除湿。上料完成后打开风机,平床烘干系统室温通风除湿3-4小时;连续带式烘干系统室温通风除湿0.5小时-1小时。

3.预热干燥。平床烘干系统控制温度30-35℃±8℃,预热干燥时间3-5小时;连续带式烘干系统控制温度30-35℃±5℃,预热干燥时间4-5小时。

4.匀速干燥。平床烘干系统控制温度40-45℃±8℃,匀速干燥时间8-10小时;连续带式烘干系统控制温度40-50℃±5℃,匀速干燥时间4-5小时。

5.加速干燥。平床烘干系统控制温度50-55℃±8℃,加速干燥时间4-6小时;连续带式烘干系统控制温度50-55℃±5℃,加速干燥时间1.5-2小时。

3花椒烘干管理系统

6.出料转移。加速烘干结束后,利用人工或机械拖拉、提升、传送等方式快速出料;就地或转移至分选场地。

7.枝叶分离。出料的烘干果枝可采用人工拍打、过筛或机械滚筒筛分进行果枝分离;筛选出的枝叶用于生物质燃料、食用菌基质原料或有机肥发酵原料等应用。

4果枝叶分离系统

8.籽粒分选。筛选出的果、籽、皮刺及枝叶碎末通过电动风车、一级振动筛、二级振动筛、色选分级处理,获得带枝干制青花椒。

三、适宜区域

适宜青花椒规模化种植区域。

四、注意事项

青花椒带枝烘干技术推广过程中特别注意干燥参数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谢永红,13883229652

6、夏秋茶综合利用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重庆茶区长期以来面临夏秋茶“品质低、效益低、利用率低”的三低问题,茶农弃采、茶企弃制夏秋茶现象严重,造成了80%以上的夏秋茶资源浪费。针对上述产业难题,本技术重点围绕夏秋茶降苦增鲜、品质提升、多级增值等领域开展研究创新和技术集成示范,取得了较大理论与技术突破,为全市夏秋茶品质提升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示范情况

建立了夏秋茶原料“降苦增鲜”调控技术,集成了夏秋优质绿茶加工技术,发明了高茶黄素工夫红茶加工技术,创新了夏秋茶资源“多级增值”深加工技术,构建了以“春绿+夏红+秋绿+X”茶资源多元高效利用技术模式。2018年至今,技术成果在已在重庆、四川多个产茶区县、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余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本技术从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资源多元化利用3个环节着手,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攻克了茶农弃采、茶企弃制夏秋茶的产业难题,示范基地和辐射带动区域的夏秋茶原料增产20%以上,夏秋茶综合利用率提高50%以上,亩均节本增效约450元。

(四)获奖情况

本技术已获得2019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被评为2023年重庆市主推技术。

二、技术要点

1.夏秋茶原料“降苦增鲜”品质调控技术。以“光温协控+水氮耦合+绿色防控+批量采收”为技术核心。应用“有机肥+水肥一体化”高效施肥技术模式替代传统施肥;采用灯光诱控、色板诱捕和性诱剂诱杀组合防控替代传统农药防控病虫害;使用园中挂网与智能喷水遮光降温和机器采收鲜叶原料,提高夏秋茶原料的持嫩性与产量。

2.夏秋优质绿茶加工技术。以“蒸汽杀青保绿、热风脱水促香、微波补杀增匀、温热揉捻塑形、烘炒结合定型”为技术核心。将蒸汽杀青与热风杀青、微波杀青衔接组合取代传统锅炒杀青,避免由于锅炒杀青传热慢、时间长,造成的滋味苦涩、色泽绿暗等品质问题;采用以热风烘焙为主、理条炒制为辅的焙香关键工艺,促进茶叶香型转变。该技术制得的绿茶滋味醇厚较爽,香气栗香高长,苦涩味物质降低18%35%,提高夏秋绿茶感官品质12个等级。

3.高茶黄素工夫红茶加工技术。以高效利用多酚氧化酶、促进茶黄素生成为理论依据,以“组合萎凋、智控发酵、真空冷冻干燥定型”为核心的高茶黄素工夫红茶加工技术,将茶黄素含量提高45倍。主要技术要点为:鲜叶经日光萎凋后在温度为30℃~35℃、湿度为65%85%条件下室内萎凋至水分含量为58%68%;随后在温度为30℃~35℃、湿度为65%85%条件下采用“轻--轻”揉捻150min240min,揉捻同时进行发酵;最后在-50℃条件下真空预冻4h6h,采用程序升温真空冷冻干燥至水分低于5%。

4.夏秋茶资源“多级增值”深加工技术。以茶鲜叶、茶花、茶枝等夏秋茶资源为原料,发明了以“生物酶解、混料设计调味”为核心的糙米绿茶饮料加工技术、以“组织破碎、冷冻干燥”为核心的冷泡型柠檬蜂蜜红茶粉加工技术、以弱碱性皂化技术为核心的茶树花手工洁面皂加工技术,创新了茶资源用途,丰富茶产品结构,延伸到食品、日化品、农副产品行业。

三、适宜区域

全市各产茶区县。

四、注意事项

1、高茶黄素工夫红茶加工时采取的是揉捻与发酵同时进行,干燥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2、加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张莹,18983692906

7、茶树重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茶树病虫害是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茶小绿叶蝉是目前全国茶区范围内一个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害虫种类。一般年份可造成夏、秋茶产量损失10%15%,重灾年可达50%以上,其药剂防治约占防治总量的50%,是茶叶的农药残留重要来源。目前阻碍我国茶叶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是主要针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标准。因此,针对这一制约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因素,项目组持续多年围绕茶树广布性重要害虫叶蝉,研究其发生规律、监测预警技术、创新集成了适应我国茶区生态特点的“三位一体”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为各地制定防控策略提供技术支撑,解决了茶园控害保产与茶产品质量安全的矛盾,为健全和布局基层茶树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全面提高各茶区茶叶的绿色植保水平、保障茶叶食品安全做出重要的贡献,取得创新性进展。

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1)探明了叶蝉、茶网蝽发生规律及叶蝉灾变的关键因子,为及时防控提供重要依据。(2)发明了能够快速、精确识别和计数叶蝉、茶网蝽的方法,为实现智能化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撑。(3)构建了茶树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高效管理和使用病虫害信息,为全国主要茶区制定叶蝉的防控方案提供技术支撑。(4)针对全国茶区重要害虫,集成创新了“三位一体”的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各茶区重要害虫的危害。

授权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论文31篇(SCI论文11篇),出版专著1部,市级成果登记4项。

(二)示范情况

在重庆云岭茶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技术熟化与示范,并在重庆、四川和贵州等核心示范区开展技术优化工作,充分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害虫发生情况及茶叶生产特点,集成优化了“茶树重要害虫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2019-2021年在重庆、四川、贵州茶区推广应用297万亩次。

(三)提质增效情况

20192021年,使用该技术后,示范茶园年均减少化学农药12次(减施2550%),节约农药成本5154万元,认证绿色食品等43个,挽回经济损失4.7亿元,新增利税7135万元。

(四)获奖情况

该技术荣获2017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和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茶树重要害虫智能化监测

该方法能够快速、精确识别和计数茶小绿叶蝉,利用AI物联网拍照设备,对茶树重要害虫的田间种群进行智能化监测,系统自动识别计数害虫,通过网络实时、自动传输到电脑端,减轻测报人员工作量,便捷、快速地掌握茶树害虫动态,实现对茶树重要害虫的远程智能监测。

1 识别和计数茶小绿叶蝉的卷积神经网络

2茶小绿叶蝉远程智能监测

(二)茶小绿叶蝉数字化预测技术

利用茶树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输入各茶区越冬残存虫量、冬季最低气温之和、2月平均温度等三个影响因子,应用构建的叶蝉专家经验知识库进行预测,每年4月下旬向全国主要茶区发布叶蝉发生趋势的数字化预测。

3 茶体系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后台界面

图4 叶蝉发生趋势的数字化预报

(三)集成创新了“三位一体”的绿色防控技术

集成创新了按月份、分区域、视虫类的全国四大茶区主要害虫“三位一体”的绿色防控技术,以叶蝉为例:黄板控制叶蝉越冬成虫不同茶区时间不同(华南茶区2月下旬、江南和西南茶区3月上中旬、江北茶区4月上中旬),并结合采摘压低叶蝉虫口;510月,结合采摘修剪等农艺措施,进行物理和生物防控,严重地块及时采取药剂防治进行控制虫口;1112月,结合茶园越冬管理进行冬耕、修剪压低叶蝉越冬虫口。

制定了根据叶蝉危害分级,实施相应的防控技术:危害等级“轻”,以农业栽培技术为主;危害等级“中”,以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为主;危害等级“重”,则主要以环境友好型农药应急技术进行控制。有效地控制了全国茶区重要害虫叶蝉的危害。

三、适宜区域

全市各大产茶区县。

四、注意事项

1.充分了解当地病虫害具体情况,实时掌握当地的茶小绿叶蝉越冬基数。

2.化学农药严格按照要求浓度、安全间隔期轮流使用。

3.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化学除草剂除草。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王晓庆,18983692901

重庆市永川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陈如寨,13883779898

8、针形名优绿茶连续化加工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1.技术研发推广背景。针形名优绿茶是全市主导名优茶品类,在全市茶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随着茶叶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由注重外观与包装转变为注重茶叶内质香气与口感。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名优茶机械化加工已成必然趋势。为提升我市名优绿茶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亟需开展针形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

2.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全市针形名优绿茶加工中存在劳动强度大、品质不稳定、加工效率低等问题,不利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本技术通过对关键工艺参数的研究和熟化,提出一套适合针形名优绿茶的标准化加工技术,将有利于提高我市名优绿茶加工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市名优绿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二)示范情况

目前已开展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等工艺对针形名优绿茶品质形成的影响试验,利用项目技术研究成果,指导重庆市渝鸟林业有限公司、重庆龙缸茶业有限公司、秀山县民蕊农业有限公司等10家茶企建立针形茶连续机械化生产线10条。在永川、万州、秀山、云阳、巫溪等区县进行大力推广和应用,累计开发针形名茶产品10只,带动增收上亿元。

(三)提质增效情况

该技术在重庆茶区推广应用后,形成了以针形茶为主的名优绿茶产业格局,重庆针形名优茶产量、产值占名茶80%以上,促进针形名茶产量提高5%以上,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生产成本降低10%,综合效益提高20%以上。

(四)获奖情况

本技术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二、技术要点

(一)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初揉捻→二青→复揉捻→解块→做形(理条)→干燥。

(二)加工技术

1.鲜叶

1)茶树品种。在重庆区域内,可选择福鼎大白茶、巴渝特早、碧香早、早白尖5号、南江2号、四川中小叶种等茶树品种,以中小叶种为主。

2)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二叶初展为宜,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要求芽叶完整,色泽嫩绿、新鲜、匀净、清洁、卫生,无病虫叶,无机械损伤。

3)原料贮运。采下的鲜叶应用透气性好的专用茶篓盛装,不能压紧,不得日晒雨淋,保持新鲜度。茶鲜叶及时装运到生产车间,及时摊放,摊放场地要通风透气,避免阳光直射。

2.摊放

1)摊放方式。可采用室内自然摊放、摊放槽摊放、摊放机摊放等。

2)技术要求。自然摊放厚度3 cm10 cm,每隔2 h左右轻翻一次,根据天气调整摊放时间,一般摊放4 h6 h后开始炒制,当天鲜叶当天加工。摊放槽或摊放机摊放时,鲜叶摊放厚度5 cm10 cm,间隔鼓风,防止鲜叶发热,摊放时间4 h8 h。雨水叶适当延长摊放时间。

3)适度标准。鲜叶含水量以70%72%为宜,要求叶色变暗、清香显。

3.杀青

1)杀青方式。可采用滚筒式连续杀青机、热风杀青机、汽热杀青机等。为提升杀青质量,确保杀青品质的稳定性,也可采用两种杀青方式进行组合杀青,常见的杀青方式有:汽热与微波组合、滚筒与微波组合、热风与微波组合等。

2)技术要求。采用滚筒杀青机,一般进茶口中心温度140℃~180℃,出茶口中心温度80℃~100℃,杀青时间1.5 min4 min;采用汽热杀青时,一般控制蒸汽温度120℃~140℃,热风温度150℃~180℃,蒸青时间30 s60 s,热风脱水时间40 s70 s;采用热风杀青机,进风口温度200℃~350℃,出茶口中心温度80℃~90℃,杀青时间80 s150 s。无论何种杀青方式,杀青叶温度应控制在80℃以上。投叶量视机型而定。

3)适度标准。杀青叶叶色暗绿,叶质柔软,折梗不断,青草气消失,茶香明显,无焦边糊叶。

4.摊凉

杀青叶应及时摊凉冷却,可采用冷却输送机、电风扇、鼓风机、摊凉台等。

5.初揉

一般采用盘式揉捻机,投叶量以自然装满揉桶为宜,揉捻时间20 min30 min,按轻揉、中揉、重揉、松揉时间比为1211进行。

6.二青

一般采用烘干方式进行二青处理,主要采用链板式烘干机,温度100℃~130℃,时间4 min7 min,叶层厚度1 cm2 cm。也可采用动态烘干机,温度90℃~110℃,时间5 min7 min,投叶量因机型而异。经二青脱水后,在制叶温度一般为50℃左右。二青后在制品含水率控制在40%45%

7.复揉

一般采用盘式揉捻机,操作方法与初揉同,揉捻时间可适当延长5 min10 min

8.解块

采用茶叶解块机或振动筛分机对揉捻叶进行解块,利于整形。

9.做形

一般采用80型茶叶振动理条机,投叶量每锅3 kg4 kg,槽温180℃~200℃,叶温50℃~70℃,理条时间10 min15 min

10.干燥

采用连续烘干机,分2次~3次烘干,初烘温度110℃~130℃,叶温60℃~70℃,时间4 min7 min,叶层厚度1 cm2 cm,后一次干燥比前一次低10℃~20℃,烘至含水量7%以下。

三、适宜区域

本技术适宜重庆茶区,四川、贵州、湖北茶区可参照执行。

四、注意事项

一是茶树品种以中小叶适制绿茶品种为宜,二是原料标准要求尽量一致,三是加工温度因机型和传感器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需主要掌握叶温的判断指标。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钟应富、张莹、吴全、罗红玉、徐泽,18983692906

9、柑橘果园间作大豆机械化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重庆是典型的丘陵山地,无霜期达341天,冬季无冻害,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柑橘产区,具有“无台风、无冻害、无检疫性病虫害”的三大生态优势。目前,全市柑橘种植面积385万亩、产量440万吨,产值达236亿元,面积和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五位、第七位。为加快推动三峡柑橘高质量发展,不断壮大“三峡柑橘”品牌,重庆市政府提出把柑橘产业打造成为中国柑橘第一品牌和全市第一优势特色产业,早、中、晚熟柑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拥有奉节脐橙、万州古红橘、玫瑰香橙、巫山恋橙等区域性鲜果品牌和派森百、新橙元、森美等多个橙汁加工品牌,柑橘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市特色农业产业之首。

柑橘、柠檬等果园林下光温水资源丰富,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种植粮油作物,将有效缓解粮经作物争地矛盾,保障粮油生产安全。传统丘陵山地柑橘果园间作面临机械化程度低,间作模式不规范,品种搭配不合理,种植效益低,林下土地资源撂荒严重。柑橘果园间作大豆机械化栽培技术采用机械化耕播、品种结构优化、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具有降低果病虫害发生率,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提升柑橘果实品质的作用,通过形成机械化、标准化、模式化的柑橘果园间作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实现柑橘果园周年高质高效生产。

(二)示范情况

“柑橘果园间作大豆机械化栽培技术”自2021年以来,已在重庆忠县、永川、垫江、江津、巫山等区县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引进筛选适宜经果林间作大豆耕播机械装备2套,近三年,累计在永川、忠县、巫山等地示范3000余亩,累计推广应用10万亩以上。

(三)提质增效情况

2021年,在永川建立示范片520亩,经专家测产,大豆亩产153.2公斤,亩新增产值919.2元,较传统人工模式亩节本增收500元以上。通过间作豆科作物,可降低7月份土温0.75℃,提高土壤PH值及速效养分含量,减少柑橘果园虫害发生率,采用间作作物共有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亩节约农药30%以上,改善土壤微生物量群落结构,提升柑橘品质。

(四)获奖情况

未申报科技奖励。

二、技术要点

(一)整地

播前1周,采用微型或小型旋耕机在柑橘行间进行整地12遍,深度20cm左右,旋耕边线距柑橘行30 cm以上,以免机械操作损伤柑橘植株根系。

(二)种子选择

选择通过重庆地区审(鉴)定或通过重庆市引种备案的耐阴、高产、宜机收、优质春、夏大豆品种,如:春大豆渝豆11号、渝豆2号、渝豆3号、油春1204等,西大豆南豆12、南夏豆25等。

(三)种子处理

未包衣种子,在播种前3d5d对种子进行晒种、清选和去杂(去除破粒、瘪粒、病虫粒、不成熟粒和杂物等),采用已登记的具有杀虫、杀菌和补充营养等功能的豆类种子包衣剂、拌种剂,按照说明书进行处理。

(四)播种

选用小型两行播种机,沿柑橘行间豆类种植带进行播种,根据柑橘树龄长势、品种特性,合理确定种植带宽及密度。确保大豆种植带边行与柑橘主干距离50cm,且与树冠垂直投影的距离不少于10cm,大豆播种深度35cm。春大豆于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行距3040cm,穴距20cm,每穴23株;夏大豆5月下旬-6月上旬播种,行距50cm,穴距30cm,每穴23株。

(五)苗期管理

1.匀苗:大豆均苗可以一对复叶至二对复叶展开前一次性定苗,去除弱苗、小苗,每亩留苗23株,第一复叶展开前带土及时补苗、补种。

2.除草:播种后35天内,亩用50%乙草胺乳油液150200ml,进行封闭除草剂,封垄前结合中耕进行二次除草。

3.苗期虫害防治:大豆一片复叶期,亩喷施10%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液6080ml防治土蚕、蝼蛄等地下害虫,同期利用驱鸟剂防治斑鸠、麻雀等鸟害。

(六)科学施肥

旋耕前,每亩施氮磷钾(15-15-15)三元复合肥15kg20kg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大豆种植带。根据大豆长势,在初花期,每亩追施4 kg5kg尿素,在花荚期或鼓粒期,每亩喷施1%尿素+磷酸二氢钾叶面肥12次。

(七)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结合柑橘疮痂病、炭疽病等病害防治方法,大豆重点防治炭疽病、霜霉病、病毒病等病害,可选用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代森锌进行预防,注意田间排水减湿,增施有机肥,防止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

2.虫害防治:(1)物理防治:利用柑橘园安装或悬挂灯诱、性诱、色诱、食诱装置,同步诱杀豆类鞘翅目、鳞翅目和同翅目害虫。(2)生物防治:利用柑橘园释放的瓢虫等天敌防治豆类蚜虫,选择枯草芽孢杆菌、选择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3)化学防治:根据两作物共有虫害蚜虫、红蜘蛛等发生规律,进行统一防治,可用低毒农药吡虫啉防治蚜虫,阿维哒螨灵防治红蜘蛛,甲维盐阿维菌素或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豆荚螟、夜蛾等。

(八)收获

粒用大豆品种进入完熟期,95%以上豆荚变干,籽粒变硬即可收获,及时晾晒、脱粒、清选和入库,提倡机收。


1 幼柑橘果园间作春大豆模式


2 投产柑橘果园间作夏大豆模式

3 幼龄柑橘果园机播大豆花期情况

三、适宜区域

川渝柑橘种植区。

四、注意事项

1000米以上的高海拔柑橘园,注意选用春大豆品种,不宜选用夏大豆品种;大豆出苗后至两片复叶前注意防治鸟害。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张晓春,18983692176

10、果园绿肥周年覆盖减肥增效绿色丰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由于耕地资源有限,我市多数果园建在一般种植业不便利用的山地丘陵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同时,由于近些年有机肥源不足,限制了果品品质的提升。长期以来,我市的果园管理形成了地表清耕的固有管理方式,清耕方式导致了果园土壤有机养分加速消耗和流失,进一步加剧了果园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制约果品品质。近些年来,随着人力成本增加,清耕制度也难以实施,更多是任由杂草滋生,并依靠大量使用除草剂控制杂草、大量施用化肥供应果树养分,导致果园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果品安全和园地质量。

目前果品生产先进国家的果园管理大多采用种植绿肥/生草覆盖栽培模式,在我国和我市这一模式没有得到普遍应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适合我国果园生境的绿肥品种及轻简化种植利用技术。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总结提炼出了以冬夏豆科绿肥为主的“两播两翻”果园绿肥周年覆盖绿色丰产栽培技术。运用该技术能实现覆盖压草、保持水土、培肥地力,减少除草剂和化肥使用,提升果品品质、实现生态保育。

(二)示范情况

果园绿肥周年覆盖绿色丰产栽培技术,突出以绿肥技术来实现果园提质增效。该技术模式已在全市多地经过了田间试验及大面积示范,技术成熟,近年来仅在忠县累计推广绿肥30余万亩,该技术得到果农和农技推广部门的普遍认可,社会及环境效益巨大。

(三)提质增效情况

轻简实效,易于推广。本技术选择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等冬绿肥;印度豇豆、拉巴豆等夏绿肥。这些绿肥品种均为在南方果园生长适应能力强的豆科绿肥,冬绿肥于秋季免耕撒播、夏绿肥于春季翻耕后撒播,具有操作简单、管理粗放、覆盖压草好、成本低、效益好、果农接受度高等优点。

绿色环保,节本节支。该技术绿肥种植成本共计50100/亩(平均75/亩),其中包含每亩绿肥种子成本5080元和每亩人工播种成本58元。多点试验示范表明,与传统清耕管理相比,绿肥覆盖能减少24次除草剂施用(平均减少3次),每亩节约除草剂和喷药人工成本80100元(平均90元);种植豆科绿肥平均每亩固氮810 kg左右,替代氮肥节约成本3240/亩(平均36/亩);扣除绿肥种植成本后,每亩节支增收50元以上。

改善环境,提质增收。运用果园绿肥周年覆盖种植技术,能显著减少水土肥流失和除草剂使用,降低面源污染;果园土壤质量提升,果品产量稳定,果面光洁度、色泽及口感显著提高,柑橘类果品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分别提高7%17%。实现了优质果品产业提质增效、百姓省工增收、环境减压增绿。

(四)获奖情况

暂未申报科技奖励。

二、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择

优先推荐在重庆果园生长适应性强的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等作为冬绿肥;印度豇豆、拉巴豆等作为夏绿肥。

(二)播前整地

杂草少的果园绿肥播种前不耕地、不除草,在降雨后土壤湿润的情况下均匀撒播于距离树基0.5m以外的行间(幼龄果园全园撒播);杂草茂密、高度超过40cm的果园在播前采用机械或人工割草后撒播。

(三)绿肥播种

冬绿肥播种量及时间: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降雨后直接撒播于果树行间,撒播量为34 kg/亩;夏绿肥播种量及时间:翌年6月初,将冬绿肥翻压至2030 cm土层;而后撒播或窝播夏绿肥,播种量为24 kg/亩。

播种发芽要求土壤墒情好,建议在降雨前后或降雨当天播种;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时,建议播种前清水浸泡812小时。

(四)生长期管理

绿肥生长过程中不施肥、不除草。土壤墒情适宜的果园播后37天生根发芽,之后自然生长。冬绿肥播种后,当年12月果园绿肥覆盖可以达到80%左右,到翌年的2月底和3月初冬绿肥开始旺盛生长,实现果园全覆盖,3月下旬到4月上旬进入始花期,此时每亩鲜草产量可以达到1.55吨(土壤贫瘠的果园鲜草产量在2吨左右),4月份进入盛花期,56月份进入结荚和自然枯萎期。翌年6月初,将冬绿肥翻压至2030 cm土层;而后撒播或窝播夏绿肥,于7月开始旺盛生长,7月底至8月初可实现行间覆盖80%以上;至9月下旬,将夏绿肥翻压至2030 cm土层后播种冬绿肥。每周年进行“两播两翻”循环。

(五)氮肥减施

绿肥周年覆盖可每亩固氮810 kg左右,减少1020%氮素流失,果树施肥应可减少10%以上春季氮肥施用量和15%以上秋季氮肥施用量。

三、适宜区域

适宜重庆市标准化果园。尤其适宜于行间距较大便于机械化作业的果区。

四、注意事项

为了保障绿肥播种后快速萌发生长,播种前应查看土壤墒情,播种时保证土壤湿润(田间持水量最好在70%以上)。杂草密度较大的果园,只要杂草高度没有超过40cm,在播种时可以不除草,但要适当提高播种量,有利于提早覆盖压草。播前采用人工割草的果园,刈割的杂草让其自然覆盖于地表,有利于绿肥播种后萌发生长。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赵敬坤,17830608038

11、水稻智能化高效丰产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目前,水稻机械化生产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是育秧环节机械化程度低、育秧播种精准度差,育秧环节主要依赖人工使用谷种播种器进行播种,部分种植大户引进了育秧流水线主要采用机械滚轮式播种,播种精度低、均匀度差,以上方式机器替代人工效果较差,没有明显发挥机械化作业的减量、精确、高效、劳动强度低等特点,二是现阶段的水稻工厂化育秧大多采用棚内旋转钢架主体育秧,棚内光强较田间弱,烂种、出苗不整齐、成苗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光照条件差,导致秧苗光合作用低,秧苗素质受到较大影响,且工厂化育秧大棚投资成本高,每亩投资成本高达0.4万元,由于水稻育秧成秧普遍需要25天以上,育秧大棚利用率并不高,对水稻育秧机械化的增益较小,三是水稻打浆整地与插秧环节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低,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不高,导致耕整地作业、尤其是插秧作业劳动强度依然较高,生产效率、机械作业质量仍然较低,随着农业劳动力日益短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社会问题愈发严峻,四是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依然不高,重庆市水稻单产依然徘徊在不足500公斤/亩的及格线上,随着全国各级会议以及重庆市各级政府提出了提高粮油作物单产的要求,如何在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上做好文章,尤其在育秧环节全方位提升谷种播种质量,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

重庆市在发明、引进和糅合了多项水稻先进栽培技术基础上,结合重庆生产实际进行了轻简化技术创新,形成了适宜重庆的水稻智能化高效丰产栽培技术。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引进水稻精量播种设备。设备采用谷种整盘气吸式精量穴播,可匹配多种秧盘,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工作时由高速负压风机产生负压,从而带动排种器的真空室产生负压,在一定负压作用下把种子吸附在排种盘上,被排种盘带着一起转出真空室,负压消失,种子在自重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落在秧盘内,播种效率超过800/小时,用种量减少30%以上。

二是引进大棚工厂化管理新技术。使用育秧盘垛叠放置结合暗化催芽的方式进行水稻育秧,更有利于稻种萌芽,可提高发芽率和出苗整齐度,暗化管理2天~3天后,转移至棚内旋转钢架,再经过7天~10天的统一温湿管理,即转移至大田薄膜棚内进行湿润育秧的田间管理,提升育秧大棚利用率一倍以上,同时大大提升秧苗整齐度和秧苗质量。

三是引进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水稻钵体苗。与传统毯状苗相比,单个秧苗有效营养更加充分,有利于培育壮秧和提升秧苗质量,且栽插时植伤少,栽插后基本无返青期,提升了水稻有效生长期,有利于增产增收。通过改进插秧机实现秧箱横向运动一个行程取苗14次,或使用钵苗摆栽机作业,实现精准对穴取苗,大大减少了因漏插而增加的补秧人工成本。

四是发明全自动精量施肥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自主研发“全自动精量施肥控制系统”包括:定位模块、控制模块和用于施肥的施肥模块,还包括用于行走和安装施肥模块的承载模块,控制模块分别与定位模块以及施肥模块信号连接;定位模块用于对承载模块的位置进行定位,然后将承载模块的定位信息发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定位模块在固定时长内发送的所有定位信息判断承载模块的行走状态,并根据承载模块的行走状态合理调整施肥模块的施肥速度;控制模块还根据定位模块发送的定位信息在定位地图上对承载模块所经过的地方进行标注,本发明使得施肥更加均匀,能够有效的避免重复施肥。

五是发明基于北斗系统的耕整作业辅助技术。采用中型轮式或履带拖拉机配置旋耕机完成耕整地作业,主推履带式拖拉机以提高田间作业转向效率及减小耕作层破坏,有利于保护性耕作。并基于现有自主研发“山地拖拉机无人驾驶系统”加装在轮式或履带拖拉机上,能够辅助控制车辆沿规定的作业路线行驶,在必要时需要控制车辆行走、停车、转向、三点悬挂的高度调节、PTO的离合控制等功能。实现耕整作业高效化甚至无人化。六是发明基于北斗系统的插秧辅助作业技术。采用高效智能化辅助插秧技术,推广6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作业,并在插秧机上加装自主研发的“山地插秧机无人驾驶系统”进行作业,能够实现自动规划路径、自动点火、自动下田、自动作业等功能,作业精度高,接行准确,有利于提高作物生长通风透光性,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作业效率,最大程度减少生产人工支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同时搭配AI智能算法,实现全插秧全程智能化作业。

(二)示范推广情况

2020年至2023年,水稻智能化高效丰产栽培技术在全市春耕现场会、全市粮油作物有关现场活动中进行宣讲和介绍,相关智能化、无人化装备亮相全市春耕现场会进行现场演示,得到市领导、市农业农村委领导、专家的一致认可。

围绕水稻智能化高效丰产栽培技术召开现场活动、技术研讨会及技术培训会等近20场次,参加人员累计1500余人次,围绕水稻生产全程智能化辅助作业轻简技术召开现场观摩会、技术研讨会以及技术指导培训4场次,参加人员累计500余人次。20212023年,全市推广水稻大钵体毯状苗144.4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2021年至2023年间,水稻智能化高效丰产栽培技术与我市常规的稀泥轻简育秧方式进行对比试验,各区县平均增产达到15%以上,亩均增产80公斤以上,每亩增加产值220元以上,单位面积土地农业产出效益增加10%以上。

使用水稻智能化高效丰产栽培技术引进的水稻精量播种设备进行谷种整盘气吸式精量穴播,解决了传统机械式排种方式播种精度不可控和伤种率高的关键问题,创新性采用横向进盘、双工位高效播种、多工位洒水等方式,播种效率超过800/小时,用种量减少30%以上。

使用水稻智能化高效丰产栽培技术的施肥、耕地、插秧辅助系统,在以上关键环节实行全程智能化作业,示范点内耕种收综合机械智能化水平达到95%以上,亩均节约生产成本205元,节约社会劳动力50%、降低农业生产成本20%、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15%以上。

(四)获奖情况

暂未申报科技奖励。

二、技术要点

图 水稻智能化高效丰产栽培技术流程图

(一)智能化播种

宜选用背风向阳、土壤肥沃、粘性适中、能排能灌、转运方便的田块,结合当地农时,日平均气温应稳定通过12℃,按照秧龄25天~35天倒推播期。在播种前30天左右,视秧田土壤肥力状况施腐熟有机肥 1500 kg2000 kg/亩,或复合肥25 kg50 kg/亩培肥秧田。播种前5天~7天用搭载“山地拖拉机无人驾驶系统”的耕整机进行耕整。宜控制秧田土壤pH56

用耕整机械开沟作厢,厢面净宽 1.4 m1.5 m,厢沟宽 0.5 m1 m,厢面应平、直、光、实,厢面及厢沟无杂物、杂草,苗床四周开围沟。根据秧苗长势,提前1天~2天制作苗床晾干厢面。

采用整盘气吸式精量穴播育秧流水线开展智能化播种作业,每穴播种2粒或3粒,空穴率小于 1 %

(二)秧苗管理

播种后使用垛叠方式将秧盘放入暗化催芽室进行催芽,暗化2天~3天后转移至棚内旋转钢架,再经过7天~10天的统一温湿管理,秧苗长至 1 cm时,转运至大田苗床。宜在苗床上铺一层无纺布或遮阳网,秧盘铺放整齐,对齐靠紧,盘底紧贴苗床,保持平直,飞边重叠。应在厢沟中均匀施入壮秧剂,用机械搅拌成浆状,取厢沟中的泥浆装满秧盘并刮平。秧盘靠沟边一侧边缘用泥土垒实。

根据用户情况选择使用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或钵体苗育秧盘。大棚内温湿度、水分光照等环境控制与普遍的工厂化育秧一致,大田阶段苗期管理与重庆市普遍的湿润育秧一致。

(三)智能化辅助作业

采用中型轮式或履带拖拉机配置旋耕机完成耕整地作业,主推履带式拖拉机搭载“全自动精量施肥控制系统”“山地拖拉机无人驾驶系统”,实现耕整作业、施肥作业高效化、智能化,使得施肥更加均匀,能够有效的避免重复施肥,提高田间作业转向效率及减小耕作层破坏,有利于保护性耕作。提前3天~7天施足基肥,耕整使泥浆沉实,田面平整度高低差宜小于3厘米,水深1厘米~3厘米。

推广横向取苗次数调为14次的6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以栽插大钵体毯状苗,或选用钵体苗摆栽机以摆栽钵苗。并在插秧机上加装自主研发的“山地插秧机无人驾驶系统”进行作业,能够实现自动规划路径、自动点火、自动下田、自动作业等功能,作业精度高,接行准确,有利于提高作物生长通风透光性,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作业效率,最大程度减少生产人工支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实现插秧作业高效智能化。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用于重庆市内土地、水源条件良好,适合水稻生长,且可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规模化生产的区域。

四、注意事项

1.田块扩大:通过无人卫星平地系统,对格田进行平整,田块大小根据营养土层的厚度决定,单块田地长度不能小于80米,宽度不能小于30米。

2.智能化辅助作业系统对道路的要求较高,需要确保道路的宽度能够满足农机进行无人驾驶出入库的条件,田间主道路需要进行硬化且宽度达到4米左右,拖拉机的转弯半径在6米左右,在转角处需要扩宽,道路上的障碍物需清除。

3.入田口改造:入田口由于机型不同为适应不同农机的下田要求,应将入田口扩大,使其坡度小于30度,宽度大于车辆宽度1.5倍。

4.转地口改造:在地块之间转移应当简单便捷,将转地口的田埂降低或者搭建转地道路。

5.智能化辅助作业系统作业环境需保证田块周围无大树、高压电线等干扰。

6.要根据作业区域大小布置合理的GNSS位置服务网络基站,网络基站的部署遵循半径50km的覆盖范围,可以满足智能农机的导航、平地、测绘等基础性的服务;为智能化辅助作业系统的作业和数字地图的建立提供了差分数据保障。

五、技术依托单位

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李尚,1364824220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便民地图
公开信箱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